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燕
B企業是一家工程機械配套企業。產品剛一組裝完,銷售員甲就跟車間主任說:“這些都是我的啊,寫上我的名。”殊不知,此時銷售員乙已經在倉庫那邊辦理完這批產品的出庫手續了。甲跑到車間去催貨、搶貨,乙搶著請車間主任吃飯,都說自己的訂單急著發貨,求車間主任把自己的訂單計劃往前排??粗a計劃中的在制品目錄,車間主任又急著找采購催要物料,采購的物料卻遲遲不來……
這絕不是虛擬的場景。許多企業從業務員接收訂單開始,到下達生產任務、領料加工,再到發貨,似乎每一個環節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管理者想著手解決卻又無從下手。
流程管理如同整修河道,如果沒有嚴防死守,每逢大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所以,要像治理水患那樣,在流程管理過程中選擇重要的節點加以治理,才能使企業的信息流和物資流順暢地傳遞和流轉。那么,具體需要在哪些節點設置關卡呢?
訂單“散、亂”如何破
訂單,是生產、采購等后續工作的源頭。訂單準了,才能保證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如果這個源頭出現問題,就會打亂生產計劃,不但會造成很高的庫存,還會使生產工序因欠料而停工,其它訂單無法如期交付,輕則違約賠償,重則丟失客戶。
筆者在參與調研時發現,某些企業的銷售計劃準確性很差,業務員都是自己估摸著報計劃,生產部門再按照業務員上報的銷售計劃組織生產,有時訂單變更率高達40%-50%,生產線頻繁換裝自不必說,原材料供應更是無從談起。而且,業務員上報計劃的隨意性過大,交貨時間提報不準,真正需要交付的訂單反而被排在了后邊。尤其是一些特殊型號和新型號,物料、生產、技術圖紙等都跟不上,又何談按時交貨呢!
銷售人員在外奔波,拿到訂單確實不易,但是面對眾多業務員傳回的訂單,生產部門卻常常面臨著“旺季忙得要死,淡季閑得要命”的尷尬。如何才能保證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和合理性?這就需要管理者必須對訂單實施合理的管控。
破解方法:訂單管控。訂單管控,是為了增強銷售預測和訂單計劃的準確性,從源頭上保證生產計劃的合理性,從而避免生產計劃臨時調整,有效控制新訂單的“插隊”問題,同步評估生產進度和物料狀況,確保采購計劃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人力資源部門可建議增設訂單管控員崗位,對訂單上報流程加以管控。業務員上報計劃前必須與訂單管控員溝通,訂單管控員負責整合銷售月計劃、銷售周計劃,普通訂單直接審批,特殊訂單組織生產、技術、采購等部門,就產能、技術支持、采購周期等進行聯合評估,評估通過后,將銷售計劃抄送給生產部門,生產部門須將日生產進度等信息反饋給訂單管控員,使其能夠統籌掌握訂單與生產的整體信息,以此大幅降低臨時訂單比例,保證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和可執行性。
計劃“僵、虛”如何解
生產計劃是業務、技術、物料供應、生產部門的信息匯集后完成的,它根據以上各部門“做什么”、“怎么做”、“有沒有物料”、“能不能完成”這四個方面的信息,經過綜合平衡而形成,需要對技術、采購、倉庫、車間進行統籌管理,更需要及時根據一些突發情況進行微調,從而確保生產計劃順利完成。如果生產計
劃沒有得到統籌和監控,再加上各部門各自為政,生產計劃的權威性將會喪失,訂單也無法準時交付。
