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淑麗
摘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大環境中,中學校園這塊凈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許多學生因為面臨升學的壓力,而導致心理脆弱;同時,媒體的發達,使海量的信息不斷的涌入學生的視線,當前的中學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也必然陷入從未有過的迷茫;另外,留守兒童的增多,獨生子女問題,都是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誘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開展,迫在眉睫。
關鍵詞: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成長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能夠使用心理知識調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其始終保持樂觀、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狀態,同時為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環境。一方面,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學生尊敬的對象,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將自身的心理健康影響轉化為一種教育資源,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進而熏陶感染學生,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大有益處。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心理出發,設計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心理矛盾與沖突,采用科學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兩個方式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心理環境。因此,作為奮斗在教育事業第一線的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有關心理咨詢和輔導的知識,熱心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心理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掌握心理輔導的相關知識,團結家庭與社會的力量,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不能將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素質教育不再是一個口號,我們要多元化評價學生。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多使用正面語言激勵學生,為學生創造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加深師生之間的情義。
二、學校擔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整個教育體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并幫助教師在參與和實踐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斷學習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對初中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開設有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掌握自我調節的技術。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心理衛生與健康的理論部分;二是實際訓練操作。第一部分的課程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實現,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后一部分的課程是最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際交往、相互詢問等,訓練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手段,從而使學生可以及時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組織不良后果的發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設立熱線信箱。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談,避免出現學生由于害羞或者礙于顏面等問題將問題擱置,導致學生出現心理疾病。同時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聆聽學生的苦惱,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最后,設計心理咨詢教室。隨著社會的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化,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輔導室勢在必行。如今學生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由從前的拘束、害羞轉變為落落大方地進行心理咨詢;從以前的懷疑態度轉變為充分信任。心理咨詢服務不僅僅是學生的需求,這這個時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非常復雜的課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必須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活動,打開學生的心扉,了解學生的思想,及時解決學生心理上的問題,實現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初中階段是人生中思維發展和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學生告別了小學時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學習的內容都在增大、增多,這時,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這樣的哲學命題。所以,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展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營建工作。
(一)專題講座形式
專題講座是一種比較好開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師在講座之前進行一系列的調查,例如:開展班級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比較關注的問題,然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最終確定講座題目。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在學校范圍內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營造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大量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初中心理健康的專題講座命題的主要是圍繞“考試焦慮”“情緒的調節”“做真實的自己”“培養自制力”等幾個方面。
(二)課程輔導形式
一般情況下,初中心理健康課的課程安排是兩周一節,教師可以利用這節課的時間設計一些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課程,側重于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全面培養。例如:《自信心的訓練》、《挫折下的心理指導》、《正確面對與他人的矛盾》、《人際關系指導》、《自我心理修養指導》等內容,都適合拿到課堂上來,心理教師可以通過靈活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思考,幫助學生預防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或者對已經產生的輕微心理問題進行適當的疏導和指正。
(三)個體咨詢形式
個體咨詢是著眼于少數學生展開的一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在開學初,心理教師可以下發到各個班級一些心理問卷,在問卷中可特設一欄:“有困惑的學生可以在這一欄劃對勾,等待心理教師的預約。”其二,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可以設一個心理信箱,學生如果想預約心理教師進行個體咨詢,就可以在信箱內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咨詢輔導,一定要做好案例輔導的記錄,同時要堅守保密的原則,且不可把學生的訪談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給任何人,包括學生的班任和父母。
(四)網絡交流形式
與個體咨詢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相比,網絡交流的心理輔導形式的優點在于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學生可隨時通過電子郵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師訴說自己的苦惱或愿望。這也是那些不善言辭,或較為拘謹的學生常常選擇的形式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整個課程的開展要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指導,要意識到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轉折期,所以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與異性交往、與家長相處等各個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戰,對于學生的困惑,要能夠理解,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和疏通。幫助學生完成由兒童到青少年的轉變,做好從小學到初中的過渡,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了解自己,養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