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仲
摘要:《國旗法》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和標志。” 國旗代表著祖國的形象,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增強國旗意識,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國旗法》第十三條規定“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唱國歌。全日制中學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
然而有些學校的升旗儀式形同虛設,發揮不了其應有的教育作用,而且學生那種輕蔑、隨便的態度甚至也是對國旗的一種污蔑。為了使升旗儀式顯得莊嚴、隆重,以維護國旗的尊嚴,教育學生尊重和愛護國旗,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學校的升旗儀式亟待規范,使升旗儀式真正發揮了應有的陣地教育作用。
關鍵詞:升旗儀式;規范;活動;作用
國旗代表著祖國的形象,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國旗法》規定“全日制中學小學,除假期外,每周舉行一次升旗儀式。”要求公民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在開展活動或舉行升旗儀式時,奏唱國歌時全體人員必須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然而,我們看到的升旗儀式上,總是有一部分學生人站得歪歪斜斜,禮行得零零落落,還忙著竊竊私語。有的老師們只專注于規范學生行為,自己隨意走動。這樣的升旗儀式不僅形同虛設,發揮不了其應有的教育作用,而且學生那種輕蔑、隨便的態度甚至也是對國旗的一種污蔑。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使升旗儀式得到進一步規范,并以此為切入口,強化養成教育和文明禮儀等教育,真正發揮了升旗儀式應有的教育作用。
一、扎實常識教育,強化過程規范
首先,結合學校開展的讀書活動,引領學生積極閱讀相關的知識,提高認知度。
我們專門印發了于國旗有關的資料(比如:《國旗法》、故事《繡紅旗》等)利用班隊會、晨間談話、國旗下講話時間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國旗法》,讓學生真正熟知國旗、國徽的涵義及國家的性質,并學會正確地唱國歌;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五星紅旗的故事、詩篇,積極參加“弘揚民族精神”等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利用電視、廣播等傳播手段了解國家大事,讓學生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了解我國的國情,了解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和黨旗的意義,從而理解體會升旗儀式之所以如此莊嚴神圣的緣由。
其次、開展禮儀實踐教育活動,強化規范訓練。
為真正落實德育的首要地位,切實改變目前學生存在的言行不文明,儀表不端莊的不良習慣,逐步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深層發展,我校以文明禮儀教育為抓手,推出了“禮儀實踐”系列教育活動。其中要求學生升旗儀式時,應列隊整齊排列,面向國旗,肅立致敬。當升國旗,奏國歌時,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直至升旗完畢。強調升旗是一種嚴肅、莊重的活動,一定要保持安靜,切忌自由活動,嘻嘻哈哈或東張西望。神態要莊嚴,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所有在場的人都應抬頭注視。針對這樣的要求,各中隊還開展了隊禮、行隊禮等行為訓練,強化了升旗儀式時的禮儀規范。
二、制度保證,樹立典型
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尤其是老師的垂范。為此,我們要求讓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為進一步規范升旗儀式,學校決定讓教師帶頭,充分發揮“身教”作用,給學生樹立學習榜樣。為此,特擬一份《關于教師參加升旗儀式的要求》,《要求》規定:1、無特殊情況,每位教師必須準時參加升旗儀式。2、升旗儀式的過程中,每位教師都必須按指定地點肅立,想國旗行注目禮。杜絕隨意走動、交頭接耳。《要求》以年級組為單位指定了每位教師站立的地點,特別強調了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紀律教育必須放在儀式前后,而在儀式過程中則應注重發揮榜樣教育的作用。
另外,我們應充分發揮了“禮儀班”。文明學生和“小雷鋒”,讓他們優秀的事跡感動教育廣大的學生;同時我們還讓他們在升旗儀式時站到主席臺上去,接受表彰。他們總是那么自豪地挺立在臺上,整個升旗儀式的過程都顯得那么專注,而學生們正可以領略他們的這種精神風貌。
三、改革講話,突出重點
傳統的升旗儀式形式比較單一、模式化,比較強調升旗儀式的莊嚴和神圣,所以整個升旗儀式一般都是讓領導講話或者讓老師發言,很少有機會看到學生出現在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而且講話的內容顯得空、大、遠,不切合實際,學生感到這樣的升旗儀式跟他們無關,自然更談不上有興趣了。為此,我們從講話內容到講話形式,乃至講話人的確定,都作了相應的改革,并且收到了顯著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