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瑩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地發展為中心,教師應合理地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獲取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去尋求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幫助,組織及指導,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課堂;優化;自主學習
一、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認知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面積關系的過程中,學生判斷“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三角形的2倍”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對與錯兩種判斷結果。為了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數學活動,在具體的情感中認識數學知識,獲取廣泛的經驗,可讓兩位學生到講臺,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辨論,在激烈的辯論中,學生終于明白這個觀點不夠嚴謹的道理,并悟出等底等高的情況下才有這個道理。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學生、尊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真正構筑數學課堂情感交流的平臺。在教學中創設學習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取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培養了實際操作的能力,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如教學《8加幾》的例題“8+9”時: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讓學生嘗試著做。一般學生按照8加幾的計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維活躍的學生卻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維定勢,認為8比9小,分8比較簡便。于是,他們把8分成1和7,9加1得10,10再加7得17。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教師“先入為主”的觀念制約,占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不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又如,這課的“想想做做”第一題,我出示了一張卡片,讓學生分別算出得數。然后,觀察異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來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學生們就知道計算8+6時,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讓學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過猜想,引導學生發現學習、探究學習,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地引導學生投入到對規律的探索活動中。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抓往時機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贊賞學生獨特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
二、優化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既離不開自身的體驗積累,也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法的研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策略,讓學生由“學會”過渡到“會學”。小學生因年齡的限制,認識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時不會自覺的提出目的,認識活動中往往會出現活動的盲目性,思維的混亂性,不知道自己回答的什么問題,因此教師要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完一位數除三位數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一位數除三位數,商可能是幾位數?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為幫助學生之間更好的交流,更好解決學習上的重點難點,更好調動學生的發展思維,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探索,解決不出來的在小組討論共同交流。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通過讓學生動手撥,動口說,認識了整時后,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認識整時?讓小組討論,通過學生討論,學生不僅得到知識,而且經歷了知識的探索過程。學生獲取知識主要渠道是書本,學會從讀書中得到有效信息,就如得到了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數學課本,使他們逐步掌握讀書方法,讓學生能抓住重點語句,得到有效信息并能自己從書中找到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維加工,才能將認識由具體、簡單上升為抽象、復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層各自練習,全班學生各自獲得不同層次上的平衡,培養了自己的創造力,產生了強烈的愉悅感。這樣就進入一個新的良性心理循環過程。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可出示以下兩個條件:五年級有學生111人,相當于四年級學生人數的3/4,再給3個問題:(1)四年級有學生多少人?(2)四、五年級有學生多少人?(3)三年級學生人數是四年級的3/2倍,三年級有學生多少人?這道題有3個問題,可采用分層練習:學困生做第1題;中等生做第2題;優等生做第3題。這樣,一道綜合性題目,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適用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水平與學習要求標準,設計行之有效的練習,做到巧練,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對知識進行不同層次的概括,增強學習信心。教師不僅要在課內激發和維持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還要將課內迸發出的參與熱情有效地延續到課后,以促使其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
三、優化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隨著自主學習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建立為素質教育保駕護航,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評價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應以過程評價為主。對評價結果的描述,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討論交流情況不失時機、準確又簡練的就學生的發言質量進行引導評價。評價時,應重于肯定、鼓勵、引導。這樣,學生對知識理解就會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納新知識,并起到內化知識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加法算式:5+5+5+5+4相加時,要求把它改寫乘法算式,結果大部分學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個同學卻是做6×4。我高興地表揚他的大膽創新,同學們卻馬上反對。這樣,同學們就在不知不覺中參與辯論。此時,全班同學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氣氛熱烈活躍。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斷優化技巧和內容,而是在一系列豐富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以最佳學習狀態投入數學探究活動中。這正是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