韓桂苓
摘要: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幾點淺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法指導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
小學生由于在知識、能力等方面處于相對不成熟期,教師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高大的。在有意無意中,教師的言行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這一點有利于學法指導的實施。
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這是一篇典型的寫景范文,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描寫四季景物,很利于學法指導的實施。筆者把春景作為重點,進行”例題”式分析講解,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春景的方法:1.寫了哪些景物。2.抓住景物特征。3.朗讀體會。這樣便于學生學習有法可循,對后面自學”夏、秋、冬”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掌握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構成規律,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編制過程中。如《麻雀》、《貓》等課文的教學目標的具體形式是:1.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讀懂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形式在學生腦中一旦留下深刻印象,再遇到類似課型時,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實現教學目標。
由此可見,在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利用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讓學生模仿教師的教法,逐步把教師教的方法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經驗和方法,不僅可以讓教師教得輕松,而且能讓學生學得愉快。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方法,讓學生勇于探索,對新事物產生興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改變傳統教學中的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在課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參與,其他同學仍是被動,沒有表現的機會。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進行指導,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合作學習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不僅參與進去,而且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的成功感。
三、熱愛學生, 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小學生可塑性極強,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對每一個學生無私心,公平對待優生和學困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必將促進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于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如果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么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培養小學生語感
(一) 通過反復誦讀,吟哦,把握言語作品所包含的豐富內容
吟哦,誦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手段,是在心靈和情緒開放狀態下,經眼,口耳的共同作用,體驗感知語言文本所傳達的信息。要求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認真揣摩,仔細品味在不同聲調節奏和情緒起伏下內容的感知變化,并在此層面上加深對藝術手法,思想內涵,修辭風格的理解和感悟,方法包括有感情朗讀,心中默讀,分角色朗讀等。具體操作上,可由教師先進行范讀,或播放配樂朗誦,并對小學生朗誦給予必要的指導。同時要注意糾正學生的發音準確性,誦讀語句的連貫性,保證語調起伏承接有序。
(二) 增強對語感環境的情境想象力
培養小學生對形象思維的運用,在讀誦中激發想象力。鼓勵他們多讀課外書,擴大視野,積累經驗,增加自己的語言底蘊。如學習《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對于作者這樣的景物描寫,教師不急于往下分析,而是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幾句,激發他們在頭腦中勾勒出秋天一派蕭瑟,凄愴的景象,對作品的景物背景有一個主觀的印象。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把后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文字含義分析給學生。在了解了作者遠離家鄉,對前途感到迷茫困惑的心境后,學生再對照之前自己對詞中景物描寫的印象,就很容易的體會到作者的心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三) 作品整體上的語言感知把握,揣摩與品味
語感是有整體性特征的,因此要養成從言語材料總體上去感知把握的習慣。培養學生在閱讀作品時的全局觀,整體觀及高瞻遠矚的廣闊視角。只有立足高遠廣闊,才能準確掌握文章主旨,獲得獨特而強烈的語感。
五、注重語文與實際的聯系
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也是比較重要的。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重視好語文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對于語文成績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語文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隨處可見,我們書寫的文字,說的語言,以及對于事物的命名都離不開語文的支持,這些無不表明著語文與現實的密切關系。
總之,要想顯著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我認為應該從上面幾個方面入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這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與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