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東
摘 要 潼南區是重慶農業大區,是市糧食生產重點區、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優質糧油重點項目區、筍竹產業化工程基地區。目前,蔬菜在潼南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潼南已經把蔬菜產業當作第一支柱產業來抓,給予大量政策資金傾斜,加速蔬菜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蔬菜;產業發展;重慶市潼南區
中圖分類號:F326.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3
1 潼南區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1.1 潼南區概況
潼南區位于重慶市西北部,幅員面積1 583 km2,轄兩個街道、20個鎮,總人口95萬。成渝快速鐵路、成渝高速公路、遂渝高速公路和國道319線、省道205線穿境而過,距重慶93 km左右,距成都193 km,既是“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前沿,又是成渝經濟區的“腹心”。潼南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9 ℃,年均降雨量為990 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228.4 h。地勢中部低,東北南部較高,屬于盆地淺丘地區,海拔在300~450 m。區境內主要河流涪江、瓊江自西北向東南平行流過[1]。集各種適合蔬菜產業發展的要素于一身,奠定了潼南蔬菜蓬勃發展的堅實基礎。
1.2 潼南區蔬菜產業現狀
截至2013年末,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67萬hm2,種植面積超過20 hm2的大戶為52戶,66.67 hm2以上的大戶達43戶,蔬菜產量超過170萬t,實現年產值超過40億元,有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領頭企業48家,帶動勞動力就業超過20萬人。農業產業化領頭企業和規?;卟朔N植大戶所有的蔬菜面積,占到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的53%左右。
1.2.1 生產現狀
潼南轄區內有2街、20個鎮,除了2街外,剩余的20個鎮都投入了蔬菜種植。根據區域的菜農種植習慣、勞動力資源狀況、產業基礎、自然資源、生產力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和整個蔬菜產業發展的需求等因素相結合,全區劃為6大蔬菜種植片區,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潼南區蔬菜基地分布情況
種植區 面積/萬hm2
涪江沿岸早熟蔬菜生產片區 2.07
瓊江沿岸綠葉蔬菜生產片區 1.53
205省道、319國道沿線稻菜輪作生產片區 0.67
南部仔姜生產片區 0.53
北部加工蔬菜生產片區 0.49
涪、瓊兩江沿岸筍竹生產片區 0.47
在蔬菜品種結構搭配上,全年絕大多數時候是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目前,潼南區有茄果類、瓜類、葉菜類、豆類、根菜類等菜類,搭配蔥蒜類、芥菜類和薯芋類等,形成辣椒、茄子、黃瓜、苦瓜、甘藍、萵筍、大蔥、蘿卜、豇豆及藤菜等10大品種基地。
生產管理技術水平上,全縣水平參差不齊[2]。個體菜農和合作社的蔬菜施肥主要還是靠人工,而農業企業基地的農田有成套水肥噴灌系統進行,節約了人工。在處理病蟲害時,無論是企業、合作社或是個體菜農都有了一定的管理水平,注重采用物理、生物防治設備,預防蔬菜病蟲害,有效解決了蔬菜的藥物殘留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潼南蔬菜的市場競爭力。
1.2.2 加工現狀
潼南現有集蔬菜加工技術及工藝研發、蔬菜加工生產、冷藏儲運于一體的200 hm2的蔬菜加工產業園區,入駐11家蔬菜加工企業,這些企業也是潼南蔬菜加工的龍頭企業。目前,加工園區的有30萬t的蔬菜加工產能,實際投產13.25 t。蔬菜加工以生產速凍蔬菜、保鮮蔬菜、脫水蔬菜、鹽漬蔬菜等為主;春夏季加工種類集中在辣椒、豇豆、菜玉米,秋冬季以芥菜、蘿卜為主,經濟效益顯著。
1.2.3 銷售現狀
