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宇競


摘 要:緊密結合廣州市農村住房建設管理的現實需求,分析了廣州農村住宅建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戶多宅”與新增分戶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建房秩序較為混亂,建房違法成本低,部門監管力度不足,現有政策環境下宅基地報批難,舊村宅基地空置率較高;針對這些問題,在充分考慮村莊長遠發展,尊重農民權益的基礎上,著眼于政策需求和政策創新角度,提出加強農村村民住房建設與管理的對策建議:明確“一戶一宅”的認定標準,加強政策創新,強化審批服務,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發揮村集體和村民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關鍵詞:廣州;農村住宅;建設管理;思路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5)03-0036-05
為了解當前廣州市農村住宅建設管理的現實需求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為進一步解決部分村村民住房需求問題,遏制違法建設行為,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提出可行的建議。2014年7-10月,作者分別赴白云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和從化市進行調研,與這些區(市)的分管領導、區(市)委辦綜合調研部門、規劃局、國土局、農業局、城管綜合執法局、建設局及鎮(街)管理部門、村兩委干部及村民代表進行座談,了解其對農村村民住宅建設的管理需求和利益訴求;同時對番禺區湖涌村、蔡一村、新水坑村、塘頭村,白云區石湖村、營溪村、秀水村、頭陂村、東鳳村、南嶺村、長腰嶺村、光明村、鶴亭村、兩下村、沙亭村、矮崗村、鶴崗村、漢塘村,花都區永樂村、平西村,從化市城康村、何家埔村,南沙區前進村、馮馬三村等24條村莊進行深度調研訪談和實地考察,收集和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和材料。
一、廣州市農村住宅建設基本情況
2013年4月12日,中共廣州市委辦公廳、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廣州市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工作方案》,要求全市符合條件的行政村編制村莊規劃。在廣州市村莊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組織協調下,對全市農村住宅情況進行了摸查(時間截點為2012年底),摸查情況如下:
表1和表2為廣州市布置村莊規劃摸查時的統計數據,是經過各區申報匯總后所得。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廣州市農村住宅總數1510319棟,戶均住宅基底面積140.72平方米,遠遠超過80平方米的規定;村民住宅中有宅基地使用權證比例僅為32.97%,將近2/3的農民住宅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預計2014年新增分戶人口數39584人,如果還是按照目前的住宅建設模式,即使將農村建設用地都用來建房,恐怕也不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建房需求。因此,農村住宅建設與管理不僅是村莊規劃實施最需要考慮的因素,也是農村綜合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農村住宅建設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廣州市2000年出臺了《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村鎮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化進程的若干意見》文件,要求城市規劃發展區內不再批地建設“一戶一宅”,一律由村鎮統一建設農民公寓。這一文件實際上抬高了廣州農民建房的門檻,由于其他相關配套措施不到位,造成農民建房報建難、審批難,農村建房處于混亂無序狀態。
(一)“一戶多宅”與新增分戶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于歷史原因,廣州市農村村民住宅基礎數據不完善,未對全市農村宅基地審批,集體使用證核發等做過全面的摸查、統計,家底不清。“一戶一宅”在農村基本無法嚴格貫徹執行,因為多數村民建新不拆舊,加之繼承房屋,非本村人使用宅基地等原因造成“一戶多宅”情況嚴重。一方面,部分村民擁有多處宅基地,造成農房空置率高;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口增長,部分住房困難村民申請建房的需求越來越多,由于受用地規模、村莊規劃未完善等原因限制而無法申請取得農村住宅,“一戶多宅”與新增分戶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二)農村建房秩序較為混亂
