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波
摘要:初中思品課課程標準強調,不但要重視學習的結果,而且要重視學習的過程,要研究和關注學生在什么樣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學習,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思品課堂不應是老師的課堂,而是師生互動,使學生全方位參與的課堂。就課前學生課前準備的參與、課堂學生參與活動、學習、課后的踐行作業參與和評價參與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感受。
關鍵詞:初中思品;參與度
一、課前學生準備的參與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意注意往往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集中思想,專注注意點,效率一般比較高。為此,在教學某一節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好導學提綱,有時要進行資料的收集,有時要進行小品的演練等。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有綱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從而提高預習的效果;否則學生在預習時只能瀏覽一下課文,不作深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個環節比較重要,它往往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速度和深度,老師除了要作好指導外,還要花時間強化的行為訓練,使學生知行統一。
例如在《自尊自信》的教學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導學提綱:1.什么是自尊、自信?2.收集有關自尊自信的名言并背下來;3.閱讀課文“心靈導航”思考探究園“人的尊嚴”的思考題:①智者讓少年做的三件事有什么寓意?②智者提出的事情,你原意去做嗎?為什么?③少年得到答案了嗎?你想怎么樣回答他的問題?4.我們怎樣才能做到自尊?這些預習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書本上找到,但又不是現成的,需要轉一個彎或動一番腦筋,這樣就逼使學生認真地去閱讀課文,這樣既熟悉了課文,又鉆研了課文,為課堂教學的探究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課堂教學中順利展開。
二、學生在活動中合作探究
課堂活動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參與和教師的導,學生在參與中的學是關鍵,教師的導是契機,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動起來,要授之于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這一方面一定要強化。“思品的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法”可以說體現了這一點,在課堂活動教學中注重了三個層面的對話關系: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多重對話,并不是并列的關系,而是以學生個體為主體與文本直接對話為中心的關系,其他的對話都只是為了給學生的個體“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對話中注意師生共評,合作探究,雙向互動。當然教師的設計(預設)也尤其重要,要設計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深入了解課文的知識,進行探究、認知、踐行。從而理解全文的要旨,展示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達到思品課的目的。
例如在《自尊自信》一課的堂教學中,我預設了課堂活動:小品表演---班級風景(這是自尊嗎?)。活動中設計的情景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個主人公的行為表現具有典型性。黃平表現出自卑心理、青青表現出虛榮心、李金的表現是自負。通過活動,不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扮演者談體驗。接著全班同學結合小品談對各主人公的行為表現的看法和感受,之后,學生自由發言,結合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交流和討論自尊的內涵。最后,設計三個合作探究題:①黃平、青青、李金他們的表現是自尊嗎?②上述同學的表現分別是什么心理表現?③以上的心理表現有什么危害?應怎么樣去克服呢?讓學生先思考一、兩分鐘,然后小組討論(小組長寫好小組討論的結果,以備交流)幾分鐘后作交流,師生對話交流,生生對話交流,在交流合作中探究課文內容。在學生的交流中又碰到了一些問題,問題的生成是好事,說明又有了新的問題,我又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探究解決。通過探究學生很容易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去釋疑解惑。同時,小組合作的形式也使得學生們單一的經驗變得豐富多彩,易于明確封閉、自卑等不良心理的危害,從而找到克服不良心理的方法和途徑。總之,通過參與式的活動,全體同學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又回到活動中去指導學生的踐行,實現真正的升華。,
三、課后學生延伸拓展
課堂教學中往往也要注意延伸拓展,但是課后的作業也要注意這一方面,許多老師的作業都是機械性的,而“思品課堂參與式教學法”的課后作業,一面讓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一面要體現思維性,要把作業看作既是課堂教學效果的功過,又要把它當作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踐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理解與寬容》一文學習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一道課外踐行作業:“我思我行”要求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人中選取三五個對象采取你認為適當的溝通方式,去理解他們。通過你的理解和相應的行動,使你和他們的關系得到改善。(1)我選擇的對象: 。(2)我對過去的印象: 。(3)我的溝通方式是 。(4)我對新的認識是 。(5)我與關系的變化: 。通過讓學生課外的實踐活動進行前后的對比思考和評價,把課本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檢驗實踐活動的努力效果,懂得評價自己與他人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是否適當,從而學會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以實現互相理解,增進人際感情,改善人際關系。不過,這樣的作業有時也提高了老師的工作量,但是這樣的布置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能力。
當然“思品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法”也有其實踐的經驗積累,從我們教師自身的經歷來說,你的寶貴的教學經驗不就是你自身參與的結果嗎?從我們的一些優秀的學生來講,他們成功不就是靠自主、探究學習的嗎?所以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樣說:接受間接經驗要有一定的直接經驗做基礎,如果知識傳授得不到個體經驗的認同,便不能在個體的心理生根、開花、結果。
因此,對于參與式的活動教學,我們必須進一步地學習、研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拓展。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三個觀念:
1.主體觀: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手段的運用和實施都要本著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2.開放觀:課堂教學要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要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課堂教學情景,要蹲下身子和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要真正做“課程的設計者,情景的創造者和學習的促進者”。
3.評價觀:在多元化的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要多元化和多樣化,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成長出發,多鼓勵多賞識,讓孩子在你的評價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你的評價中收獲豐收的快樂,讓孩子在你的評價中愛學、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