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紅
(東華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051)
關系裝置在中小企業信貸技術創新中的功能研究
王千紅
(東華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051)
基于國外理論與實證的文獻研究,重新梳理經典信貸配給理論在甄別借款人方面的研究進展,提出關系裝置具有替代信貸配給均衡條件中抵押所承擔的信息傳遞的功能,成為銀行破解抵押不足的中小企業信貸配給的關鍵點。銀行可以依托關系裝置構成要素,包括關系長度、關系強度、關系的鏈接方式和層次、關系的時間組合等等,依據關系裝置生產信息的程度不同設計新型的信貸合約以甄別借款人,使關系裝置成為創新信貸配給生態的重要路徑。
信貸配給;中小企業;關系貸款;關系裝置;信貸技術
信息不對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傳統信貸技術是以信貸配給理論為基礎,在作為借款人的企業和作為貸款人的銀行自利行為相互矛盾分析基礎上建立的。在借款人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利率(Stiglitz&Weiss1981[1])、抵押品(Whette1983[2];Bester1985,1987[3-4])成為銀行篩選借款人和約束違約風險的重要機制,被確定為信貸合約設計的基礎變量。而中小企業就因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且大多缺少抵押品①Chakraborty&Hu(2006)[5]基于1993年美國小企業融資抽查報告(NSSBF)的基本數據,分析結果顯示15%的借款申請企業因抵押不足而被拒絕貸款,更嚴重的是有11%的借款人主要由于缺乏抵押能力而被拒絕申請借款。Bharath等(2007)[6]的研究證實所提供的未來貸款中關系貸款人占到42%,無關系貸款人僅占3%。,從而成為依賴傳統信貸技術的銀行拒絕的對象。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中小企業已成為多數經濟體結構升級的重要基礎,同時由于中小企業在融資結構上對銀行信貸存在嚴重依賴,鑒于此,面向中小企業成長的信貸技術創新就成為銀行信貸理論和實踐部門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實現對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支持,現有的實證研究建議出現了兩種傾向:一個是提出設立對應的中小銀行針對中小企業開展關系信貸,其理由是大銀行被認為提供中小企業信貸或關系信貸上的不適當;另一個是建議大銀行可以開展面向小企業的相對安全的存貨質押類交易信貸,而不是通過提高利率和增加抵押品拓展風險相對大的對小企業的關系貸款。事實上,無論是設立中小銀行②大量研究成果都采用利用第三方抵押和擔保的設計作為補充方式,修正中小企業在缺失抵押品條件下的替代選擇,以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但是實踐中難以普遍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抵押擔保的修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逆向選擇,抑制道德風險,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傳統信貸技術的不適應問題。還是開展針對中小企業存貨質押類的交易信貸,都只是面對中小企業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消極適應,無法突破傳統信貸技術的約束。因為以交易為基礎的信貸機制的改良,實質上是根據傳統信貸技術的要求設計激勵約束方式,商業銀行在信貸機制設計中的努力和價值完全被放在了研究框架之外。因此,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發展結合視角,重新梳理經典信貸配給理論的分析框架,關注銀行和借款人之間的關系裝置在信貸配給中的功能分析,強調發揮銀行在信貸配給中的主動創新能力,為大銀行破解傳統信貸配給技術約束提供思路。
經典的信貸配給理論是基于銀行無法觀察借款人信息的假設,不斷改進銀行甄別借款人的信貸配給技術。經典的信貸配給理論可以分為兩類模型:第一類模型是指即使借款人愿意支付當前的價格,也無法在當前的價格下借到所需要的全部資金;第二類模型則是指在同質的多個借款人中,一部分借款人的信貸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而另一部分人即使愿意支付當前的價格也不能獲得貸款。顯然,第一類信貸配給揭示了銀行信貸市場是消費價格出清的市場,第二類信貸配給則揭示了即使信貸市場上利率確定了,借款人信貸的可得取決于非價格因素。
