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雁萍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本內數量有限的文章只能舉其一,只有課外閱讀拓寬知識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應用中化方法為能力,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嘗試將每月必讀和課外詩文納入到教學計劃中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過兩多的實踐,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達到了課標的要求,而且,讓閱讀走向了深度和廣度,讓學生終身受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第一學段“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課外閱讀的直接目標應該是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具有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當新的學習內容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便能較好較快的同化新的學習內容,學得更快,學得更好。課外閱讀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良好個性與健全人格的形成。我們必須明白,語文素質的提升歸根到底還取決于學生自己的勤奮閱讀和領悟,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同樣取決于學生自身的勤奮閱讀與領悟。為了使素質教育得以全面實施,應把新課程理念,從校內帶向校外,從課內閱讀帶向課外閱讀,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的提高。
一、做好每月必讀
(一)受 《第56號教室的奇跡》雷夫老師的影響,我深深地被雷夫和孩子們閱讀的精神震撼和感動著。大量的閱讀和有趣的閱讀讓孩子們愛上了文學,愛上了比教室更廣闊的天地---書的世界。所以我和我的課題組的老師們堅持在不同年級開展了每月必讀的閱讀習慣。
(二)為孩子們提供閱讀的方向
五年級開始我們閱讀了《綠野仙蹤》《會飛的教室》《夏洛的網》等8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是語文教材中提供的必讀篇目,有的是孩子們相互推薦的,有的是老師們從網上推薦的,中外、古今,內容豐富。
(三)形式與評價
建立讀書激勵機制、開展讀書評價方案,使課外閱讀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體系。在閱讀整本書的同時,我還從雷夫的書中學到了一點,就是配以同步電影和同步測試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把閱讀與平時的教學相結合。讓閱讀伴隨著成長。
(四)堅持尤為重要
無論對老師還是家長而言,幫助學生完成每月讀書必得不是件容易的事。挑選能吸兒童閱讀的書本是一項挑戰,但堅持寫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孩子們才能在閱讀寫作,以及在思維方面有所提高。這么做,很辛苦,但很值。堅持與孩子們讀書,每月拿出固定的時間開展讀書分享活動,把活動堅持下去,是一個過程,更是一種毅力。所以要時常和孩子們提起,用多樣的方式刺激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通過持續而廣泛的閱讀,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的積累就會越來越深厚,寫作能力就會得到發展提高。古有婦儒皆知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今,許多大作家一談起之所以“成名立家”,無不同聲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時期多看了幾本書。曾經有人向魯迅先生請教過寫作經驗,他也這樣說,哪有什么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可見,多讀書能提高語文能力是古往今來人們的不謀而合。眾所周知,一個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的提高,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由此可見,引導小學生走進課外的閱讀世界十分必要。
課外閱讀是比課堂教學要復雜得多的事情,需要摸索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這種探索是沒有止境的,因為課外閱讀的領域在不斷擴大,閱讀的對象也在日新月異,對課外閱讀的研究就永遠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
二、誦讀課外詩文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中華民族悠久的詩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為了讓孩子們從小以詩為友,我們特以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為基礎,同時為孩子們精心挑選了適合不同年級的現代詩。
(一)編制校本教材
全校11位教師群策群力,把80首古詩詞分解到了各年級,同時做了六個年級的校本教材。老師們很辛苦,但孩子們受益了。
(二)做好每天誦讀
孩子們記得快遺忘也快,用好晨誦午讀的時間,同時每天上課課前2分鐘誦讀古詩詞,經常回爐。每人一個詩文摘抄本,自已設計,評比創意。激發孩子們背詩的興趣。
(三)開展讀書活動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了晨誦展示,全校范圍內進行了國學誦讀,琴聲悠揚,詩聲朗朗, 孩子們在國學的氛圍中感受著中華詩文的魅力。
學語文就要有語文的味道和聲音。晨誦午讀的詩文韻味,課后的每月必讀讓孩子們在文學的滋養中收獲了閱讀的喜悅,打下了閱讀的底色。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在閱讀和積累中有了提升。堅持做好,不易,但值。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驗研究》徐國平 寧波大學學報
[3]《第56號教室的奇跡》雷夫 中國城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