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璞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建設的踐行者,然而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案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使得社會各界開始關注大學生法律能力建設。本文從當前大學生法律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入手,論述當前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產生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能夠為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與對策探討提供新的參考思路,從而有效的提升大學生法律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與對策
所謂的法律能力指的是公民運用所習得的法律知識來約束與指導自己的行為,解決因人際交往而產生的沖突和矛盾,切實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的一種綜合性、系統性的法律能力。法律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知行結合的過程,人們不僅需要經過漫長的法律知識學習,更關鍵的是將所習得的法律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而大學生法律能力指的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法律知識學習、法律知識遵守、法律知識運用以及法律知識維護等方面展現出的法律綜合能力。
一、大學生法律能力培養必要性的簡述
(一)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深入發展,各種思潮涌入我國,不僅刺激著大學生的視野和感官,推翻他們對許多事物的固有認知的同時,還扭曲了大學校園的風氣,使得大學校園的變得不再積極、健康、向上,甚至出現一切向錢看齊的惡性風氣。眾所周知,大學生涯是大學生培養獨立思維能力以及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階段,也是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思想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社會主義人文觀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加強大學生法律能力培養,有助于大學生對是與非做出公正且理性的判斷,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有助于培育大學生理性思辨能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使他們能夠客觀的、公正的、理性的分析社會各種現象和問題,體會人生價值意義,主動追求人生理想,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榜樣。
(二)有利于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
全面依法治國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僅依靠我黨的頂層設計,依靠司法行政部門的貫徹落實,更需要我們社會大眾主動提高自我法律意識以及法律能力,在日常行為中始終堅持以法律法規為標尺約束自己的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踐行者,不僅承擔著推動全民法治觀念提升的重要責任,還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榜樣,因此,大學生應當從自身做起,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類法律法規知識活動,利用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主要宣傳法律法規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法律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此外,面對諸如“裸貸”等各類校園事件糾紛,通過加強大學生法律能力的學習,能夠幫助大學生理性表達維權訴求,通過有效的法律救濟等手段,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避免悲劇的再次重演。
二、當前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產生的成因
(一)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
如果說法律能力是一棟樓,那么法律知識就是其中的磚頭,因此,法律知識是否全面、充分將決定著大學生法律能力的高低。實際上,我國對于學生的法律素養的培養是義務教育階段開始的,然而遺憾的是通過多年的法律基礎知識學習,只有少數的大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他們對于法律知識的了解還停留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這種最基礎的法律理論知識階段,對于我國民法、行政法、稅法以及關乎大學生未來就業利益的勞動法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將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二)法律知識教育形式過于單一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高校都意識到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教育,同時也開設了相應的法律知識教育課程,然而我們能夠發現所取得的法律知識教育成效較弱。一方面,是因為師資力量和課程開展形式跟不上法律知識教育進度,法律知識教育的教學大綱缺乏系統性、實用性以及趣味性。法律知識教育的形式仍然以傳統的說教型為主,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所灌輸的知識,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形式使得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法律知識教育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并沒有將法律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場景相結合,導致大學生難以將所學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使得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一直處于感性理論認識階段,缺乏對法律知識的思辨性思考。
三、當前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的解決對策
(一)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社會輿論氛圍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營造法治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在法治文化氛圍中主動的學習法律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法律能力。一方面,相關司法行政部門以及各大高校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大力宣傳法律知識,在宣傳時盡量避免說教形式的宣傳,而是采取先進人物事跡、漫畫、實際案例等形式讓法律理論知識由純粹的邏輯語言轉換為生動有趣且深刻的法律故事,從而提升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高校應當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文化教育,法律的強制性只能讓大學生被動的守法,如果想讓大學生主動的學法、守法以及用法,那么就離不開大學生的道德文化教育。只有法律知識教育以及道德文化教育共同發展,才能營造法治文化氛圍,才能避免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的發生。
(二)豐富法律知識教育形式
為了豐富法律知識教育形式,一方面,高校應當構建以憲法為基礎的法律知識系列精品課程,通過構建系統化、條理化的法律知識教育體系,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知識體系認知。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大學生成為法律知識領域的“書呆子”,教師在上課時應當結合日常生活場景,使法律知識的學習與法律知識的實踐相結合。以勞動法的學習為例,通過表演話劇、小品甚至是微型法庭的形式,教導大學生在面對勞動者權益受到威脅時應當采取哪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深化他們對于勞動法的認知,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我們也應當清晰的認識到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的成因不僅僅是因為大學生自身法律素養較低,同時也與我們的法律知識教育體系以及社會文化風氣的影響。因此,想要解決大學生法律能力缺失的問題,需要依靠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共同努力,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營造出全民學法、全民知法以及全民守法的法治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慧鵬.依法治校進程中的大學生權益保護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