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摘要:1925年5月-1926年3月,王若飛在河南工作近10個月。其間,王若飛積極發展黨組織、組建中共豫陜區委、開展工農運動、維護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為豫陜地區的革命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本文就王若飛在國民軍二軍的軍校建設、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共豫陜區委的建設進行研究。
關鍵詞:大革命;王若飛;中共豫陜區委;革命工作
1924年10月,馮玉祥、胡景翼等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吳佩孚把持的北京政權。隨后,同情革命、信仰三民主義的國民軍第二軍軍長胡景冀率軍進入河南,擔任河南督辦。胡景翼主政河南后,很快邀請中共北京區委負責人李大釗、蘇聯駐華全權代表加拉罕到達開封進行會談,奠定了國民軍第二軍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基礎,為中國共產黨在河南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一、王若飛在國民軍二軍的軍校建設
為了落實雙方達成的協議,中共中央于1925年5月下旬派王若飛以特派員身份“到河南幫助當時的督辦胡景翼開辦類似黃埔的軍官學校”。王若飛經開封后到鄭州,住在當時京漢、隴海總工會南邊小巷的一個小獨院里。但胡景翼此時因左手生瘡于1925年4月10日不治身死,思想保守的國民軍第二師師長岳維峻繼任第二軍軍長兼河南督辦。
起初,王若飛根據北方區委的指示,協助岳維峻建立起學兵營和模范營。我黨隨即派了徐向前、孫兆林等一批黨員到學兵營和模范營擔任教官,直接抓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并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學校在教法上既嚴格軍事訓練,又重視政治教育。經過培訓,學員掌握了基本的政治軍事技能,很快充實到國民二軍擔任基層軍官。學校的優秀分子則被送到蘇聯學習軍事。
但是,由于岳維峻與中國共產黨和左翼國民黨人在政治軍事路線以及人事安排上存在較大的分歧,“不愿執行我們從前與胡商好的計”。因此,王若飛便根據黨的安排,把主要精力放在黨務工作上。由于當時河南黨的組織機構極不健全且工作人員數量有限,不得不把“一切責任全集中央特派員一人身上”。
二、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大黨組織
(一)《中州評論》與《國民軍日報》
中共豫陜區委很重視黨的宣傳工作。當時,中國共產黨及各革命群眾團體在河南主辦的報刊達十數種,如《中州評論》《國民軍日報》《豫報》《新中州報》等。王若飛領導下的河南黨組織充分利用這些報刊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
《中州評論》于1925年9月1日創刊,肖楚女擔任主編。中共豫陜區委成立后,《中州評論》實際上成為區委機關刊物,總共出版三十五期,除第一期在鄭州出版外,其余均轉到開封出版。王若飛曾在《中州評論》上以“若”“飛”“岳威”“岳漁”“威”等化名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來宣傳中國共產黨關于國民軍行動方略以及反對英日帝國主義、奉系軍閥和國民黨右派的政治主張。
《國民軍日報》的主編是共產黨人蔣聽松,實際是豫陜區委掌控的一個重要宣傳工具。《國民軍日報》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內容包括國民軍學兵營和模范營學習生活、反帝反軍閥斗爭以及對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專題報導。《國民軍日報》影響較大,在軍隊和北方民眾中都很受歡迎。1926年2月,國民二軍撤離河南后《國民軍日報》也隨著停刊。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宣傳之下,不少國民軍官兵接受了共產主義,在后來的革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二)與國民黨左派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5年1月,中共四大確定了黨同國民黨關系的打擊右派、爭取中派、擴大左派的基本方針。王若飛在河南全面貫徹黨的四大精神,在團結國民黨左派和斗爭國民黨右派中鞏固國共革命統一戰線。
軍閥統治下的河南,國民黨的活動處于秘密狀態,“幾無活動”。在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國民黨在河南的黨務從1924年12月開始起步。1925年5月,國民黨召開河南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43位國民黨代表有5位是共產黨員,盡管河南省黨部主要由國民黨右派把持,而主要縣的分部則多由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所掌握。
隨后,王若飛領導的中共河南黨組織和左派國民黨人緊密配合,在河南工農運動和學生運動蓬勃發展的同時,國民黨的黨組織也有較大的發展。1925年12月,國民黨在河南的黨員已經達到3600余人,“居國民黨北方執行部管轄下北方15省區的首位”,中國共產黨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組織得到最大發展的地方,就是左派最占優勢的地方,也是共產黨員最多的地方”[1]。
(三)反擊“戴季陶主義”
1925年7月,國民黨右派元老戴季陶拋出了旨在反對廣州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攫取革命領導權的《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和《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形成了所謂的戴季陶主義。戴季陶認為,“要圖中華民國的生存,先要圖中國國民黨的生存,要圖中國國民黨的生存,一定要充分發揮三民主義的中國國民黨的生存欲望所必須具備的獨占性、排他性、統一性、支配性”,并攻擊中國共產黨“寄生”于國民黨,發展自身組織。8月,《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在開封開始流傳,不少共青團員和青年學生受戴季陶主義的影響,思想出現些混亂狀態。
中共豫陜區委和國民黨左派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的分裂行為,組織精干力量予以堅決的反擊。在王若飛的支持下,肖楚女在洛陽撰寫《國民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書予以批判。該書文鋒犀利,是一份戰斗性極強的批判戴季陶主義的檄文,也是全黨思想理論界的經典著作。
