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龍
摘要:受社會大環境因素、學校內部因素、教師自身因素影響,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偏差:對課程性質把握不準,重學科性、輕德育性;把知識目標的達成作為教學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大多采用單向強制的灌輸法;過分注重紙筆測試的評價方式等。矯正這些偏差,要加快素質教育立法,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恢復政治高考全國統一命題,引領高中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發揮高中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建構中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偏差;矯正
一、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偏差的表現
(一)對課程性質把握不準,重學科性、輕德育性
作為學科課程,思想政治課是集理論教育、社會認識和公民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相對于一般學科課程來說,本課程既具有更為寬泛的學科背景,又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作為德育課程,本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課程特點。因此,需要在學科系統和德育系統中把握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性質。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地把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學科課程來對待,“該讀的讀,該背的背”成為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法寶,思想政治課獨特的德育功能和育人價值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和弱化。
(二)把知識目標的達成作為教學出發點和落腳點
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表達教學目標,意在糾正思想政治課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和學科體系,忽視學生能力發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從教學常規檢查來看,教師教案中三維目標都寫得非常具體,但實際教學卻幾乎只圍繞知識目標的達成而進行。教師根據考試說明確定教學內容,依據近年來高考和小高考的考核情況,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編制學案和習題,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背誦、默寫和訓練來掌握具體知識。課堂教學中,高考不考的內容教師往往刪除不講。假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考不考,就會出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得了教材,卻進不了課堂、進不了頭腦的情況。
(三)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采用單向強制的灌輸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課主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涉及經濟學、政治學、人類文化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倫理學等理論,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相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長期以來,理論灌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被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廣泛采用,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集中表現在將“灌輸”理解為“單向強制灌輸”,教師牢固掌握著話語權,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產生抵觸和厭煩情緒,甚至對宣講的理論持懷疑態度。
二、影響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的因素
(一)社會大環境的因素
高考作為教育工作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種評價手段,不僅具有選拔和區分作用,還應具有評價學業成績、反饋中學教學的功能,這是利用現有大規模教育考試實現學業質量評價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從考試到評價躍升的必由之路。然而,盡管近年來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考的評價功能不但沒有得到保持還有所減弱。因此,以學科知識為本位的教學目標價值取向一時難以得到有效扭轉,高中政治課教學更難走出應試教育的桎梏。從社會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講,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依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傳統文化一向倡導“師道尊嚴”,不提倡個性的張揚,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的理念通常只是在教師的教案中“落實”,課堂教學中“我講你聽,我講你記”是常態。即便開展互動探究活動,也要按教師設好的方向進行,且常常是虎頭蛇尾、匆匆收場。
(二)學校內部的因素
在高考升學率指標的壓力之下,學校內部的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教學表彰,往往圍繞著如何提高教學成績來進行。縱觀中國校園,“教而優則仕”現象較為普遍。教師個人如果能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分數,往往會獲得更多的榮譽和晉升的機會。教師群體如果能大面積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學校往往贏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甚至“財源滾滾”。因而,如何提高學生成績,很自然地成為學校引領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主題。
(三)教師自身的因素
成長經歷、文化程度、思維方式、專業素養、教育理念、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敬業精神、行為習慣等具體因素,與高中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價值有著高度的相關性。教師的職業倦怠、惰性思想也不容忽視。我們不否認傳統的講授法的重要性,但一些教師之所以熱衷于采用講授法,喜歡單向灌輸,實際上是因為其簡單易行、省事省力。如果要絞盡腦汁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必然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心備課、制作和修改多媒體課件,那該多累!和工資收入也不匹配啊!
三、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偏差的矯正
(一)加快素質教育立法,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明確為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我們黨對教育本質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反復強調落實“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加快推進素質教育立法工作。
(二)恢復政治高考全國統一命題,明確高中政治教師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
目前內地除上海使用“滬教版”高中政治教材,其他省市都使用人教版教材。這與思想政治課程的政治性和敏感程度有關。教材不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依據,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為了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對政治性強、敏感性高的課程應加強統一管理。可以說,使用全國統一的教材,是統領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分省命題的省區市較多,且命題水平參差不齊,在發揮高考引導和評價功能、統領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教學價值取向方面的作用并不明顯。
近年來,高考實行全國統一命題、提高命題質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三)發揮高中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建構中的主體作用
可以說,每位高中政治教師對教學價值都有自己的見解。在課堂教學價值取向的建構中,高中政治教師毫無疑問是真正的主體。只有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自主構建和完善課堂教學價值取向,并在建構過程中盡可能地擺脫自己的情感、趣味和外在價值利益的干擾,才能全面保持其客觀性和純潔性。在對高中政治教師的訪談中,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包括政治教師在內的高中教師群體負擔過重。經常加班、加點,缺乏充分的休息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