Hodgman(1960)從外生信貸配給和利潤最大化行為一致的經濟學分析,說明了第一類信貸配給的存在,[7]Jaffee等(1969)進一步擴展了Hodgman模型,討論了有限貸款利率差別,認同了信貸市場由異質借款人組成的基本性質,從而進一步證實了銀行可以通過甄別借款人的素質特征來配給信貸資金。[8]盡管他們的研究提出如果貸款人是一個壟斷的完全價格歧視者,則不存在信貸配給,但是同時提示了銀行和客戶貸款關系在信貸配給中的功能,可以理解為對于那些與銀行保持良好客戶關系的借款人,就可以在銀行的貸款定價中得到策略傾斜,獲得優惠的貸款利率。從而暗示了關系可以內涵于銀行信貸技術之中。
銀行的信貸技術核心問題在于面對逆向選擇,依據自我選擇機制設計信貸合約。銀行信貸合約的設計關鍵在于甄別不同的借款人,以避免道德風險。Jaffee等(1976)首次關注了信息不對稱下的逆向選擇問題。他們的研究從兩期的跨期消費模型推出了第一類信貸配給模型?;阢y行無法對于誠實與不誠實的兩類借款人進行甄別的假定條件下,他們研究證明如果銀行對于不誠實的借款人單獨給出貸款利率的風險定價,不誠實的借款人比重會上升,從而驅逐誠實的借款人,加劇逆向選擇。由此,提出銀行信貸合約設計的最優的結果是混合合同,并將這個混合合同表述為其中,rL是貸款利率;rd是銀行從市場上獲得資金的成本,μ是銀行了解的借款人償還貸款的概率。如果借款人獲得的貸款供給為L,這種情況下,銀行的收益函數為:E(π)=μ(1+rL)L-(1+rd)L。其中,μ(1+rL)L為借款人償還的貸款;(1+rd)L是銀行提供貸款的市場成本。其研究證實,誠實的借款人存在通過設立一個單獨的貸款池以補貼不誠實借款人的動機,這會激勵不誠實的借款人偽裝成誠實的借款人,使得兩類借款人面對同樣的合同。雖然第一類信貸配給模型是建立在銀行信息不對稱嚴重的假定之上,并用混合合同屏蔽了借款人的差異,但是其研究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事實上借款人存在異質性特征。[9]
Stiglitz&Weiss(1981)則進一步在逆向選擇的基礎上,引入反向激勵,從而首次明確了借款人的風險與銀行的收益之間存在的聯系。S-W模型論證過程顯示,銀行貸款利率越高,越會反向激勵借款人投資風險更大的項目,對銀行的預期收益產生間接的負面影響。其研究的重大貢獻在于,進一步證實了銀行必須在可能的借款人中實施信貸配給,從而強化了銀行通過合約設計甄別借款人成為銀行信貸配給的關鍵技術。從而,使得銀行信貸配給轉化為設計標準的債務合同,該合同可以表述為:R*i>(1+rL)L,其中,R*是借款人項目投資成功所產生的收益率。在S-W模型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借款人了解自己投資項目成功的概率,而銀行不了解。這種情況下,銀行的收益函數為dpi。其中,pi是借款人投資項目成功的概率,其概率密度為f(pi),p為借款人到銀行申請貸款的概率臨界值。
盡管S-W模型同樣基于銀行相對信息不對稱的假定,但是其論證路徑揭示了銀行能夠基于以往的經驗區分借款人的特征,給出高風險借款人借款發生必須滿足下列條件:E(πi)≥(1+rd)W0,(W0 銀行貸款利率上升的效應表示為: 這表明,銀行如果提高貸款利率,市場上存在兩方面的價格效應:一方面,會增加借款人償還貸款的資金量,加重其借款負擔;另一方面,會驅逐誠實的借款人,借款人的質量存在遞減傾向。因此,為了避免提高利率的反向激勵效用的存在,銀行會將利率控制在低于市場出清的價格水平以下。 重述S-W模型的證實過程發現,由于信貸配給經典理論假定了銀行被動接受信息不對稱的事實,銀行能否在信貸配給的分析框架下,動態地觀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經濟效應,是銀行信貸配給理論與實踐一直爭議的關鍵問題。S-W模型的貢獻在于其研究過程揭示了銀行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在信貸配給前通過設計標準債務合同將借款人區分為高風險或低風險兩類。區分的方式就是對貸款需求方要求增加抵押品,但是S-W模型并沒有改變混合合同。Bester(1985)補充S-W模型的證明過程,描述在極端情景下,存在高風險借款人的合同組合(零抵押,高利率)和低風險借款人的合同組合(低利率,高抵押)的分離型貸款合同。Bester模型為銀行甄別信貸風險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尤其是其將利率和抵押品同時作為甄別機制變量,是對S-W模型的一個突破。盡管該理論也不盡完美,但是提出了用抵押品篩選客戶的理論分析框架,從而將抵押納入了銀行信貸技術構成中。對于銀行的信貸配給技術設定而言,在低于市場出清的價格之下的利率形成了超額貸款需求的借款申請人,并且在面對這樣的市場情況下,抵押成為傳遞信號的載體,后來的研究者跟隨這個結論,關注各國銀行信貸活動實踐動態,驗證抵押品和借款人風險、貸款風險之間的關系。 然而,各國學者在研究作為世界性難題的中小企業信貸問題時,關注了各國經濟市場化的實踐發展。信貸配給技術遷移到中小企業借款人的一個瓶頸就在于中小企業抵押品不足或根本就沒有抵押品。也就是說,這樣的借款人基礎,使得依托抵押品傳遞信息而構建的信貸技術無法有效實施。