自2000年廣州停止審批新建農民住房以來,各區(縣級市)基本上都是以拆舊建新形式建房,部分農民以拆舊建新的名義進行擴建、搭建和加建,更有個別村民假借各種名義違規占地建房,有的以發展生產興辦家庭工商業為由要求多用地,有的以父母與子女分家、祖父母與孫子孫女分家等要求立戶建房。按規定程序,農民申請建房時,先由村民本人提出申請,村委會加蓋意見后報鎮審核和批準。從目前農村建房的現狀來看,村委會對村民的建房信息沒有進行認真審核把關,部分鎮沒有審批農民也自行建房,造成農村建房既缺乏統一規劃,也不遵守相關建房規定與標準,有新房沒新村現象較為普遍。
(三)建房違法成本低,部門監管力度不足
由于廣州土地資源缺乏,土地價值和升值預期大,農村住宅違法用地屢禁不止,據初步統計,農村違規建筑70%是農民建房。現行為配合城市建設而執行的拆遷中,政府有關部門為了讓農民同意搬遷(拆遷),促進重點項目早日建成,對于搶建的物業或房屋,同樣給予了補償。農村住宅違法用地建設或建成后,各級政府基于維穩等原因,對涉及農村住宅很少組織強制停工和強拆,即使移送法院也極少予以執行,違法成本極低。
(四)現有政策環境下宅基地報批難
在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只減不增”政策導向下,大多數村莊基本沒有預留規劃建設用地,大量土地規劃指標落在保障國家、省、市重點項目及歷史留用地上,尤其農轉用指標審批更難,造成涉及農地的農民建房無法報批。多年來,廣州市有國家、重點項目征地農民安置區安排了少量農轉用指標,但在納入城市控規范圍的村莊,已暫停受理農村住宅用地申請(包括拆舊建新申請和新申請住宅用地)十多年,由于建設規劃滯后,部分村并沒安排安置區,征地拆遷安置工作緩慢,導致城市控規范圍內農村住宅違法用地大量發生。
由于農民宅基地報建每戶不超過80平方米(增城、從化120平方米),選址分布零散,如進行用地報批,根據規定必須出具測量報告書、規劃選址意見、繳交測量費等相關費用,且每年只能申報一個總批次(每年廣州市只下達一次用地指標)上報到廣州市審批,報批資料收集復雜繁瑣,審批時間長(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審批權在廣州市人民政府,再由省國土廳備案)。因此,農村村民使用農用地(果園地、林地等現狀為非建設用地的)建房報批更難。
(五)舊村宅基地空置率較高
由于廣州市十多年前就停止了農民新建房屋報批,農民建房的主要形式是拆舊建新,但很多村民在建設新房的同時,原有的舊宅基地雖然與村里簽訂了拆除協議,但因監管和處罰措施不到位,建新不拆舊現象仍很普遍,而且有多少占多少,節約集約利用率低,造成土地嚴重浪費和違法用地面積較大。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及村民對改善居住環境需求的不斷增長,絕大多數村莊都建有不同形式的新村,村民多選擇在新村建房,而舊村逐漸衰落、凋敝,空置率較高。由于農民受傳統意識影響,認為祖屋即使無法居住也不能拆除,以及有些房屋的權屬關系不清,加之農民對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意識不高,使得舊村無法改造,造成土地資源大量閑置。
三、農村住宅建設與管理的建議
農民建房既是村莊規劃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村民最為關注、最為敏感,與村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大事,必須采取有效的“疏堵結合”之策,在充分尊重農民發展意愿基礎上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村民由分散居住逐漸轉向集中,加快轉變村民的居住方式,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城市化建設水平。
(一)明確“一戶一宅”的認定標準
進一步明晰“一戶一宅”、村民住宅確認的核定細則,為農民住宅獲取、分配、建設和管理工作奠定公平合法的基礎。根據國家、省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對農村宅基地管理的確權、拆舊建新、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農民公寓分配等涉及村莊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推進實施工作,均需以符合“一戶一宅”條件作為前提和基礎,宅基地新增申請、拆舊建新必須遵循“一戶一宅”原則,村民申請宅基地新建住宅的,村社必須與申請人簽訂建房協議。宅基地經區國土房管部門審批后,申請人要按建房協議自行拆除舊宅基地上房屋,將土地證交回村社集體,原批準文件(證)由核發部門注銷,拆舊建新的向規劃部門申請辦理。
(二)加強政策創新,強化審批服務
