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焦泰文
充分發揮民族地區優勢釋放現代農業發展潛力
——關于湖北民族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
文/焦泰文
湖北省民族地區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市長陽、五峰二縣,地處鄂西南山區。長期以來,由于資源稟賦條件差、農業基礎薄弱、區位劣勢明顯等因素,導致現代農業發展滯后,農業機械化、產業化、信息化程度偏低,進位發展處于弱勢。民族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事關全省大局,在“四化同步”的新形勢下,要以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以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進一步加快民族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確保民族地區趕上全省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
目前,農業依然是湖北民族地區的主導產業。2013年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24%以上,接近全省比重的兩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村居民收入中仍占據主導地位,所占比重在50%以上。整體而言,民族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因此加快民族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鞏固民族團結進步,有利于湖北農業發展大局。
按照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發揮行業優勢,堅持傾斜支持原則,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
增加投入總量。在農業部門專項經費中,對民族地區農業投資增長要明顯快于其它地區。在“十三五”期間,力爭每年投入民族地區農業產業發展資金超過3.5億元以上,用于推動民族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增強民族地區農業競爭力。
優化資金投向。充分發揮好財政支農資金的效用,促進民族地區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必須解決好關鍵環節,著力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業機械應用等農業公益性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
加強資金整合。圍繞現代農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領域,整合多渠道資金,著力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圍繞“田、路、水”三個關鍵切實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局面。
充分挖掘和利用資源,創造和放大特色產業優勢。
科學合理規劃。進一步強化“因地制宜”的原則,按照“調整結構、增強特色,依靠科技、提高品質,創建品牌、增加效益”的發展思路,穩定發展高山蔬菜和魔芋產業,每年支持發展蔬菜基地2000畝、魔芋1000畝。到2020年,湖北少數民族地區茶園、水果、油菜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總產量均要有所突破。加強對富硒農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加工、營銷的指導。
主攻特色品種。根據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情況,重點扶持茶葉、水果、中藥材、高山蔬菜、魔芋、油料、馬鈴薯等富硒特色的農產品和加工業。其中,水果重點發展黃金梨、白柚、獼猴桃、楊梅、椪柑等優勢特色水果,推進貢水白柚、宣恩黃金梨、益壽獼猴桃、清江椪柑等品牌建設;茶葉重點發展富硒綠茶、適度開發烏龍茶(咸豐)等特色茶,做大做強恩施硒茶、采花毛尖等茶品牌;中藥材重點發展厚樸、杜仲、木瓜、黃柏、黃連、黨參、百合等道地藥材。蔬菜以高山喜涼露地蔬菜為主,逐步合理發展耳菇產業,進一步深化魔芋產業延伸發展,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特色產業轉型增效。
創新是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的重要舉措,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是企業創新的方向,更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必須齊頭并進,為企業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加快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發展畜禽水產健康養殖。

恩施特色村寨民居
轉變發展方式,實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調整結構、改良品種、推進新的養殖模式,以建設山區現代養殖產業體系和提高產量、質量、效益為重點,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加大生豬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改擴建力度和健康養殖池塘建設,合理發展山區冷水性魚類養殖。鼓勵和扶持各類養殖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堅持產業化帶動、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注重保障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將畜牧養殖業打造成山區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南方現代草地畜牧業發展,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建設,加大飼草飼料基地建設力度,推動民族地區精品牛羊產業崛起。力爭“十三五”期間建設草地面積89萬畝,增加載畜量89萬只牛單位。民族地區出欄生豬達750萬頭、牛40萬頭、羊330萬只、家禽5450萬羽,畜牧業綜合產值達245億元,水產品總產量達3.5萬噸。
擴大農產品加工產業的規模效應。引導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加強科技研發,改造工藝設備,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創建一批產業鏈相對完整、輻射帶動能力較強、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的農業產業化園區,重點支持恩施市農業產業化省級示范園區發展。
創新政策支持手段。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重點在板塊基地建設、人才培訓、展示展銷、品牌建設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在做好特色產業開發的同時,做好金融服務支持,在基礎設施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方面為龍頭企業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爭取到“十三五”末,該區域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1∶1。
加強各類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公益性服務能力。加強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鄉鎮農技站、畜牧技術推廣站、水產技術推廣中心、農機服務站等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圍繞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加大對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引進、示范、推廣力度,確保各類農業先進技術進入田間地頭。
加強農業監督、防控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后續發展支撐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為農業健康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加強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建設,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加強動物防控體系建設,切實控制重大動物疫情。“十三五”期間,民族地區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畜牧獸醫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實現全覆蓋,常年動物免疫密度達90%以上,產地檢疫率達90%以上,屠宰檢疫率達100%,通過農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將民族地區主要特色作物的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
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高效生態農業,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轉換率。
建設高標準農田。“十三五”期間,通過實施新增糧食產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土地整治等項目,開展土地平整、田塊小塊并大塊建設,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積;通過土壤有機質提升、測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術和農田基礎設施改造等措施提高耕地質量。
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減排、符合山區使用特點的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力度,對農民購置農機具基本做到“有買就有補”。“十三五”期間,武陵山民族地區農機總動力力爭超過4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0%。
支持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推動農業體制機制創新。積極鼓勵指導民族地區采用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有序進行土地流轉,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經營模式,探索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實現農業分散經營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轉變,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登記經營權登記制度,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代理制度,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建立農村產權價格評估制度和服務機構,穩妥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到“十三五”期末,實現縣、鄉農村集體“三資”規范監管平臺和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全覆蓋,50%的城中村、城郊村、園中村建立社區股份合作社,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5%。
推進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工程。加強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組織民族地區一線農技人員到省內涉農高校、科研院所接受短期脫產培訓,著力提升農技人員業務技能,打造一支業務精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的現代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結合民族地區主導、特色產業發展,加強主導技術、主推品種的推廣普及力度,促進產業發展升級。
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圍繞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提高民族地區農民綜合種養素質,將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作為重點培育對象,按照“鎖定對象、系統培訓、跟蹤指導、政策扶持”的思路,著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民族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力爭“十三五”期間,每年每縣培養農村新型經營人才300人以上,培育示范性家庭農場1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5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示范社2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7000多家,農戶入社率達40%以上,合作社社員收入要高于非社員收入25%以上。
科學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保障民族地區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示范推廣生態農業與循環農業模式,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指導,推行特色種養結合、立體養殖、種養加一體化等循環農業模式,鼓勵支持秸稈綜合利用,推行秸稈養畜和種草養畜,推動以沼氣為主的“一建三改”和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推廣豬—沼—果 (菜、魚)等循環利用模式。
開展農業清潔生產與綠色防控。在民族地區大力鼓勵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主要以養殖廢棄物、尾菜與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兼顧農業加工業殘余原料資源化利用,扶持建設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加大綠色防控推廣力度,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積極開展“少施一斤化肥、少撒一兩農藥、少用一方水”活動,推廣科學施肥用藥和低碳農業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十三五”期間,在民族地區發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點50個、綜合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示范點25個、農村清潔能源入戶率達70%。
(作者: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