除了在傳統市場交易外,潼南蔬菜產業的營銷鏈條已向蔬菜經紀人購銷、現場采摘、農產品電子商務、終端配送等多渠道延展,有效的縮短了產業鏈條,減少了產品流通成本。其中,最具潼南特色的蔬菜銷售方式就是蔬菜經紀人購銷制。蔬菜經紀人通曉市場信息,能突破菜農和市場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了菜農足不出戶就能賣出菜、批發商不用下鄉就能收到菜的雙贏局面。其它的銷售渠道同樣創新性顯著。例如,潼南區蔬菜協會與陶然居、永輝等大型餐飲和商超企業簽訂了蔬菜購銷協議;潼南菜農聯合社在重慶主城開設“綠優鮮”社區直營門店,建立蔬菜、生鮮直銷專柜,可將該聯合社0.15萬hm2蔬菜可直達重慶市民餐桌;農龍公司在主城有10多個超市,專門銷售“蔬菜盆栽”;樸真農莊采用會員制配送方式,把自家基地的蔬菜直接配送給自己的會員[3]。
1.2.4 產業組織現狀
菜農、蔬菜專業合作組織、蔬菜企業、蔬菜批發零售商等構成了潼南區蔬菜經濟主體。
(1)菜農與菜農專業合作社。據統計,目前,潼南區從事蔬菜種植的菜農超過20萬人,占到潼南區農村勞動力的半壁江山。種植蔬菜是菜農收入的重要來源,在太安、柏梓、崇龕、桂林及雙江鎮等主要蔬菜基地,種菜收入占到了菜農收入的70%,有28%的菜農種菜年收入超過1萬元。
近年來,為了推動潼南區蔬菜產業的持續發展,在潼南區政府的引導和市場推動下,潼南菜農們紛紛抱團成立了許多蔬菜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數量已超過300家,入社菜農達到6萬多人,為潼南蔬菜產業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蔬菜生產加工企業。潼南規模以上蔬菜企業的產值已經占到整個潼南蔬菜產業產值的半壁江山。潼南蔬菜種植雖以農戶為主,可蔬菜的整個生產過程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例如,科光種苗公司每年育苗4 000萬株,全縣還有冠群、帝安、農龍等公司集中育苗,提供給各大種植戶、蔬菜基地和專業合作社,保證蔬菜供給的充裕和品種的優良。潼南現有涵蓋蔬菜生產和蔬菜加工業的農龍、賜康、樸真農業、盤山農業等11家市級龍頭企業,產值超過8億元。
(3)蔬菜批發零售企業。全區蔬菜主要通過批發零售方式銷售,吸納潼南蔬菜達到10萬t的批發零售企業有重慶潼南蔬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和盤溪蔬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其他銷售模式有直供直銷,主要以農龍公司、帝安、農威等企業為主,通過自己開蔬菜直營店,發展蔬菜直供直銷;超市專銷,以賜康公司為主,現已在重慶主城50多家大型超市設立潼南蔬菜專銷區;還有網絡營銷,這僅是開始探索發展的一種方式,包括注冊會員制銷售。
1.3 潼南區蔬菜產業特點
1.3.1 生產基地規模大
截至2014年初,潼南蔬菜基地的播種面積達已超過5.67萬hm2,總產量超過170萬t,實現產值高達40億元。
1.3.2 蔬菜產品質量優
自全區全面推行無公害和有機技術以來,經過重慶市農科院和西南大學的相關專家的科學指導和政府的宣傳引導,共同推動了潼南蔬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質和適口性顯著改善。自2001年以來,農業部委托多家權威檢測機構,對潼南蔬菜產品3大菜類18個品種進行隨機抽檢,結果土蔬菜和上市蔬菜抽樣合格率均為100%,農殘低和品種優已成為潼南蔬菜響亮的名片。
1.3.3 生產布局逐步優化
潼南區地處長江流域冬春蔬菜優勢區域,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喜涼蔬菜露地栽培、輔以大棚溫室栽培,全面推進和重點發展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桂林設施栽培片、柏梓綠葉蔬菜片、羅盤山生姜片、雙江加工原料片、上和瓜類與蔥蒜片、梓潼多樣性生產片和瓊涪兩江沿岸筍竹生產片區。蔬菜品種類型豐富,搭配合理,實現全年生產和供應。
1.3.4 蔬菜加工業初具規模
潼南區充分發揮蔬菜生產原料優勢,針對市場上深加工蔬菜需求量大、經濟效益高的特點,通過招商引資,建立起集蔬菜加工技術及工藝研發、蔬菜加工生產、冷藏儲運于一體的200 hm2的蔬菜加工產業園區,培育了一批以生產速凍蔬菜、脫水蔬菜、鹽漬蔬菜等為主的蔬菜加工及凈菜配送企業。目前,加工園區的年蔬菜加工能力達30萬t,經濟效益顯著。
1.3.5 蔬菜觀光模式新穎
潼南區把“綠色蔬菜”作為現代農業的核心予以重點培育,將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拳頭產品”來抓,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蔬菜觀光模式。潼南區已打造出集田園觀光、瓜果長廊、中小學生農業教育示范、種植模式展示、農業科普為一體的200 hm2的國家級現代蔬菜產業示范觀光園。園內設有綠色餐飲區、觀光體驗區和休閑娛樂區,可用于接待各種會議、旅游和度假的客人。
1.3.6 品牌優勢逐漸凸顯
