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洲
亳州地方戲二夾弦唱腔音樂審美要素探析
劉紅洲
安徽亳州地方戲二夾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其唱腔音樂優美婉轉、跌宕起伏、富于變化,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亳州靈活借鑒了山東二夾弦委婉抒情的旋律色彩,同時也吸納了河南二夾弦明快高亢的節奏特點,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優美、樸實、清新、活潑,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亳州 二夾弦 音樂 探析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徽亳州地方戲二夾弦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她已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亳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該劇種“包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有著獨特的伴奏形式及唱腔特點”。①“唱腔清新活潑、委婉抒情,行腔多用鼻音”。②音樂優美婉轉、跌宕起伏、富于變化,深受當地百姓喜愛。亳州靈活借鑒了山東二夾弦委婉抒情的旋律色彩,同時也吸納了河南二夾弦明快高亢的節奏特點,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唱腔優美、樸實、清新、活潑,③富有生活氣息。題材多反映男女愛情、宣揚倫理道德等,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亳州二夾弦演唱技法“真嗓吐字,假聲托腔,真假聲頻繁交替”。④既起唱時用真聲,在唱句結尾托音時用假聲,真聲到假聲自然過渡,真假聲頻繁交替、有機結合,這種過渡與變化極大豐富了亳州二夾弦的唱腔色彩,提高了該戲曲音樂的感染力。以亳州二夾弦藝術傳承人付紅偉和亳州著名二夾弦專業演員李景芝合作演唱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片段為例:

上面唱段的第一句“書房門前一呀一枝梅,樹上的百鳥對呀撘對。”演唱時句子的前一部分“書房門前一呀一枝”、“樹上的百鳥對呀撘”運用的是真聲演唱,而后面的“梅”、“對”及最后一句的“來”字后面的托腔運用的則是假聲演唱方法,真假聲自然過渡,兩者有機結合,天衣無縫,渾然一體。這種真假聲巧妙融合有效豐富了亳州二夾弦的演唱發聲方法,極大地增強了二夾弦的藝術表現力。
早期的亳州二夾弦演出往往只有男演員,他們演唱時主要用真聲,音域較窄,定調較低,多采用G宮調。后來為了演出有所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演員逐漸加入到了亳州二夾弦的表演,由于多數女演員的音區較高,因此其唱腔的定調也隨之逐漸升高。而男演員受到生理條件的制約,高音無法唱上去。再加上亳州二夾弦早期往往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演出,在戶外搭戲臺演出,隨著表演場地的擴大,觀眾的增多,不少旋律高音運用大本腔無法唱上去,這無疑妨礙了亳州二夾弦戲曲唱腔音樂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多數男演員只好運用假聲演唱,逐步形成了中低音用真聲、高音用假聲、真假聲交替使用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這一方法吐字時使用真聲、拖腔時使用假聲,演唱句尾時往往運用鼻腔與胸腔共鳴有機結合,旨在模仿手工紡棉聲音的特殊音響效果,這種技法成了亳州二夾弦戲曲發聲的主要特色。
這種方法往往用真聲把唱詞清楚地交代清楚,假聲使句尾托腔更加華麗、婉轉,優美動聽。一般情況下,前半句運用真聲,而后半句常常運用假聲,句尾多采用綿延數小節柔美的旋律,有效強了亳州二夾弦唱腔藝術的感染力。
亳州二夾弦的唱腔既包含有柔美細膩的音樂元素也包含有高亢激昂的音樂特性,它靈活借鑒了南方戲曲音樂柔美細膩的演唱方法,同時吸納了北方戲曲音樂高亢激昂的演唱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山東二夾弦的細膩柔美、河南二夾弦的高亢明快”,⑤形成了亳州二夾弦獨特的唱腔音樂特色。
亳州二夾弦唱腔巧妙地汲取了南方戲曲音樂柔美細膩的演唱方法,唱句尾音的拖腔大多采用細膩柔美的演唱方法。如亳州二夾弦《莫愁女》選段:

上面譜例中的“莫愁湖里葬莫愁”中的句尾“愁”字,一個字拖了三個小節,且旋律委婉細膩,柔美動聽。
再如亳州二夾弦《謝瑤環》(選段):

上面句尾“膽”字的長拖音細膩委婉、柔美多變,其中折射了出南方戲曲柔美委婉的音樂風格。
另一方面,亳州二夾弦同時也吸取了北方戲曲高亢激昂的演唱方法,與前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如亳州二夾弦《梁山伯與祝英臺》唱段:

上面譜例中“我為賢弟你送下山”的“下”字高亢激昂,其唱法巧妙地借鑒了北方戲曲的演唱技法,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亳州二夾弦唱腔巧妙地汲取了我國南、北戲曲精華融于一體,其唱腔既柔美細膩又高亢激昂,有機融合并加以發展變化,進而逐漸形成了今天亳州二夾弦獨特的演唱風格。
亳州二夾弦的樂句旋律進行往往不是采用平鋪直敘的表現手法,而是常常采用音樂進行中七度、八度甚至十二度的大跳音程。如亳州二夾弦《謝瑤環》:

上例中“到任來秉圣命把豪強嚴辦,一霎時正氣生春滿江南”,其中的“南”字音從低音“soul”直接大跳八度上行到中音“soul”。
再如亳州二夾弦《謝瑤環》片段:

上句中第三到第四小節,低音“soul”到重音“la”的九度大跳,使得唱腔具有較強的張力和鮮明的對比。亳州二夾弦音樂正是運用了這些大跳音程有效地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張力,使得旋律起伏跌宕,富有魅力。
亳州二夾弦唱腔中靈活運用了音樂中的波音、倚音、顫音、滑音等裝飾音手法,大大豐富了其唱腔音樂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1.下滑音的運用(參見下面譜例:亳州二夾弦《謝瑤環》選段)

2.上波音的運用(參見下面譜例:亳州二夾弦《謝瑤環》選段)

3.前倚音的連續運用(參見下面譜例:亳州二夾弦《莫愁女》選段)

上句中第四小節連續運用了前倚音的表現手法,使得旋律柔美多變、細膩委婉。
4.上滑音的運用(參見下面譜例:亳州二夾弦古裝傳奇戲曲《尋妻》選段)

上例第三行的“訪”字巧妙的運用了上滑音的表現手法,使其唱腔音樂更加多姿多彩,優美動聽。
綜上所述,亳州二夾弦唱腔音樂的真假聲自然融合、南北戲曲唱腔音樂元素的巧妙借鑒、旋律大跳音程的起伏跌宕、多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等,使得亳州二夾弦唱腔豐富多變、“以俗達雅、雅俗共賞”,⑥99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地方戲曲音樂藝術形式,非常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并讓更多的人了解她、熟悉她、喜愛她,進而積極推動這一寶貴民族藝術的有效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張紅霞.稀有劇種——亳州二夾弦的調查研究[J].中國音樂,2009(4):206-210.
②吳麗.安徽亳州二夾弦的沿革與發展[J].東方藝術,2010(1):120-121.
③張鐵巨.“二夾弦”唱腔板式特征與伴奏[J].文化時空,2003(9):50-51.
④付紅偉. 淺談非遺亳州二夾弦劇種的藝術成就 [J]. 大舞臺,2010(6):79-80.
⑤洪仁國.如何拯救“亳州二夾弦”[J].銅陵學院學報,2011(4):94-95.
⑥趙峰,張鵬飛.論安徽地方戲“亳州二夾弦”的藝術取向[J].皖西學院學報,2009(8):98-100.
作者單位: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亳州地方戲曲音樂研究”(項目批號:SK2014A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