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虹
摘要: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促進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在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建立初步認識理想的年齡,由于自身認知能力與思維水平有限,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因此,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就十分關鍵,對小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教學意義。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參與;手段
《品德與社會》,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兩個問題
(一)不能以學生為中心
雖然小學教學方法一直在進行改革,但是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課堂中,教師還是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師通常都是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空洞死板地給學生進行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缺乏系統(tǒng)性的研究,不能掌握相關的規(guī)律,小學品德還是停留在課堂上,作為學生的一項任務去完成,對小學生的積極性有不好的影響。
(二)沒有與生活聯系
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總是按照教材的順序,一點一點地給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內容,學生學習的知識只是停留在教材中。而教材為了適應所有學生的要求,選擇的材料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的,并不能針對學生的個體有所體現,所以學生只是學到了表面上的理論知識,并不能進行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將教材和生活區(qū)分得太明顯,不給學生表現自我經歷的機會,讓學生很難投入到思想品德教學中去,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二、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
(一)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三)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三、生活化教學
思想品德這門課程其實是教和學相互結合的一門課程,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通過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讓課堂回歸社會,不斷貼近學生的生活,了解到知識學習的真正使用性質,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要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學習到的思想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思想品德生活化能夠突破教學模式的單一化,讓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多層次和多角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生活化的巧妙引入,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效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當學生從心底真正地喜歡一門課程的時候,其主觀學習意識才能夠加強。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從真正意義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品質。
(一)巧設情景問題
學生在開始學習的時候不了解學習流程,教師就要用問題引導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路,在開展問題提問的時候要融入生活化的情境提問,讓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問題的解答,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能有一個平穩(wěn)的過渡,問題的設置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比如教師在教和陌生人溝通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了解一下班級同學的網絡使用情況。比如,統(tǒng)計一下在同學的網絡好友中有多少是自己認識的人,有哪些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同學們平時和同學有哪些密切的聯系,還有同學們會去見網友嗎?這樣可以切入學生的生活常用情況,激發(fā)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可以有話說。這樣可以進一步的引發(fā)學生開展熱烈的討論,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網絡安全常識,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入話題,讓學生了解平時生活中的交往技巧,尤其是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我們要怎么樣來處理一些問題,這樣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因為和陌生人交流是學生走向社會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教師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
在開展初中思想品德道德課的時候,教師最好要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平時學習的時候總是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感到厭煩,教師最好引入多媒體教學方法,通過形象的圖片和視頻的聲音效果等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的時候,教師最好要下載一些和自然環(huán)境相關的圖片和視頻,這樣可以在多媒體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對環(huán)境危害有直觀的了解,因為教師的語言陳述是不能夠比真實的畫面和視頻讓學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生活地區(qū)的圖片進行有效的整合,了解10年前和現在有哪些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變化,還有每年的季節(jié)變化情況來了解環(huán)境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圖片的對比了解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
總之,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