從而成為正規銀行難以有效開展面對中小企業的客戶篩選的技術障礙。 一個重要的實踐啟發了我們回顧和審視銀行信貸技術研究思考。孟加拉的小組貸款方式的成功,揭示了對于沒有抵押品的借款人,可以通過其他社會網絡關系替代傳統抵押路徑。當這種關系一旦和借款人的還款行為掛鉤,就成為一種隱性擔保約束,從而為銀行信貸配給技術的拓展提供了基礎支持。 近年來圍繞銀行信貸配給的技術創新成為理論和實踐部門關注的焦點,并且就理論研究趨勢而言,側重于銀行和借款人的關系方面,并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兩種研究傾向,一種傾向認為信貸配給技術的突破在于委托-代理關系的拓展。該路徑專注于銀行對委托代理關系中的橫向監督和激勵問題的分析論證。另一個傾向則認為信貸配給問題破解的關鍵在于風險分擔的協議均衡的分析論證。在我們看來,這兩個分析路徑都需要以銀行和借款人的關系為基礎,因此,我們將銀行拓展信貸活動中各類可能依托的用于關系構建的組合要素和方式統稱為關系裝置,分析關系裝置在銀行貸款中的價值,揭示研究關系裝置應該成為破解銀行授信技術實施障礙問題的關鍵。 Bester(1985)提出銀行可以面向風險差異的借款人,采用抵押①從微觀經濟學視角研究銀行行為時,抵押具有甄別借款人的功能(Matthews&Thompson,2005)。[10]和利率分離組合方式設計不同的選擇性合約,從而啟發了銀行從消極靜態選擇機制轉向積極動態選擇機制的研究。在金融中介學的研究范式中,銀行的出現是作為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降低和減少信息不對稱影響的一種制度安排。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對于私人信息的生產與交換的能力。在現有研究范式中,依據主要處理信息的類型通常將銀行的信貸技術劃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透明度高的、具有標準化特征的硬信息的組合性技術安排,包括來自財務報表的財務比率、抵押品價值和信貸評分等可比性標準的信息組合規則和契約安排。一種是針對不透明的、具有異質性特征的軟信息的組合技術安排,包括難以量化和傳遞的關于企業及其所有權、管理等主觀性描述的個性化的關系信息組合②我們的定義中將抵押歸入硬信息貸款,這樣契合了大量的小企業缺乏抵押的現實情況,便于在研究意義上清晰區分針對無抵押品的企業信貸技術創新方式的討論。我們的設想與Berger等(2011)[11]觀點一致。其研究認為抵押的差異恰恰反映了可以觀察到的借款人品質的差異而不是不可觀察到的品質的差異。從而得出抵押是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風險的,而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則與抵押不存在確定的關聯。如Berger等(2011)的文獻綜述中提出,就關于不對稱信息和抵押發生率之間關系實證的研究成果而言,大多數實證結果存在很大差異,既有正相關的結論,也有的是負相關的結論,還有存在不一定關系的結論。,我們稱之為關系裝置。前者用于交易貸款(transactionallending),后者用于關系貸款(relationshiplending)①這里沿用了PetersenandRajan(1994,1995)的分類,即將貸款分類為交易驅動和關系驅動,[12-13]BergerandUdell(2002)將之歸納為二分法。[14]盡管交易貸款并不是惟一一種同質性貸款技術,事實上各個金融機構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大量具有明顯差異的交易技術(BergerandUdell,2006)[15]。這里主要討論簡單分類,便于我們專注于現實企業與銀行有無關系的主題問題討論。BergerandUdell(2006)在修正貸款技術的概念分類時,也承認如果貸款決策主要依據信貸關系形成過程中的軟信息收集的話,貸款技術就屬于關系貸款。與我們處理方法相似的有,Bergeretal(2011)在研究中,為了專注于比較關系強度的影響程度,而將具有固定資產抵押的信貸承諾從關系貸款中剔出。。 現代金融中介理論認為銀行作為信息生產者具有其規模經濟和比較優勢(Diamond,1984,1991[16-17];BoydandPrescott,1986[18];Kallbergand Udell,2003[19];DruckerandPuri,2009[20])。但是由于小企業信貸的規模不夠,②大量的實證研究都將企業規模作為關系貸款研究的基礎變量(如,Berger1995[21];Chakraborty&Hu,2006)。使得銀行傳統的標準化信貸信息的生產和傳遞的成本無法被消化,于是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問題,根據信貸決策中的信息的性質,對應地將貸款技術細分為依據硬信息的交易信貸和依據軟信息的關系信貸③在Rajan(1992)[22]的研究中就較早使用關系貸款和交易貸款的提法,并假定關系貸款由銀行提供,而非關系貸款或交易貸款一般由資本市場提供。