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
戲曲藝術是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為一體的高度綜合的表演藝術,其藝術的傳承主要靠藝人的口傳心授。王國維先生在《戲曲考原》中對戲曲的內涵做了這樣的界定:“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強調了戲曲在音樂性、舞蹈性、戲劇性上的統一。許多知名藝人,既是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他們掌握并承載著戲曲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的表演技藝,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的源泉,又是其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承前啟后,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流派,為戲曲的傳承、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一、中國戲曲藝術目前現狀
中國戲曲凝聚著幾千年來的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同時也傾注了多少代藝術家及從業人員的熱情與辛勞。就目前來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產品也日益豐富,雖然大多數戲曲種類仍然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卻已經在相當大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與人氣。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化市場出現了多元化
公共空間的壓縮導致受眾集體人格的變化,過去人們愛在街頭巷尾、戲園子里一大群人聚著看戲,不過現在人們好像更喜歡在家看電視。當前物質、精神生活的豐富導致受眾審美趣味與習慣變化。過去人們的娛樂方式少,沒事的時候就愛聽歌戲,在藝術形式選擇多元化的今天,企圖修改某種形式來涵蓋一切觀眾面的設想肯定是不現實的。
(二)戲劇的內容陳舊不夠新穎
中國戲曲雖然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幾千年來擁有無數熱愛它并愿意為之付出一生辛勞戲迷與藝術家們。但是中國戲曲在發展歷程當中也存在著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內容與程式都是固定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何種層次的表現,不論是藝術家的展示還是戲迷票友的娛樂,其唱念做打、臺詞表情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進行套用。如果隨意更改不僅無法取得大家的認同,反而會被認為是一種對文化傳統的不敬。因此不論哪種地方戲曲,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各樣故事,隨著這些故事都反映著市民生活乃至歷史演變和經典故事、經典人物。但是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延續過去的老套內容和故事情節,就很難抓住當下市民大眾的目光,雖然對于資深的藝術家以及戲迷朋友來說,愿意看老戲,而且每次都有新感受。但是對于想要擴大社會影響力、想要不斷適應社會變化發展的戲曲行業來說,這種不愿意積極改變、推陳出新、顧慮多多的問題,卻極大的制約了其后續發展。
(三)戲劇人才的良莠不齊
戲曲本身雖然具有強大的魅力與生命力,但是如果缺少了不斷的繼承與提升也將無法立足于現代社會之中。院團藝術建設人才是決定著單位長足發展的關鍵,經典劇目、優秀劇目和優良的傳統,是戲曲傳承發展“傳、帶、幫”的法寶。傳承人絕大部分是演員。這也反映了我國戲曲從藝隊伍的實際,一個劇目要搬上戲曲舞臺并將其傳承下去,需要一個演出表演團體,需要各方面的創作人才;一個劇種的傳承更離不開集體的傳承。人才的缺失,是制約戲曲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中國戲曲藝術將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
今天的中國戲曲和傳統文化,都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場面。中國戲曲的衰落好似中國傳統文化衰落的縮影。
只有很好地繼承,才能更好地發展和創新。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戲劇藝術是這一燦爛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一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和條件,也是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沒有繼承,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展是繼承的目的和動力,是對物質的飛躍,是更為重要的階段,同時也是繼承的一個環節。繼承與發展不僅密不可分,而且相互滲透與轉化,體現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而繼承與發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實踐所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入。中國戲曲高度的技藝性以及傳統的口傳身授的傳承方法,要求其承襲過程不可中斷,一旦中斷,這筆遺產就會失去而無法挽回?,F在,人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曾經呼吁在戲曲發展戰略中應體現先繼承、后改造的方針,以搶救為主,先把傳統劇目保存下來。
這是一個看似物競天擇、生死存亡的瞬間,而實際上卻是歷史正對我們整個民族本身發出的警報。這種現狀也引起了國內外文化界的關注和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各界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申報,號稱百戲之祖的昆曲被聯合國列入首批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除通過文華獎、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促進戲曲創作外,還逐步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在國務院公布的兩批1082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戲劇有126項,保護的劇種有210個。
那么,除了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之外,作為戲曲院團想發展就應該不斷地出新產品,出新戲,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節目,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觀眾的需求。對久演不衰的經典劇目:豫劇《花木蘭》《朝陽溝》《風雪配》《花木蘭》等,有人這樣說:一部好劇目能救活一個團體,更能讓一個好演員名氣大增。實例證明:一提起來豫劇《花木蘭》就知道是常香玉大師;一說《朝陽溝》就知道是魏云;一看《程嬰救孤》就知道是李樹建。由此看來,根據文化事業日益擴展,戲曲藝術建設正是用人之際,沒有杰出的人才,就沒有藝術精品。只有好戲、新戲才能吸引觀眾,才能出藝術人才,院團才能有新出路,推新人時代應該積極推進人才培養,完善選拔、激勵等機制建設,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先進意識和良好氛圍。就是用新時代的發展理念來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優秀戲曲人才,為戲曲藝術繁榮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
科學管理創新機制,加快藝術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傳統戲劇保護的核心是傳承人,那么如何保護傳統戲劇的代表性傳承人呢?首先要賦予傳承人個人榮譽,使他們能夠受到社會和世人的尊重,增強傳承人對所做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傳承人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同時又賦予他們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作為各級文藝專業表演團體的“領頭羊”,更應該懂得藝術的發展規律,對于藝術的歷史、現狀和將來應該有清楚的認識,既要有識別人才的“慧眼”,還要有愛惜人才的“善心”,還應有培養人才的“苦心”和“耐心”。把一部分扎實基礎和較高素質的青年演職人員往上推,這樣院團更有希望。這樣,才能把劇團建設好。培養一支“德藝雙馨”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另外,還要充分利用各單位的人才優勢,加強專業團隊的業務技術交流。戲曲藝術必須求生存、求改革、求發展,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觀眾的需求。院團有了好劇目,有了高素質的演員梯隊,就有了發展的前景和活力。應該堅持每年一次或多次請院校專家、專業教授等對單位的藝術人才進行綜合業務素質的培養、藝術創作和建設發展方面給予指導。同時也可以從單位選派一批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藝術人才,到國家級的專業院校或高層次的院校進行深造,增強各藝術團體的發展后勁,得以長足發展。
總之,中國戲曲的發展在當前社會文化發展進程中雖然能夠以革新與突破獲得新生,但是一旦掌握不好方法與尺度,也很有可能淪為改革的失敗品而逐漸被歷史所淘汰。因此我們必須端正意識,把握好當前戲曲革新的出路,明確戲曲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尋找改革方法,幫助中國戲曲在未來發展歷程中走得更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