以B企業為例。業務員接收訂單后,首先交由技術部進行技術評估,技術評估通過后,轉至生產部門,生產部門根據月度簽單情況,編制月生產計劃,由車間自行分解、編制生產周計劃。這樣的流程,一是技術評審時間無管控,會造成各階段時間分配不合理,最終出現生產周期被擠占等情況;二是造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生產周計劃的達成率是100%,甚至還超過100%,但是訂單準時交付率卻低得多。這是因為車間虛報少報了生產計劃,“超額”完成了計劃,而生產計劃無法保障訂單如期交付。
那么當大量訂單都涌向生產部門時,生產部門又該如何安排呢?此時,就需要對生產計劃實施有效的管控了。
破解方法:計劃管控。計劃管控的目的,顧名思義,是要將生產過程置于可控的范圍之內,一是時間管控,二是過程監控。在這個環節,應由計劃管控員負責對新訂單和銷售計劃倒排工期。第一步是進行期限上的分解,從技術評審到物料需求分解、物料采購、工序的排產,統一進行時間分解,在時間上保障交付時間;第二步是進行過程監控。計劃管控員編制月生產計劃,報批后,根據產能、在制、人員、設備等現狀,排查異常后,分解成周生產計劃,并組織倉庫、車間進行實物備料,再根據實物備料后的缺件情況,調整日計劃,過程中要求技術、倉庫等相關部門定期提報《評審進度表》、《日到貨明細表》等報表,在保證圖紙、物料準備到位的情況下,合理安排生產。通過對日計劃達成情況的統計及緊急訂單的要求,調整周生產計劃,保障訂單如期交付。
物料“積、欠”如何理
物料是保障生產計劃的第一道門檻,許多企業都出現過這種情況:倉庫庫存積壓很多,卻常常因為缺料而改變生產計劃,因缺料而未能按時交貨,因缺料擾得生產系統不得安寧。物料不僅僅是采購部門的問題,車間對待物料的態度也比較隨意。產前不備料,現用現領,往往到了用的時候才發現沒料欠件,再臨時調整計劃,把不急著發貨的訂單提上來生產,結果造成急要的訂單出不來,沒用的產品堆成山。在B企業,生產部門一直認為物料需求應該是“現用現領”,采購部則認為物料需求必須考慮采購周期,如果采購時間不合理,干脆對物料需求置之不理,依舊按照采購習慣進行,采購訂單在采購部壓十天半個月的現象成為常態,嚴重耽誤物料的采購。同樣,生產部門認為即使提前申報物料需求,也不能按時完成采購,索性也對計劃視而不見。這種惡性循環使B企業的生產和采購兩個環節嚴重脫節。如何協調好物料采購和產品生產之間的關系,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破解方法:物料管控。針對這個問題,要檢查物料管控員是否履職到位。由物料管控員對物料的需求和提報進行嚴格的排期,同時兼顧不同物料的采購周期。采購部確認排期后轉化成采購計劃,嚴格限定采購訂單下單時間。物料管控員每周按照周生產計劃,提前組織車間和倉庫進行實物備料,實物備料后形成緊急件缺件清單,由采購部進行重點跟催,并根據倉庫每日提報的《日到貨明細表》督促車間領料或調整日生產計劃,避免工人停工待料。同時跟蹤采購進程和貨物狀態,要求采購員每周定期跟進并提報跟進結果。采購內勤匯總后及時上報信息,以便物料管控員及時掌握物料的采購進度。
稽核“查、控”如何落
有了以上三道關卡,又由誰來監管把守是否嚴格與否,執行是否到位呢?為了保證流程能夠按照規定執行,解決長期困擾企業的執行難問題,稽核控制必須存在于每一個環節。因此,企管部必須設置稽核專員一崗。
對河道定期勘察,清淤疏浚、加固堤壩,就是為了防微杜漸。對員工的日常管理也是一樣,反復檢查執行狀況,促使其正確的工作行為不斷得到強化、固化,最后成為習慣,這就是稽核保障提高執行力的實質。
稽核專員在訂單評審、月生產計劃制定、周生產計劃執行及分解、欠件上報、庫存盤查、物料需求計劃執行、實物備料、采購計劃編制、采購執行與跟蹤、計劃調整等各個環節中,通過反復檢查來狠抓落實,這樣不但能夠保證流程的落地執行,更能從執行中提早發現異常狀況,及時加以調整解決。 責編/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