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隨著科技社會的高速發展,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深入到人類的生活當中,影響的范圍愈來愈廣、危害的程度愈來愈大,人類社會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作為生物教育工作者,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讓每一位學生了解我國生態環境破壞的現狀,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動關心環境方面的問題, 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因此我們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滲透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拓展思維的同時培養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形成關愛環境的自覺行為,我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關鍵詞:生物;教學;環保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突破了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了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到,實驗教材中各單元的內容處處突出了各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尤其注意突出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生物圈的影響,更加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一)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教育
在學生入學之初.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觀點。如在學習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形成對生物圈的整體認識。在地球上有著數以萬計的生物,正是這些生物使我們的地球充滿了生機: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在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告訴學生:“我們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園,我們作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應該珍惜我們的生存空間,更應該有意識地保護我們的生物圈。”這樣既能夠使學生形成對“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認識,又能夠讓學生形成“生物圈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的基本觀點,認識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擴展
在教材中有些內容與環保有關,我們可以做適當的拓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如“水域環境的保護”的內容,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除了講清楚水域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之外,還要列舉現在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800立方米,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同時啟發學生如何節約用水,如:洗澡時盡量洗淋浴,洗手時在打肥皂時應該將水龍頭關掉,用淘米水澆花,用洗過衣服的水沖廁所等等。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目前我國和我市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又使學生知道了應該如何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水資源。
(三)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做一些探究、調查、資料收集方面的作業,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在講到“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讓學生回家收集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物圈的例子;在講到動物部分的內容時,讓學生課后調查由于人類活動面臨滅絕或數量急劇減少的稀有動物。這樣的作業既能夠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夠讓學生在做作業的同時強化環保意識。
(四)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激發學生思考
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界認識不足,過度放牧,過度砍伐森林,掠奪性開采自然資源,隨意捕殺野生動物,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使生態環境或生物圈遭到破壞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我國長江、黃河中上游因為亂砍濫伐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許多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捕殺而滅絕,我國引入的水葫蘆造成過量生長,太空中垃圾數量不斷增多以及噪聲、光污染,等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去思考,將這些人類自己做的傻事、釀造的苦果甚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悲劇告訴學生,可以讓他們深切體會到自然界中的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讓他們認識到人類如果過分注重自身利益,不加節制地從自然界中索取各種資源必將破壞生態平衡,人類也最終會受到自然界的報復。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一)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有了環保意識,進一步就是落實環保行為,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我們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性上,還要讓學生能夠真正落實在環境保護行為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過程中讓同學們能夠自覺地留意身邊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盡量減少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進而帶動身邊的親友具有保護環境的行為。
(二)自覺學習各種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讓學生自覺養成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法規的良好習慣,看見有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會積極主動地向環保部門進行反映,這樣有利于環保部門積極開展環保工作,促使破壞環境的單位或個人停止破壞環境的行為,為保護環境作出貢獻。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無論是家庭、國家、還是世界,環境永遠是我們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三、環保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環保教育以外,還可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符合環保的要求,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如: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自己收集有關環保的資料,結合“世界水日” 、“世界地球日” 、“世界環境日”等組織學生開展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征文、辯論等活動,以達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讓學生自己動手開展有益于環保的活動,如:垃圾分類處理,節約用水、用電、用紙,不亂扔廢電池,為了拒絕“白色污染”,倡導學生使用環保飯盒,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飯盒等。請專家做環保方面的報告、參觀污水處理廠;結合校園綠化設計,每年的植樹節組織學生在學校內開展植樹活動等,組織生物興趣小組成員通過“廢電池浸出液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廢電池浸出液對小魚生活的影響” 、“廢電池浸出液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洗衣粉對蚯蚓生活的影響”等探究性實驗,在全班進行集體交流。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到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進一步認識環保工作的重要性,使他們真正具備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認識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長期性,從而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真正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小主人。
總而言之,地球只有一個,破壞自然進程、破壞生態環境的后果必然是毀滅人類自身。使學生形成關愛環境,在環境問題上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真正使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