BerlinandMester(1998)[23]的研究中明確使用了交易貸款和關系貸款(transactionallendingandrelationshiplending)的名詞。后來的研究者進一步從考慮主要信息來源的差異出發,將貸款技術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來源于借款人財務報表的硬信息的交易貸款技術(BergerandUdell’s2006),另一類是來源于銀行和企業關系之間的軟信息的關系貸款技術(Uchidaetal.2006)[24]。。從而將關系信貸從廣義的信貸交易中分離出來,集中討論抵押不足或缺乏抵押的關系裝置構建,對于重構銀行信息生產和傳遞的核心技術,成為銀行破解面向中小企業信貸客戶創新信貸技術的重要突破點。 銀行作為有限理性的經濟人,其信貸技術改進的合理動機或出發點首先需要回答一個問題——關系裝置對銀行作為貸款人的價值是什么?因此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關系信息特征及其在信貸配給中的價值。當然,在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改進而使表征關系裝置的經濟變量有了一定可獲得性的條件下,有些學者開始著手進行驗證性研究。如Kallbergand Udell(2003)對貸款人決策所需信息的重要性第一次進行了實證檢驗。ChakrabortyandHu(2006)認為信息收集過程的差異是影響借款關系效應的關鍵因素,提示研究者應關注關系貸款中貸款人的價值。BharathandSreedhar等(2007)首次提出測算關系對貸款人的價值。然而,在大量相關研究文獻中,多數研究者關注了關系裝置對于借款人的價值問題,④大量的研究文獻主要討論借款人從貸款關系中受益的問題,但很少提及貸款人的獲益問題。如Bharath等(2007)的文獻綜述證明,信息缺乏的借款人對于關系貸款的依賴和對于銀行貸款的依賴。大量的文獻證明了關系貸款增加了借款人的信貸可得性,近期的文獻根據各國針對中小企業信貸的調查建立的數據庫驗證發現中小企業傾向于與銀行建立關系。而就關系裝置對于銀行的價值而言,則關注度顯得不夠。下文將通過查詢SSCI文庫中的相關研究論文,進一步對這些研究成果重讀和梳理,提出關系裝置構建對于銀行信貸技術創新的價值。 (一)關系裝置為銀行信貸配給改進提供了生產信貸信息的基礎設施 根據信息經濟學,私人信息是市場交易的基礎。中小企業因其信息不透明,銀行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面對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技術作為信貸決策的組合策略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銀行對信貸安全預判信息獲取的程度。銀行和借款人的關系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和確定貸款合同條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由于關系貸款包含了一段時間內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不斷重復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可以為貸款人提供“內部信息”。⑤Sharpe(1990)提出消費者關系內生于信息不對稱演化的集合。[25]Bharath等(2007)分析中給出了借款人可以持續使用和具有專有性信息的提法;[26]Berger等(2005)的研究提出了信息對于貸款交易具有重要作用。Cole(1998)[27]研究認為銀企關系為銀行產生對判斷銀行客戶財務預期有價值的私人信息,Berger等(2011)進一步將事先的信息不對稱抽離出來,單獨驗證了事前的信息不對稱與觀察不到的抵押之間的關系。其研究認為抵押的差異恰恰反映了可以觀察到的借款人品質差異,而不是不可觀察到的品質差異。從而得出抵押是防范借款人道德風險的,而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則與抵押不存在確定的關聯。SreedharandBharath等(2011)強調了信息不對稱在其研究中主要是信息不對稱程度是用公開信息的可得性來表征的。實證了銀團貸款中參加銀行篩選借款人的成本,結論證明,過去的關系可以降低未來的監督成本,被視為一種監督承諾,可以緩解銀團貸款的道德風險。有研究認為抵押是用于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風險的(事后的信息不對稱),而事前的信息不對稱則與抵押不存在確定的關聯。這一結論佐證了借貸關系產生了有價值的信息。而銀行和中小企業直接建立的關系裝置,可以表現為銀行信貸員可以直接利用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包括借款人及其相關的各類關系,特別是與借款人關聯的血緣、地緣、產業關聯、市場關聯、業務關聯等諸多關系。 (二)關系裝置為銀行拓展多樣化產品組合、擴展綜合金融服務提供了平臺 盡管現有的研究成果在關系裝置對于銀行貸款技術創新的作用方式和路徑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基本都認為關系裝置在擴展信貸及相關金融服務中存在正向作用。關系裝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抵押品的替代,可使銀行面對抵押短缺的中小企業設計貸款監督機制的能力提升,從而提升了銀行在多樣化產品之間分攤信息固定成本的能力。如,Rajan andWinton(1995)[28]分析了關系作為抵押品之外另一種監督方式,提升了銀行對借款人的監督能力。盡管其研究視角關注的是借款人,但是研究結論恰恰說明關系裝置可以作為替代放松了對借款人抵押品要求的條件,為貸款技術的創新提供了突破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銀行可以借助與借款人的關系平臺,將傳統信貸業務從單一的交易貸款模式進一步向交易貸款和關系貸款以及更全能的綜合化模式擴展。 不可否認,很多研究成果也都提出關系貸款業務的成本要高于交易貸款的成本,其理由在于銀行信貸技術組合中信息收集、傳遞以及監督等關系裝置設置,均增加了銀行信貸業務的成本,成本的分攤和消化成為銀行拓展關系信貸業務的一個基本約束。因此現有的研究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基于規模不經濟的考慮,將正規銀行從面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配給的貸款人中剔除出去。還有部分理論與實證研究者發現大銀行遭遇了中小企業信貸規模相對較小,而開展關系貸款的信息收集成本反而增加的雙重擠壓,于是基于傳統規模經濟的推論,提出了大銀行障礙假說。 筆者認為,大銀行障礙假說通過關系裝置的構建,存在破解的可能。通過反復研究文獻,可發現有價值的實證結論。在銀行開展關系借貸的過程中,實證結論顯示,關系裝置可以產生針對借款人的可以再使用的和具有特定權利的信息,這為關系貸款人增加貸款業務并進一步拓展與關系借款人關聯的中間業務提供了條件。如Petersen等(1994)討論了關系貸款可以提升銀行在多樣化產品之間分攤信息固定成本的能力,建議銀行可以通過增加非貸款產品的銷售額(如投資銀行業務、存款相關產品等)增加潛在利益。Drucker等(2005)驗證了增加股權融資與銀行借貸關系之間的相關性,[29]Yasuda(2005)驗證了公共債務承銷與銀行借貸關系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他們的研究恰恰從不同側面證實了銀行依據構建的關系生態實現了拓展綜合業務的可能性。[30] Cole(1998)研究認為潛在的貸款人往往更愿意選擇那些已經存在關系的企業擴展信貸業務。另外,他的研究證實關系長度對于銀行創建關系裝置的影響并不大。Dahiya等(2003)[31]曾經嘗試利用股票市場價值測量銀行收益與關系貸款的關聯度,發現具有正相關。DruckerandPuri(2005),Yasuda(2005)的研究驗證了借貸關系和未來投資銀行業務之間的高度相關性。Bharath等(2007)進一步驗證比較了有無貸款關系對于銀行綜合業務收益的影響,其研究結論顯示貸款關系強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銀行未來貸款和投資銀行業務的安全性。這些研究結論顯示銀行從具有歷史關系的關系信貸技術出發,主動研究觀察潛在的獲得信息的路徑和權利,發現構建關系裝置強度的可能性,從而為找出創新中小企業信貸技術提供了可能。 (三)關系裝置擴大了銀行貸款定價組合的彈性(靈活性) 銀行的貸款定價是根據借款項目的預期回報、借款申請人違約風險、借款期限等因素綜合權衡的組合策略。正如現今被大多數銀行信貸研究者作為教義的S-W信貸配給模型所提示的一樣,銀行信貸市場的均衡不同于一般市場均衡,不是市場出清的價格均衡,而是權衡借款人風險及其違約情況下的配給均衡。在理解S-W模型市場均衡深意的基礎上,并重新解讀Bester(1985)的分離組合策略,發現其重要的貢獻在于引導我們思考銀行自主安排價格組合策略的彈性問題。于是,形成了實踐中銀行貸款技術的核心就是配給貸款定價的組合。根據交易信貸的技術標準,由于無從評價其風險,中小企業借款人自然被排除在市場之外。但是,信貸關系的出現,為修正配給均衡提供了機會。因此,可以認為,由于借助于貸款關系所產生的私人信息為銀行評價中小企業的風險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銀行借助于關系裝置所獲得的專有信息拓展收益提供了空間。在現有的文獻中可以找到一些間接證據,如有研究證實了關系貸款可以平滑貸款利率,如Petersen等(1994)的研究證實了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增加了借款人的信貸可得性,同時降低了貸款價格。