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要: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與補充,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若不加以合理設計與利用,學生所學就得不到鞏固,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也就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師也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進行深入反思與改進。教師的有效作業觀對提高學生作業有效性、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年級;數學;作業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因時而異
(一)課前預習作業注重引導性與實踐性
課前的預習作業應當合理設計。尤其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只需要教師合理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來到課堂,課堂將更加精彩。如:我在上《百分數的認識》一課中,提前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百分數,搜索它們的意義。這樣學生既對百分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將其留有的疑問帶到課堂,增加課堂教學的生活素材。又如:在教學《通分》知識時,我對學生的預習作業就進行如下引導: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同分母、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對于異分母分數如何比大小呢?如果能轉化成同分母、同分子分數問題不是好解決了嗎?要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數,要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及求兩個或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也就說運用已有的知識做鋪墊,老師相信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完全能探索解決的。下節課把你的探究想法與小組成員分享。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課前作業的引導布置,這樣做,對有效課堂的實施無疑是催化劑。
(二)課堂作業注重基礎性與提高性
課中的時間對于學生和老師都很寶貴。學生除了聽、議等之外,練習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就更加希望教師注重作業的有效性。既要讓當日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同時也要設計一些有坡度的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課件,在課件中融入趣味性,在多元化的教學中引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而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換為內在的數學素質。如:我在上《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一課時,我課上讓學生用數字卡片移動,增加其感性認識,讓小數點向右移動這一知識點得到鞏固與強化。還出示一題“5.68()=568()”。通過填寫兩個不同的計量單位,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與提高。
(三)課外作業注重鞏固性與開放性
課堂中的所學,只有經過鞏固與強化才能使其更加深刻。課外作業中,設計一些鞏固性的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要注重數學練習中舉一反三的特性、注重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再加上要把課本中的“死”知識變成我們生活中的“活”知識,開放性的練習設計也必要的。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圓的周長”時,可以讓學生課余做直徑為2、3、4、6厘米的硬紙圓片。上課時,小組分工用這些圓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滾動一周,并依次記下數據,讓學生分別算出每個圓片滾動一周的長度除以相應圓的直徑,再比較四個結果,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和總結后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這時,告訴學生:這個三倍多一些就是“圓周率”,進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因生而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適應學生的需求,設計一些難易適中的作業,既要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同時又要照顧個別學困生與優等生。這就需要教師明確作業的目標,優化作業的設計,并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合理的評價。
(一)作業目標要明確,注重多元性與發展性
一定量的作業要達到的目標,教師必須明確。它不僅為了復習與鞏固,同時要注重實際應用。教師讓學生在作業中完成三維目標,在這里,實踐層面的目標意義更加深遠。作業的設計要運用到生活中,發展數學學習的空間,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如《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中,作業的目標應是,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師的作業應讓學生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與運用,達到三維目標,同時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中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
(二)作業設計要優化,注重典型性與啟發性
學生有做不完的題,教師有講不完的練習,因而要想讓學生做到每一題都熟悉,是不太可能的,同時教師要想在“題海”中選取作業,使其做到作業的有效與高效,就要做到選擇典型性的題,注意題目對于學生是否具有更深層次意義上的啟發性,解決有關此類的一系列問題。如:在《分數除法》一課中,我的作業是一組對比練習,被除數與除數互換位置,通過這種典型題的訓練,讓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分數除法在整數除法中的運用,啟發學生發現分數除法法則的實質。作業設計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新穎科學的練習,在一定的時間內提高練習的有效性,讓練習更切合我們學生的實際,體現素質教育的宗旨,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三)作業評價要合理,注重公正性與激勵性
作業完成后,一定要給予學生評價。激勵性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勵的評價應保持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要在學生知道自己錯的情況下鼓勵其努力改正。對于那些做對作業的學生,要發現他們的可取之處,不時地用“棒”,“好”等字眼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
如果說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是一種藝術,那么學生完成作業就是一種創新。科學合理地設計,力求作業訓練的有效性。教師要讓學生在無形中,通過作業的有效練習,鞏固新知識與技能、發展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當然,我們在練習設計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練習活動中的信息反饋來調控我們的課堂,以獲得實施練習的最佳效果,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