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茂輝
摘要: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教學實踐,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和主動性。所以小學思想品德老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把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將教學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方式
為提高小學生思想品德教學的實效性,教師應該讓教學貼近生活,回歸生活。這樣既能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進行一些生活化的教學設計,設計出一些豐富而又貼近實際的教學活動。
一、教學方式要生活化,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由于小學生的年級尚小,心智還尚不成熟,相較初、高中學生閱歷較淺,所以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基礎建設階段。因此,小學生對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認識不夠清楚。所以教師應如何教這門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在教這門課程時應聯系日常、貼近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教學中的內容進行切身的體驗和感受。然后教師應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讓學生在體驗后對所學內容的印象進一步加深。最后教師應總結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及時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做出調整。在這種學習中學生會逐步地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到《我愛我家》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讓學生平時在家時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員的狀況。在上課時可以請某某學生介紹:“自己家中成員”、“家中成員都有什么特點”、“家中成的優點和缺點都有哪些”之類的問題。這樣貼近生活,又可以和學生互動。另外,教師還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地對自己的教學模式做出調整,以呈現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設計新穎吸引學生
小學思想品德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課,它主要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和適應生活的能力。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貼近日常生活,教師教學時不應不加選擇地照搬教材的內容與應用。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培養小學生量摘 要: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教學實踐,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和主動性。所以小學思想品德老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把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將教學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將教學內容和生活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學的知識加以升華;第三,教師關注小學生的生活情況,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
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教學生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事情。如教師講《這些事情該誰做》這篇課文時,可以在課前幾分鐘引導學生:“同學們大家誰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哪些是我們不可以做的?”學生就會踴躍回答,自己認為可以做,或是不可以做的事情。這時教師可引出:“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剛剛同學們的回答都對不對?”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知道學生對哪些認知方面還存在欠缺,然后及時和學生溝通,并加以引導、改正,使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有正確的認知和判斷。
三、積累生活經驗,提高道德認知和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通過與自然、人、生活的接觸后產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然后把思想品德教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開放式的教學。首先,教師呼吁學生主動參與生活實踐,自己發現生活中的道德和不道德現象;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生活實踐,跟學生互動;最后教師可以呼吁家長,重視小學生思想道德。
例如教師在講到《馬路不是游戲》這篇課文時可提出:“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文章,知道了同學們在馬路上不能嬉戲打鬧,應該遵守交通規則。那從現在起,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以后都有誰不遵守交通規則還在在馬路上嬉戲打鬧。好不好?”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好的現象和不良現象的情景,可以是《闖紅燈》、《隨手連丟垃圾的影響》之類的,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切身體驗這些行為到底哪些是好的現象,哪些是不良現象。另外,也可以呼吁家長,引起家長對學生日常品德、行為的培養和關注。
四、結語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適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加強教學實踐,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踐性和主動性。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時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同時也要重視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重注生活化教學的模式,還要優化小學生的認知結構,逐漸為小學生樹立基礎的人生價值觀,最后,慢慢地不斷推動教育體制的改革的發展。所以小學思想品德老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把生活內容滲透到教學中,將教學的活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