[32]Berger等(1995)的實證研究發現借款人與銀行擁有的關系期限越長,借款人所支付的利率就越低,提示銀行可能放松對借款人抵押品的要求。[33]Petersen等(1995)、[34]Berlin等(1997)[35]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平滑貸款利率有助于銀行消化企業信貸風險,而Berger等(1992)驗證了平滑貸款利率有助于銀行消化利率沖擊的影響,[36]而Berlin等(1998)則進一步通過驗證平滑貸款利率與銀行成本或收益之間的關系,證明凡是商業銀行的貸款(無論對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可以通過平滑貸款價格實現最優信貸契約安排,而大銀行利用平滑貸款利率的收益更大。[37]Allen等(2001)的研究顯示銀行的綜合業務會隨關系持續期而增加,提升了綜合貸款的收益。[38]這些研究結果提示我們,大銀行在開展中小企業關系貸款方面因為盈利結構多元化,在銀行定價策略組合方面應具有更大的優勢。 綜上,銀行本來就是市場失靈的制度安排,信貸活動作為一種商業交易本身就是銀行占優的信貸配給,而銀行信貸配給的市場源起就是非價格競爭。面對信息不對稱嚴重的中小企業客戶,銀行創新信貸技術的核心在于研究銀行嫁接中小企業的關系裝置。銀行可以依托關系裝置構成要素,包括關系長度、關系強度、關系的鏈接方式和層次、關系的時間組合等等,依據關系裝置生產信息的程度不同設計新型的信貸合約以甄別借款人,從而擴展信貸技術構成的內涵。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中異質性差異比較大的借款人特征,銀行只有依托信貸關系或類信貸關系活動,才有可能通過成本改進解決信息不對稱以拓展其市場存在的基礎。銀行和借款人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一個演化博弈的過程,加之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使得各類潛在借款人之間構建關系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也為銀行通過研究銀行和借款人可能構建的關系生態,創新信貸配給提供了可能。近年來已有商業銀行把研究構建與中小企業貸款關系作為其核心業務,這類業務可以圍繞關系構建、關系運用和嵌入的競爭展開,銀行通過研究銀行和潛在借款人之間的關系裝置將成為創新信貸配給生態的重要路徑。 [1]JosephEStiglitz,AndrewWeiss.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1.71(3):393-410. [2]HildegardC.Wette.CollateralinCreditRationinginMarkets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Note[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3,73(3):442-445. [3]HelmutBester.Screeningvs.RationinginCredit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75(4):850-855. [4]HelmutBester.TheRoleofCollateralinCredit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EuropeanEconomicReview,1987,31(4):887-899. [5]AtreyaChakraborty&CharlesX.Hu.Lendingrelationshipsinlineof-creditandnonline-of-creditloans:Evidencefromcollateraluse insmallbusiness[J].Journal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2006,15(1):86-107. [6]BharathS,DahiyaS,SaundersA,etal.SowhatdoIget?The bank'sviewoflend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7,85(2):368-419. [7]Hodgman,DonaldR.Creditriskandcreditrationing[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0,74(2):258-278. [8]JaffeeDM,ModiglianiF.ATheoryand[J].TestofCreditRationing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40(4):237-268. [9]JaffeeDM.andRusselTh.,ImperfectInformation,Uncertainty,and