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鋒
摘要:語文課作為農村高中教學中的主要學科之一,毫無疑問,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能夠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作為農村學生學習的難點,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是教育改革的重點。當今教育模式下,高中文言文教學則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如出一轍,然而,當前素質教育的實施,使教育事業向著先進性的方向發展,相對于農村的教學現狀,不難發現的是,由于農村學校教學質量低等、師資力量相對較弱、教學設備不完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了學生的語文功底很差,對于一些基本的語法知識也是很難理解,由此產生了種種問題,由此根據語文這門課程的特點,對此展開分析與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點,針對一系列存在的問題給與恰當地解決方案。
關鍵詞:高中語文;存在問題;對策研究
在農村課堂上,以下現象存在非常普遍。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觀點很落后,由于農村經濟水平低,在當今素質教育實施中,農村實行的效果很不顯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價值觀等,存在很大問題。學校教師資源匱乏,沒有任何網絡意義上的溝通交流,使學生無法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在上課的過程中,老師只是簡單的講一下課堂要求,直接讓學生去寫,學生呢,則是簡單的看一下大致課文,不會做深入分析,就隨意給出答案,導致教師不會認真去講解,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學生水平低下,老師不愿多做講解的現象。這種現象在農村教育中非常普遍,由于家庭方面的原因,農村生活簡單,知識面狹窄,沒有更多的參考資料與課外書,他們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思考,以至于對學習會模仿,甚至抄襲,令人堪憂。其次,教師往往重視“對話”的形式,忽略了“對話”的深層效果,在課堂改革上往往追求的是形式上的效果,將師生之間的互動給忽略掉,變成了只有老師問、而無學生答這樣一種現象,毫無任何啟發性,忽略了價值觀的培養。再者說,太過于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而忽略了老師的引領。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你想怎么學就怎么學,你喜歡哪個就學哪個,老師忘記了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責,往往這才是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最后,教育改革所強調的“輕負擔、高質量”并沒有真正的實現,師生一直處于繁重的備課于學習之中,再加上農村學生基礎知識差,學生理解能力差,在這種新課標改革的模式下,強調的“自主學習”并未能真正實現,這成了教學發展中的瓶頸,這也構成了課堂現狀存在的難點問題。
以上幾點是農村高中語文課堂上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改變農村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學方式呈現多樣化
目前這個階段,教育正處在改革時期,高中語文還應該以學習知識、提高成績為主,要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會,語文是基礎性學科,有著很好的語文基礎對學習其他學科有很強的助推作用,對于改革時期,教師應該順應潮流的多樣化,將教育改革多樣化,就需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充分地領會到知識的運用,充分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同學在課堂上不會感到枯燥乏味。
二、教師素質向專業化發展
從教師自身來說,學習更是永無止境。加強集體備課,對于新課程來說,缺乏更多的是理念與實踐的結合,更要讓教師們在一起集思廣益,對教材更應該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并且,應以培訓教師為主,追求更高的師資力量。在教學觀念上也應該有很大的轉變,針對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性特點,讓學生將這門課程與生活聯系起來,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步落實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目標。比如說,大家喜聞樂見的民歌“臨夏花兒”,人們通常把它看作為一首抒情詩,加入到課本的教學中,變成了學生喜愛讀的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立足于課堂教學和閱讀教學
立足于課堂教學和閱讀教學是提升語文素養的有效策略,此外,加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自主探究事物的能力,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考方式,鍛煉學生的欣賞、評價能力,學生能夠通過閱讀體驗到文中主人公所表達的豐富情感,以此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在閱讀教學中介紹課文及相關知識,同時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讀、寫。
四、強調家庭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農村,高等教育的深入更是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大多數還是留守少年,則由自己的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更是對教學一無所知,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他們,對于孩子的好壞成績無法評論,更多的是鼓勵,因為身在農村,沒有更多的途徑致使學生能夠很好的學習,家長一定是重要因素,學校可以適時組織家長進校旁聽,開設多媒體文件等信息,讓家長能夠很好的輔導孩子們的功課,不會讓孩子們覺得沒人管,對于學習的事情也就不傷上心。
總結
總之,在核心素養下,新課標的改革,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能夠讓學生全面發展,為祖國建設做貢獻,對于農村語文課堂存在的現狀,還應加以改革并一直探索。
參考文獻:
[1]范春娥.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J].才智.2011(11)
[2]劉瀚洲.面對新課改,教師四轉變[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