潼南區在積極推進農產品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通過了無公害蔬菜產地縣的一系列整體認證,被列為“重慶市綠色(有機)蔬菜創建重點區縣”和“重慶市首批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已通過認證的名牌農產品6個,無公害產品103個,優質農產品69個。潼南區所注冊的“賜康果蔬”和“潼南綠”商標,更是重慶市蔬菜類首個著名商標。此外,潼南區還通過嚴把農資質量關、準入關、進貨關、銷售關和使用關,建立了嚴格的質量安全溯源制度,以及首先基地和企業自檢、第二鎮街抽檢和最后縣主管部門復檢的三層管理制度,確保每一顆蔬菜都是放心菜和安全菜,做到了凡出必檢、凡賣必檢。潼南區還率先建立了針對蔬菜產地的準出制度,為蔬菜農藥經銷商建立誠信檔案,一旦查出相關經銷商的違法違規行為,一律拉出市場準入名單,切實做到了監管到村社、責任到人頭,鞏固了潼南區各蔬菜品牌的美譽度。潼南無公害蔬菜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均走在全市前列。
2 潼南蔬菜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原因
2.1 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弱
潼南蔬菜種植規模雖然逐年擴大,但薄弱的基礎設施,不均勻資源要素配置,都讓蔬菜產業的后續發展出現了瓶頸。例如,一些蔬菜基地附近道路條件差、水利設施少,部分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存在老化、垮塌、毀壞等現象,不能起到防災抗災的作用。再如,蔬菜都應設寬度和深度都為0.8 m的規則的“井”字形排水溝和配置應急灌溉措施,以防范極端洪澇干旱。但潼南縣蔬菜基地大片臨近瓊江和涪江兩江沿岸,遇洪災風險較高,現有的筆直排水溝并不能有效降低受災風險,導致農業用水出現偶發性缺乏。
2.2 機械化程度低,蔬菜生產成本高
由于政府對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宣傳不到位和補貼不足,加之相關栽培技術的推廣不到位,使農機具在生產中的使用率不高,機械化水平還不高。這一結果使勞動生產率較低,蔬菜的主要成本仍集中在勞動力成本,沒有充分釋放生產企業和種植大戶的發展潛力,制約了潼南蔬菜產業的競爭力。
2.3 蔬菜運輸加工業發展滯后,產業鏈條發展速度慢
由于菜農沒有及時轉變觀念,沒有意識到蔬菜加工才是最大的利潤來源,導致潼南80%以上的蔬菜未經過初級加工(清洗、分級、包裝)和冷鏈技術就直接上市,使蔬菜產品流通損耗較大,限制了蔬菜的遠距離運輸,交易率較低,經營風險增大。同時,冷鏈建設上,雖然帝安公司建立起了儲量達10萬t的冷鏈系統,可是與潼南區朝著年產蔬菜200萬t的目標相比,冷鏈系統還是遠遠沒有跟上實際需要。這種現狀極大地阻礙了潼南區蔬菜產業鏈條發展。此外,潼南區蔬菜以鮮銷為主,加工企業少、大企業少,且加工以粗加工為主,品種少,科技含量低。凈菜、速凍保鮮蔬菜、泡菜、加工竹筍等是潼南多年不變的老幾樣蔬菜加工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少、規模小。
2.4 市場敏感度低,產品結構時常失衡
隨著潼南蔬菜基地種植品種的不斷完善,常見蔬菜的周年供應已經不是問題。然而由于并沒有建立起農情信息共享機制,基層政府沒有對菜農種植進行有效引導,使得部分菜農不能按照市場的真實需求來科學規劃種植品種,結構性、季節性供需失衡傾向還是時常呈現,造成蔬菜產業經濟效益周期性波動。蔬菜總產量雖高,可品種結構性問題突出,低效益的肥葉蔬菜產量高,高效益、市場缺口大的蘿卜、大白菜等產量偏低。同時,不能按需種植也造成了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周期性浪費。
2.5 行業壟斷凸顯,資源配置效率不高
近年來,潼南區蔬菜龍頭企業規模較大,集中度不斷提高,說明潼南蔬菜產業競爭性減弱,壟斷增強,不利于市場自由配置資源,導致效率低下,不利于蔬菜產業良性發展。產業發展中,仍存在著基層政府幫農、助農、惠農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技專業人才偏少,農民素質不高,科技水平不高,營銷渠道的構建不夠完善、名優品牌數量少等情況,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抗災減災能力
潼南區應科學規劃蔬菜產業發展,完善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加大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方面,由區利局和農委牽頭,在全區范圍內修繕和興建引水和灌溉設施:一是潼南區域境的涪江和瓊江進行河道整治,并對臨江基地的排水體系重新布局,改原來的“井”字布局為導流明渠,并加強對排水體系的維護和更新;二是構建以溝、渠、井、塘為主的田間灌排系統,大力推廣防滲渠灌、滴灌和微灌等節水灌溉,節約水資源。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大力推動農業保險項目的落地,鼓勵扶持菜農和龍頭企業購買農業保險以規避生產過程中不可控的自然或人為風險。
