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娟
摘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向課堂要效率一直是我執著追求的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讓學生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下面我就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有一種內部動力來達到學習目的。這種目的就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愿望。只有當學生有了這種學習欲望時,才能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開展游戲,激發學習興趣。教學中,有趣的學習活動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我們在教學小數運算時,學生在運算過程中學生常因教學內容枯燥失去學習興趣。我們可開展游戲:在操場上畫出幾列方格,每列方格10個方格,學生分為幾組,每組對著一列方格,然后教師向所有學生每人出示一張算題卡,限時給學生計算,計算完畢后,每相鄰組對應的同學交換答題卡,教師公布此次活動的答案,學生之間互相判斷。每一組每答對一名同學,代表該組的小紅旗將從起點向前移動一個方格,到達終點的組會得到一面小紅花,貼入班內光榮榜。這樣不僅會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還會使學生學習主動參與性大大提高。
(二)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對枯燥無味,與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和生動活潑的特點構成矛盾。為了體現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強化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思維與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激發興趣,使他們躍躍欲試。如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圓的周長時,把學生分為男女生兩組,男生滾動事先準備好的鐵圈,女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并測量有關數據,在活動中孩子可以感受到和圓有關的元素:直徑、圓周率,并能夠很容易的理解圓周長計算。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加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如我們在學生學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后,帶領孩子出去春游時,到了廣闊的的大自然后,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測量工具測量有關地形,從而組織學生計算有關地形面積。這樣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學有可用,學生在活動中會有成功感,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有實際意義。
二、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優化教學目標,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傳統的教學目標搞“一刀切”,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學目標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但是制定分層目標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標、上限目標、發展目標。如教學簡易方程解應用題時,能力弱一點的學生只要只要掌握簡單一點列方程解應用題即可,能力好一些的學生要熟練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列方程解應用題,能力更好的學生要掌握利用方程和四則運算解應用題,同時可以讓這些學生說出兩種方法解應用題的聯系。這樣從學生的認知差異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最終“促進所有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應有的發展。”
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預設是教師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做出的設計陛的展望。目的是為了讓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進行。生成是在課堂中自然出現的,這種出現與教材的精心設計是密不可分的,當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預設與生成是一對矛盾統一體。沒有充分的預設不會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補充和拓展,兩者在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同樣重要。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寬容的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備課從了解學生入手。課從了解學生入手,有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有利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學習不是學生被動的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在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在教學前對學生摸摸底,針對其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知識結構的建構與重組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
(二)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傳統的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現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說什么、探索到什么、體驗到什么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蔡林森說:“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師嘴里講出來就不值錢了,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等方面一個有機的整體組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