1925年11月,以林森、鄒魯、謝持為首的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史稱西山會議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孫中山靈前召開一屆四中全會。西山會議派公然宣布中國共產黨“非法”,剝奪共產黨員的國民黨黨籍,開除譚平山、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候補中央執行委員職務。國共合作面臨嚴重危機。
為繼續肅清國民黨右派的反動影響,王若飛同志要求河南各地黨、團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淺說》《新社會觀》以及黨的十月擴大會議文件等。王若飛親自帶頭到各支部宣講,批判戴季陶和國民黨右派破壞國共統一戰線的罪行,并在《中州評論》上發表《國民黨右派搗亂》一文,論述了國民黨右派的本質以及國共合作過程中左右分化的必然性,指出西山會議派的“非法及謀叛行為”,認為國民黨右派已不是革命的力量,而且“他的行為事實已放棄了國民黨第一次大會的宣言,及黨綱,不成為一個國民黨員,只是利用在中國有政治作用的國民黨這一塊大招牌招搖撞騙而已。”
1926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派的決議案,決定永遠開除鄒魯、謝持的黨籍。王若飛、肖楚女等共產黨人領導的河南廣大黨員向戴季陶主義的斗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三、中共豫陜區委的建立與發展
(一)中共豫陜區委的建立
由于王若飛等嚴格執行黨的正確主張,河南黨、團組織在幾個月內得到較快發展,黨團員人數增加了十倍,“在一切重要的城鎮我們都有一點基礎”。成立統一的豫陜區委黨組織的條件成熟。
1925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四屆二次擴大會議,王若飛同志在會上向中央報告了河南黨組織的發展情況以及應付政局的措施。中央根據王若飛的報告出臺了《河南問題決議案》,肯定了王若飛領導下的河南的黨組織發展、職工運動、農民運動以及軍隊政治宣傳上取得的成績。同時,中央指出河南黨組織在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認為“一切責任全集中央特派員一人身上,缺乏黨的有組織的指導和全部有系統的計劃。”因此,提出河南黨組織的工作“應當速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區委……來代替個人的指導、個人的活動”[2]。
會議結束后,王若飛回到河南向黨組織傳達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精神。1926年10月20日前后,中共豫陜區委成立了,王若飛擔任書記,全面主管陜區委的工作,其他委員有黃平萬、彭澤湘、王荷波、張昆弟、李振攘、劉少獻、馮品毅、劉天章等。中共豫陜區委下轄3個地委,7個特別支部,10多個支部,領導的地區包括河南省、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江蘇省的徐州以及安徽省的宿縣等地,黨員約200余人。
中共豫陜區委的建立,標志著王若飛領導的河南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和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也反映了河南黨組織在大革命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二)共青團豫陜區執行委員會
在中共豫陜區委的領導下,河南以學生運動為主青年運動也有很大的發展。1925年5月-8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河南學生開展了數十次大規模的示威游行與請愿斗爭以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7月8日,河南第一個青年團組織——共青團開封地委成立,由馬文彥擔任書記。不久,河南鄭州、洛陽等地的進步學校也都成立了學生會和共青團組織。
中共豫陜區委成立后,共青團豫陜區執行委員會也于1925年10月24日在開封成立,李求實任書記兼宣傳委員,張霽帆任組織委員,佘立亞任經斗委書記,代賢任學委書記,馬文彥幫辦經斗委事務。共青團豫陜區執行委員會下屬開封、鄭州和信陽三個地委,洛陽、衛輝、彰德、焦作四個特別支部,共有團員300多人。
河南各共青團支部都建立了比較嚴格的組織生活制度,下級組織的生活會上級組織均派人參加;每月支部開一次批評會,要求團員做到:“1.思想系統化,2.行動紀律化,3.個性集體化。”[3]通過嚴格的組織生活,大多數共青團員在思想上具有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在組織紀律上一切行動聽指揮,在思想上形成集體主義觀念。
(三)黨團干部隊伍的培訓
王若飛回到河南后,根據中共四屆二次擴大會議關于“開辦黨校,培訓宣傳馬列主義的骨干分子”的精神,加強對河南黨員干部以及共青團的培訓。
由于當時的豫陜區委尚無開辦黨校的條件,王若飛就利用各校放暑假期間,對黨團員和青年骨干分子開辦“講習會”,進行馬列主義的培訓。1926年1月,開封黨訓班開辦,每周授課兩次,王若飛、李求實、李植等等豫陜區委黨團干部親自為學員授課。學習課程主要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發展與出路》《無產階級與國民革命》《無產階級的組織》《階級與黨的組織》《列寧主義概略》等。王若飛親自講授《帝國主義與唯物史觀》《列寧主義與中山主義之關系》。在王若飛的安排部署下,黨訓班另在鄭州、祀縣等地委開辦過多期。
培訓工作提高了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趕急造就一些同志”,大大充實、武裝了黨的干部隊伍,為即將到來的大革命造就了大批人才。
中共豫陜區委成立后,黨組織迎來了新一輪發展高峰。至1926年1月國民軍撤離河南前夕,豫陜區委已建立鄭州、開封、信陽、焦作、衛輝、杞縣、西安等7個地委,安陽、洛陽、徐州等10個特別支部,黨員超過700人。
注釋:
[1]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113頁
[2]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 1921年至1925年[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89.08:501-502
[3]河南省檔案館編.河南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1923-1926[M].北京:中央檔案館頁數,1983.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