CreditRationing[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6,90(4):651-666 [10]Matthews,KentandThompson,John.Theeconomicsofbanking,JohnWiley&Sons,Ltd.2005:113-120. [11]BergerAN,CerqueiroG,PenasMF.Doesdebtorprotectionreally protectdebtors?Evidencefromthesmallbusinesscreditmarket[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1,35(7):1843-1857. [12]Petersen,M.A.,Rajan,R.G.,Thebenefitsoflendingrelationships:evidencefromsmallbusinessdata[J].JournalofFinance,1994,49:3-37. [13]Petersen,M.A.,Rajan,R.G.,Theeffectofcreditmarketcompetitiononlendingrelationship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407-443. [14]Berger,AllenN.andGregoryF.Udell.SmallBusinessCredit 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 OrganisationalStructure[J].EconomicJournal,2002,112:32-53. [15]Berger,A.N.,Udell,G.F.,Amorecompleteconceptualframework forSMEfinanc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6,30:2945-2966. [16]DiamondDW.,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84,51(3):393-414. [17]DiamondDW.,MonitoringandReputation:TheChoicebetween BankLoansandDirectlyPlacedDebt[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1,99(4):689-721. [18]PrescottEC,BoydJH.Dynamiccoalitions,growth,andthefirm[J].StaffReport,MimeoBoardofMinneapoli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86(100). [19]KallbergJG,UdellGF.,Thevalueofprivatesectorbusinesscreditinformationsharing:TheUScase[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3,27(3):449-469. [20]Drucker,Steven,andManjuPuri,Onloansales,loancontracting,andlendingrelationship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09,22:2835-2872. [21]BergerAN.Theprofit-structurerelationshipinbanking--testsof market-powerandefficient-structurehypotheses[J].Journalof Money,CreditandBanking,1995,27(2):404-431. [22]Rajan,RaghuramG.,Insidersandoutsiders:Thechoicebetween informedandarm’slengthdebt[J].JournalofFinance,1992,47:1367-1400. [23]BerlinM,MesterLJ.DepositsandRelationshipLendingReview ofFinancialStudies[J].CenterforFinancialInstitutionsWorking Papers,1998,12(3):579-607. [24]Uchida,H.,EmpiricalDeterminantsofBargainingPower,Working Paper(Wakayamaniversity),2006. [25]Sharpe,S.A.,Asymmetricinformation,banklending,andimplicit