1.落實村民住宅保障機制
一是根據村莊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結合廣州市實際情況,兩規進行協調,合理引導農村宅基地選址,堅決貫徹執行“一戶一宅“的法律規定,并保障農村村民宅基地面積達到省、市規定的標準。廣州市五區(白云、花都、番禺、蘿崗、南沙)農民宅基地基底面積80平方米,增城、從化農民宅基地基底面積120平方米,申請人必須是本村社集體村民的持有本人戶口簿者。二是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村莊規劃,市國土房管部門對農村宅基地涉及農轉用進行審核,并適當簡化審批資料及減免相關稅費(已有規定宅基地不需要繳納新增費,耕地占補平衡需履行,建議耕地占用稅免除或減半);三是廣州市在編制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時,將農村宅基地用地納入計劃,并將指標單列,專項用于農村宅基地,不得挪作他用。
2.強化審批服務
一是建立健全村社、鎮(街)及職能部門在農村村民住宅建房審批、監管考核制度,梳理辦理流程,在辦理審批中明確各環節的辦理時限,在審批表中明晰各環節責任人,要求在各自審核(審批)環節中簽名、蓋章,對申請人、村社及各審查職能部門要求如實提交有關材料和反映真實情況,并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二是嚴格執行違法處罰機制。對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村民建房用地條件的,建議由城管部門及各鎮(街)造冊登記,并履行職責到位進行違法處罰。
(三)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
按照國家、省、市相關文件規定,新建住宅的需將舊宅基地退回原村集體,但從目前廣州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實際情況來看,對如何退、不退回又如何執行等均無具體的操作細則規定或指引。
1.嚴把竣工驗收關
根據《廣州市農村村民住宅規劃建設工作指引》(穗府〔2012〕35號)文件規定,新房建成后,申請人需向規劃部門申請竣工驗收,在明確村民、村社、鎮(街)等部門職責后,一并驗收舊宅基地處置情況。對于舊宅基地未能全部清理并交還村社集體的,驗收不予通過,不予換發新宅基地證。
2.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節地意識
加大對農村土地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土地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提高農民依法使用土地的自覺性,逐步形成依法用地、集約用地的濃厚氛圍。在對建新不拆舊的清理工作中,所在鎮(街)要建立紀檢、監察、公安等部門聯動機制,引導黨員干部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對自己有同類現象的,首先帶頭拆除,發揮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同時,各村、鎮都要設立舉報箱,確保工作實效。
3.強化執法檢查,多占從嚴處罰
法律規定農村居民一戶只能有一處不超過標準的宅基地,建新房不拆舊房屬于違法用地,應予以依法處理。對違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構筑物,要嚴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依法拆除,退出多占的土地。對無視法律、不在規定期限內自行拆除的,按照法定程序,強行拆除,并在媒體曝光,達到處罰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在農村宅基地整合方面,授予村委會負責新宅基地分配和舊宅基地收回權限。讓宅基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使用權是農民的,所有權歸村委會,村統一收回宅基地使用權后進行統籌,把宅基地所有權轉化成將來的股份分紅。讓村民成為“一戶一宅”的實際執行者和監督者,從根源上破解農村“一戶多宅”或無地建房等問題。
4.完善宅基地退出激勵機制
一是在宅基地退出機制中,要考慮有退宅基地不還耕和退宅基地還耕兩種情況存在,退出宅基地的激勵機制應有多重選擇,例如,在城鎮提供保障房等;退耕的應以耕地面積入股村集體經濟,每年分紅。上述方式可以大大鼓勵農民向城鎮集中,享受城鎮公共服務設施資源,也有利于農村土地實現規模化、集約化。二是實行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村民有4座以上宅基地、愿意退出1座的,按每平方米1000元進行補償,村民有4座以下、2座以上宅基地、愿意退出1座的,按每平方米500元進行補償,退出的土地由村社另行安排。
5.實行宅基地有償使用機制
