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英
摘要:我國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地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教學,常常會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們時常會通過媒體看到有很多學生會欺騙、打罵自己的老師和家長,其實這都是缺乏責任意識與感恩意識的表現,因為學生只有在學會感恩的前提下才能逐漸建立對周圍一切的責任意識,在感恩的同時履行自己的責任。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旨在讓更多的學生更加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感恩意識;責任意識;綜合素質
感恩就是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內心存滿感激,在感恩的同時也滲透著一種責任意識,這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但是在應試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僅僅注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就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較差,對待事情不會存有感激之心以及責任意識,這為學生的綜合發展以及家長帶來了眾多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刻不容緩。培養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可以從學生自身、學校以及家庭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學會自省,在感恩的同時學會承擔責任
認知對行為有導向作用,完善的感恩認知是養成良好感恩品質的基礎,而完善感恩認知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自省。因為學生只有在自省中才能不斷對自我發問,是否自身存有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同時是否能夠承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樣的過程會有助于他們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樹立正確的認知,學會換位思考,抵制來自不良風氣的侵襲。因此,當前學生應當“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二)學生應加強自主學習,升華責任與感恩情感
人們在幫助與受到幫助之中,感恩都會因為各自的立場和角度產生不一樣的情感,施恩方會感受到喜悅,受恩方會產生感激,感恩情感便會在施恩與受恩中得到升華,進而激發新的感恩行為。并且感恩情感的強弱、層次、頻率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感恩行為的踐行與否,所以感恩情感的培養至關重要。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感恩教育也是要通過學習來深化為感恩品質的。但一些學生卻把課余時間用來娛樂、打游戲等,沒有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對于感恩的學習和領悟更是微乎其微。感恩不同于其他知識,它不是單純的講理論、舉例子就可以學習到的,它不是一門固定的學科,而是融于各個學科之中,在學習中能夠體會到感恩與責任的內涵,提升自我感恩與責任情感。
(三)做好自律,強化自身責任感
學生在踏入校園那一剎就意味著學校的一切事物需要自己來處理。此時,自律慎獨就是保證其行為不發生偏差的有效手段。慎獨要求大學生在獨立自由的校園生活中,憑借自己的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行事,且不做違背道德和原則的事情。這是對學生德性的一個考驗,也是一個衡量標準。此外,學生自身責任感的強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自身的感恩認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所以學生務必要自覺強化自身責任感,勇于承擔,敢于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負責,嚴禁逃避責任、推卸責任的心理和行為出現。
二、學校方面
(一)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學校應對在感恩與責任方面有著良好表現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用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生進行感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建立公正、合理的制約機制。除了鼓勵學生進行感恩與履行責任之外,還應保證他們行為的規范和有序,采用合理的手段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避免出現不良行為。最后,提供可靠的保障機制。在感恩教育過程中,為確保激勵和制約機制對學生切實起到相應的作用,以及學校感恩教育的順利進行,學校還應該為此提供可靠的保障機制,在物質和精神上都給予高度的支持,促使學校感恩與責任教育的有效進行。
(二)豐富感恩與責任教育內容
感恩與責任教育內容是具有時代性的,除了對原有內容精華部分的保留,還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有所豐富和改進。首先,應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予以傳承,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產生了太多的感恩文化,儒釋道三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次,對于西方文化的吸收借鑒,西方的感恩與責任文化也比較豐富,且有著長期的發展進程,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感恩教育的內容還應緊接時代潮流,與時代發展所呈現出來的特點相適應,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三、家庭方面
(一)塑造家庭感恩與責任環境
首先,父母應重視自己的言行。傳統文化中提倡的上行下效,先施后學,是符合心理學研究基本原理的。學生對自己父母言行的攝取量是很大的,一些為人處世的經驗都是從父母處學到的,且一些父母對于孩子具有高度的權威性,那么他們的言傳身教及他們對善惡曲直的判斷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和行為。所以父母應該適當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要將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傳達給孩子,盡量保證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純凈、簡單的環境中。
(二)加強家庭感恩與責任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他們教會了我們很多,但由于父母自身對于感恩教育有著一定的認知偏差,所以會導致對感恩教育的忽視和缺乏。為了能夠更好的推行感恩教育,就必須對家庭層面的感恩教育予以加強。首先,增加父母對感恩教育的重視。必須要讓父母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孩子不是只有“高分”就算成才,應該要注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要多關注子女的德性發展,把對子女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父母走向了民主型,但仍存在較多的典型的“家長式”教育方式,應予以轉變。孩子已經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對于強制性的灌輸會存在抵觸心理,所以父母不能繼續采用一味的說教,只在意自己經驗的灌輸,而不關心孩子的接受問題,而應該采用比較緩和的方式,引導孩子識恩、知恩、感恩。同時應注意教育方式的多樣化,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現身說法,并帶領孩子親身實踐。
結語:為了構建和諧社會,學生要時刻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同時還要具有責任意識,這樣能夠促進自身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需要學生、家長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周美, 劉景偉, 岳耀,等. 感恩意識在醫學生責任感教育中的價值解析[J]. 中國校外教育, 2013(7):11-11
[2]拓海峰. 淺議培養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J].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4(S1):162-162
[3]劉晉. 高中政治思想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恩與責任意識[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13(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