3.2 以技術改造深挖產業內部潛力
蔬菜企業應根據實際生產工序、栽培品種的特性,研發針對性強、適用性廣的方便易用生產機械,簡化勞動流程,節約勞動成本,組織社會化服務,大力示范推廣先進的機械化新技術;狠抓蘿卜干、泡蘿卜、竹筍片等拳頭產品的風味和加工工藝開發,提高產品品質,并不斷開發適口性強的其他蔬菜精加工制品;研發和購進一批蔬菜冷鏈系統,增加現有冷鏈庫容,建立與潼南蔬菜產業發展相配套的高規格冷鏈流通平臺,以維持蔬菜價格保持長期穩定,降低蔬菜損耗。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在蔬菜冷鏈物流基礎建設中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大力招商引資,通過多渠道的資金來源保證項目實施的可行性。
3.3 實施人才興菜戰略
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是潼南未來提升蔬菜產業科技能力的必然要求。為此,加強與各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實現培養一批蔬菜專業人才、引進一批蔬菜專業人才兩步走的模式,使更多的從業人員“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充分發揮人才以點帶面的輻射效益;定期對菜農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并由農技推廣員進行跟蹤指導,以提高菜農的勞動效率。
3.4 優化蔬菜產品結構,強化品牌戰略
潼南蔬菜產業局和潼南蔬菜協會等機構要學會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即時供需情況、了解即時菜價,指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選擇蔬菜種植品種。加強蔬菜企業間聯合協作,促進縣內蔬菜種植信息共享,使全區蔬菜生產一盤棋,避免企業間、農戶之間的內耗。適當擴大緊俏蔬菜的生產規模,充分利用潼南秋冬季氣候溫暖、土地閑置多、勞動力充裕的優勢,調整優化秋冬蔬菜品種結構,擴大深冬、早春蔬菜新特優品種的生產。加強田間管理,合理輪作、套作,深挖推進冬閑田土潛力。 實施多品牌帶動,鼓勵多創“名、優、特”蔬菜的商標和地理標識,政府對符合創建條件的要給予大力支持和獎勵。
3.5 延伸蔬菜產業鏈,形成產供銷一體化
重點引進、培育蔬菜全產業鏈企業,政府要為企業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使潼南能形成“加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格局和蔬菜生產經營一體化模式。在完善相關合作社監管法規的前提下,對合作社的運作設定監管紅線,保護農民基本權益。夯實基層農業合作社經濟基礎,對其進行資金補貼和政策傾斜,鼓勵各村成立村級蔬菜專業合作社,激發農民參與熱情,發揮合作社服務職能和規模效益。區農委和商委應經濟促進蔬菜農超、農校、農餐對接銷售,促進菜農增收。重視蔬菜經紀人群體在蔬菜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之間的補充性作用,充分調動經紀人在蔬菜銷售中的積極性,使蔬菜產業百花齊放。
3.6 完善龍頭企業與菜農的利益分配機制
政府應立法明確龍頭企業和菜農的各自權利與義務,強化雙方的誠信意識和合同意識,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規范的法律合同;發展訂單農業,建立農業保險或農業風險基金制度,通過一系列系統化服務構筑起龍頭企業與菜農的利益共同體。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設定蔬菜最低保護價,建立保護性收儲來為菜農兜底,避免菜農利益受損。加強利益分配機制建設的規范化與制度化,并完善監督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何啟偉.山東蔬菜產業發展與展望[J].長江蔬菜,2005(8):1-3.
[2]趙彥倉,劉俊儒.清水縣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2(1):48-50.
[3]唐佳佳,米月茂,梁國魯,等. 重慶潼南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中國蔬菜,2012(1):11-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