經村民會議討論決定,村民委員會(或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每年一次向(“一戶多宅”的村民征收宅基地有償使用費,征收標準為:除“一戶一宅”外,多1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10元計收,多2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20元計收,多3座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30元計收;多4座或4座以上宅基地的每年按每平方米50元計收。征收的宅基地有償使用費,優先用于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通過采取上述措施,逐步解決“一戶多宅”的情況,引導宅基地有序退出。
(四)發揮村集體和村民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1.發揮村集體在宅基地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針對當前村集體只管分配土地給村民使用,而對村民違法使用土地置身事外的現狀,同時考慮降低行政監督管理成本的要求,可以嘗試由村委會自主管理宅基地。具體操作辦法為:村集體每年清理村內空置宅基地和各種符合規劃的區域和地塊,統計可建房面積及位置,接受全體村民監督,制定可獲得宅基地建設者的資格,對現有宅基地使用者按年征收集體土地使用費用,組織力量對違反規則者處以懲罰,或課以罰金,或取消宅基地輪候資格,收費及處罰所得用于宅基地管理工作,鎮政府對村集體每年進行不定期檢查,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整改不力的村委會進行懲罰,可以采取適當減少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的方法。
2.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
農村住宅建設與管理涉及每一個村民利益,為更好地協調村民之間的利益,在依法依規推進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對農村內部治理的積極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章程約束村民行為,加強宅基地管理。引導各村進一步規范完善本村村民自治章程,將“一戶一宅”、占新宅退舊宅、多占多交款等寫進村民自治章程,讓村民自覺按章程和村莊規劃搞好修建、拆遷和舊宅基地清退工作,對那些既不遵守《村民自治章程》配合拆遷或退回閑置宅基地,又不按規定繳納“超占費”的,可由村委會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訴至法律程序,靠法律力量強制執行。
(五)加大監督執法力度
1.健全違法宅基地臺賬登記制度
各區駐鎮(街)城監部門、國土所實現動態巡查,形成違法宅基地用地臺賬登記制度,對違法宅基地實行巡查、發現、制止、上報工作,做到違法宅基地用地信息日日報、月月報,并且要實現與城監部門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建議各鎮(街)設置一個違法用地、違章建設信息收集、報送人員,形成聯合臺賬登記制度,做到信息暢通、資源共享、便于防控、促進查處。
2.加強專業查控違法宅基地建設力量
由于職能權限,各部門對違法宅基地用地、違章建設執法都有一定限度的制約,如國土部門無權對違法用地進行拆除。建議各鎮(街)成立由國土、城監等部門組成的違法用地建設聯合執法小組,提高有效查處率,構建長效查處機制。
3.加強對轄區違法使用宅基地建房監管
在各職能部門動態巡查時,各鎮(街)可通過車載流動喇叭,大力宣傳城市管理、土地管理等政策法規,對嚴重違法行為,要公開曝光,用典型案例教育村民,讓村民指導違法用地的成本比合法用地大,營造嚴厲打擊違法建設宅基地的社會氛圍。
充分發揮鎮村社三級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將違法宅基地納入“兩違用地”整治范圍進行嚴格管理。嚴禁未經依法批準將農用地轉為宅基地的行為,禁止農民公寓建設區內的村集體安排單家獨戶宅基地。
參考文獻:
[1]彭靜.農村宅基地管理問題探討[J].農業經濟,2012(10).
[2]何維佳,陳美球,王亞平.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的困境及對
策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10).
[3]楊立賓.農村宅基地管理問題的探討[J].福建省委黨校學
報,2009(7).
[4]申家杰,呂燕,袁志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生態化及路徑
選擇[J].商場現代化,2010(6).
[5]鄒世享,史清琪.關于農村宅基地流轉開發的法律制度建設
分析[J].資源與產業,2011(4).
(責任編輯:石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