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衷康
【內容摘要】實行新課標以來,如何有效教學成為廣大教育者熱議的話題。同其他學科一樣,物理在新課改背景下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課堂效率低的問題。本文通過研究新課程下高中物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物理 課堂 高效性
有效教學理論源自20世紀初期美國的科學教學運動,至20世紀末,才真正演化為明確的教育理念,被應用到教學工作中。中國關于有效教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發展,至21世紀初期有所進步,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正在蓬勃興起。
一、有效教學概述
1.有效教學定義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學生獲取進步和發展,其中的教學是指教師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和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學生想學、樂學的目標。第二,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教學方法。
2.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
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包括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即教學方法和課程的架構方法),教學責任意識和課堂管理等。
二、高中物理課堂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備課只是對教材及教輔資料內容的整合,不注重“因材施教”,不能按照不同學習能力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去備課。
2.教與學的模式僵化。傳統課堂上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知識點,學生不需要思考知識原理,只用做好學習筆記、記住教師講解的內容即可,課后再通過練習題進行知識鞏固①。這種教與學的模式雖然節省了教學時間,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了重點知識,但學生沒有從根本上掌握學習方法,從長遠發展來看,對學生是不利的。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了如何去學習,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才能進行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三、新課程下實現高中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教學策略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和技術,對教學行為有指向性作用,能有效優化教學方式,調控教學內容,協調好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達到最佳教學效益。
1.改變課程目標
新課程下高中物理教學要求改變傳統教育中單一傳授知識的教學目標,倡導制定“三維教學目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者擺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在教學工作開展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科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制定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做好教學分析。這要求教師確定課堂學習重點,化難為簡,化抽象為具體,針對每一個水平線上的學生分別制定教學任務②。如,學習“產生電磁感應的條件”一課,教師對其進行教學任務分析,可以以試驗為主,讓學生在多樣化試驗中發現共性,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得出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條件,具體教學目標可制定為:
(1)知識與技能:通過實驗了解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并據此分析與其相關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和“實驗 ——分析——驗證——歸納”的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物理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利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最重要的依據,高中物理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挖掘教材深層價值
高中物理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內容,把握好各個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從多方面進行分析,挖掘出教材中隱藏的深層價值,構建清晰的教學知識框架。做好這些工作,教師才能自如地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③。在這一環節,教師要重視教材中的每一個小欄目。如教材中的插圖,或是實驗演示圖,或是解題過程圖,“機械能定律”一課中有一組生活圖片,生動地為學生展示了能量轉化的過程,為推導機械能守恒做了鋪墊。
(2)重組教學順序
高中物理教師要以物理教材為中心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學順序的問題,將教學內容整合好,在教材中融入自己獨到的見解,靈活教學。如,補充教學內容。課本知識有效,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適當地補充物理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在講解“萬有引力”一課時,教師可補充載人飛船和衛星的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