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棟
摘要:小城鎮建設,直接關系農村經濟發展,同農業現代化戰略、人口戰略和城市化戰略相關聯。本文就小城鎮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
小城鎮建設,直接關系農村經濟發展,同農業現代化戰略、人口戰略和城市化戰略相關聯。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提高人口素質、調整并建立我國合理的人口、城鄉結構的重要進程,也是建立我國新型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有效之舉。
一、小城鎮建設促進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鄉鎮企業與農村小城鎮是緊密相聯的,不抓小城鎮建設,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二三產業就發展不起來,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就退不出來。相應地,不發展鄉鎮企業,小城鎮建設就失去依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就要減慢,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就難以生成。發展鄉鎮企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發展小城鎮也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這兩個戰略要同步實施,才能使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才能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因此,促進鄉鎮企業與小城鎮互動發展既是鄉鎮企業今后發展壯大的內在要求,也是小城鎮建設的內在需要。
二、農村人口轉移與小城鎮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小城鎮是聯結城市和農村的紐帶,是國家經濟帶動農村經濟的樞紐,也是農村社區發展的發動機。一方面小城鎮建設發展過程中構成的新特點應與農村人口轉移相呼應,小城鎮基礎建設中對簡單勞動力的客觀要求與農村人口潛力水平之間的協調,為轉移的農村人口帶來了就業機會。小城鎮建設不僅僅緩解了農村就業壓力,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和生活水平,也為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帶給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并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展;另一方面農村人口轉移為小城鎮建設帶來了充足的廉價勞動力,加速了小城鎮的基礎建設。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在一個時期內將呈加速發展態勢,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必將引起農村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將有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縮小城鄉差別是大勢所趨。
三、小城鎮建設與鄉鎮企業集群的發展相互促進
產業集群是指在同一地區集中了超多生產同類產品或相關產品的企業,它們之間進行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能夠產生顯著的規模效益,具有地理上集聚的特征。目前,我國鄉鎮企業也在向集群化發展。它們不僅僅提高了集群整體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企業競爭力,而且大大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培育和發展鄉鎮企業集群,關鍵是要搞好小城鎮的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體系、政策環境、產業定位等,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促使產業集聚,構成產業集群,推動區域經濟和城鎮經濟發展。反過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也會為鄉鎮企業集群的發展帶給功能更為完善的環境。
四、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民轉變主角、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現代化
農民轉變為小城鎮居民,進入到第二和第三產業的領域,新的勞動方式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使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都發生了變化,亦即當物質需要到達必須臨界值時,必然產生不滿足、產生新的欲望,推動精神世界的創新,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精神需求,包括對精神禮貌、政治禮貌的需求。農村小城鎮受到自身規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農村傳播城市禮貌“接力棒”的作用,剛剛轉變主角的農民,適應小城鎮有限功能的要求,也是向現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運行良好,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綜合生產潛力明顯提高。但是,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土地、植被、水資源等浪費嚴重,農村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農業的安全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期,要解決長期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就務必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
小城鎮建設是能夠透過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縮減農村住宅用地,使農民住宅向城鎮集中,大力發展小城鎮的建設。能夠節約超多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從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夠用于農業生產,也體現了我們循環經濟理論中的減量化原則。
六、小城鎮建設是發展鄉鎮第三產業的載體
隨著我國工業化的加速發展,城鎮化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實踐證明,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民收入水平也會越高,也只有加快城鎮化進程,減少農民數量,增加城鎮人口,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才能提高農民收入。因此,以小城鎮為載體大力發展鄉鎮第三產業,是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應著力營造鄉鎮第三產業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加大對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入,打造鄉鎮第三產業服務體系和產業鏈條,建設信用擔保體系、行業專業協會、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體系,鞏固提高傳統產業,努力開創新型現代服務業。
七、小城鎮建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石,由于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生產經營分散,形不成適度規模,生產成本很高,勞動生產率低下,造成農民人均純收入遠低于城鎮。要改變這種狀況,務必實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但這需要各種條件,而最關鍵的一個條件,是務必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加快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工廠化,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技術裝備,把大批農民從傳統種植業中解脫出來,按照高產、優質、高效原則,廣泛采用優良品種,提高農副產品產量與質量,使農業朝著種養加工、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推進耕地集約化經營,使剩余的勞動力從事務工經商、第三產業,促進小城鎮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以小城鎮為載體,透過相應的措施和有效機制,吸引鄉企向工業小區集中、連片發展,不僅僅能夠有效地克服以上種種缺陷和弊端,又能相應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更多地吸收農業富余勞動力。小城鎮的發展和功能的進一步完善,還能夠為鄉鎮企業和新建企業提供適宜的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以及人才、技術、市場、服務等環境,推動鄉鎮工業和新建企業良性發展。
八、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促進城鄉互動發展
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用心構筑多種形式的以城帶鄉平臺,擴大就業容量。一是構筑信息共享平臺。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納入國家基礎工程建設的范疇,加快農村網絡普及和應用,建立起城鄉信息溝通的有效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二是構筑產業對接平臺。用心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透過壯大傳統產業,做強非農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提高農業內部吸納就業的潛力,發展農村小城鎮、縣域經濟和中小城市,擴大就業容量;三是構筑文化融合平臺,推動城鄉文化交流,要采取“文化下鄉”等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繁榮農村文化市場,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禮貌程度,實現城鄉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參考文獻:
[1]張常明.加強新型農民培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新農村建設,2006.8
[2]惠國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商業經濟,2006.12
[3]李辰.淺談我國循環型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商場現代化,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