contracts:astylizedmodelofcustomerrelationships[J].Journalof Finance,1990,45:1069-1087. [26]Berger,AllenN,ClarkeGRG,UdellGF,etal.Corporategovernanceandbankperformance:Ajointanalysisofthestatic,selection,anddynamiceffectsofdomestic,foreign,andstateownership[J].SocialScienceElectronicPublishing,2005,29(8):2179-2221. [27]ColeRA.Theimportanceofrelationshipstotheavailabilityof credit[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6):959-977. [28]Rajan,RaghuramG.,andAndrewWinton,Covenantsandcollateral asincentivestomonitor[J].JournalofFinance,1995,50:1113-1146. [29]Drucker,S.,Puri,M.,Onthebenefitsofconcurrentlendingand underwriting[J].JournalofFinance,2005,60:2763-2799. [30]Yasuda,Ayako,Dobankrelationshipsaffectthefirm’sunderwriter choiceinthecorporatebondunderwritingmarket?[J].Journalof Finance,2005,60:1259-1292. [31]Dahiya,S.,Saunders,A.,Srinivasan,A.Financialdistressandbank lendingrelationships[J].JournalofFinance,2003,58:1443-1493. [32]MitchellA.PetersenandRaghuramG.Rajan,TheBenefitsof LendingRelationships:EvidencefromSmallBusinessData,The JournalofFinance[J].1994,49(1):3-37. [33]AllenN.BergerandGregoryF.Udell,RelationshipLendingand LinesofCreditinSmallFirmFinance[J].TheJournalofBusiness,1995,68(3):351-381 [34]M.A.Petersen,R.G.Rajan,Theeffectofcreditmarketcompetitiononlendingrelationship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407-443. [35]BerlinM,MesterLJ,SantomeroAM.OntheProfitabilityand CostofRelationshipLending[J].GeneralInformation,1997,22:873-897(25). [36]BergerA,UdellG.Smallfirms,commerciallinesofcredit,andcollateral[J].Mimeo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1992. [37]Mester,MitchellBerlinandLorettaJ.,OntheProfitabilityand CostofRelationshipLending[J].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873-897. [38]AllenN.Bergerab,LeoraF.Klapperc,GregoryF.Udelld,Theabilityofbankstolendtoinformationallyopaquesmallbusinesses[J]. 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1,25(12):2127-2167. (責任編輯:李丹;校對:盧艷茹) F830 A 1006-3544(2015)05-0006-07 2015-10-0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JL034) 王千紅(1967-),女,山西祁縣人,經濟學博士,東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銀行信貸創新行為、金融交易技術。
二、銀行對中小企業借款人甄別方式從抵押到關系的改進
三、關系裝置構建對于銀行信貸技術創新的價值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