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春 劉麗 王莉
關鍵詞:海洛因;依賴稽延性戒斷綜合征;中醫證候
中圖分類號:R27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5-0104-02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毒品蔓延泛濫,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和國際社會的安寧。中國的毒品問題同樣也呈現一個發展蔓延的趨勢,禁毒戒毒工作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和長期的任務。海洛因主要是通過靜脈注射途徑給藥,因共用注射器致使靜脈吸毒成為目前我國艾滋病、乙肝、丙肝等傳染病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1]。
嚴峻的局勢仍使全國的戒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戒毒包括脫毒期和康復期。現代醫學對脫毒期療效較好,目前常用美沙酮、丁丙諾啡等替代遞減或維持治療;而對康復期稽延性戒斷綜合征的控制和治療至今尚未找到有效方法。海洛因依賴者脫毒后戒斷綜合征是急性表現(自然過程一般為7~10 d)之后持續存在的一系例稽延性癥狀和體征,包括精神癥狀(情緒焦慮、藥物渴求等)和軀體癥狀、體征(軀體不適,睡眠障礙等),屬中醫斷癮后諸證范疇[2]。
中醫藥在海洛因依賴稽延性戒斷綜合征臨床處理中有著一定的探索,準確的辨別證候是有效的開展治療的前提,筆者近年來對海洛因依賴稽延性戒斷綜合征612例進行了中醫證候橫斷面調查研究,現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調查方法
1.1符合納入標準,根據脫毒時間將調查對象分為稽延早期(即軀體癥狀期,戒斷后30 d~180 d)、中期(戒斷后180 d~360 d)和后期(即心癮期,戒斷后360 d以上),3期共612例進行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研究。調查采用實名或匿名一對一問卷調查和自填量表的方式,記錄中醫癥狀、體征資料。
1.2納入標準①持續攝入海洛因大于3個月,符合海洛因依賴診斷標準。②尿嗎啡檢查陽性后,經自然脫毒30天以上,未進行過藥物脫毒治療,尿嗎啡檢查陰性者。③年齡18~50歲中國籍男性和女性,小學以上文化程度。④同意參加本項研究。⑤觀察對象排除合并HIV/AIDS,嚴重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疾病者,重度精神疾病者,有嚴重外傷未痊愈者,懷孕或哺乳期婦女。
2結果
2.1一般資料調查根據脫毒時間將調查對象分為稽延早期(即軀體癥狀期,戒斷后30 d~180 d)、中期(戒斷后180 d~360 d)和后期(即心癮期,戒斷后360天以上),共調查612例。其中男417例,女195例;平均年齡(36.25±8.3)歲;吸毒原因主要為好奇、尋求刺激,其次跟朋友一起被帶吸、情緒原因(心情惡劣、離異等事件)、身體原因(病痛等)、不知情、無知、不詳等;文化程度主要以中學或中專、小學為主;吸毒方式以口吸、靜脈注射為主。
2.2癥狀、體征癥狀、體征按照早期出現率的高低順序排列,與中期、晚期組進行卡方檢驗組間比較,結果見表1。
通過表1,可看出稽延性戒斷綜合征3期主要癥狀分布特點,出現頻次較高的共性癥狀,如乏力、腰膝酸軟、精神抑郁、頭痛、心慌、早醒易醒、盜汗、煩躁不安、記憶力減退、關節疼痛、神倦、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肌肉疼痛、自汗、入睡困難、咽干口燥、四肢麻木、全身難受、手足心熱等。對3期癥狀進行分析,隨著脫毒時間延長,癥狀逐漸減少、減輕,如乏力、盜汗、心慌等提示氣虛、陰虛的癥狀出現頻率逐漸降低,睡眠障礙、煩躁、疼痛的出現頻率變化不大,甚至加重。
2.3證候分布特點參照《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醫診斷學》教材等相關的證候診斷標準進行統一的辨證。復合證候分解成單證進行統計。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以描述性統計方法統計各期證候出現的頻數和百分比。結果見表2。
根據證候出現頻數高低依次為:肝郁氣滯、心脾兩虛、心血虛、肝郁脾虛、氣陰兩虛、脾氣虛、肝腎虧虛、心腎不交、氣虛血瘀、瘀血阻滯、腎氣虛、胃熱熾盛、肝胃不和、脾陽虛。隨著脫毒時間的延長,證候有以下變化特點:心腎不交、氣滯血瘀、瘀血阻滯隨著脫毒時間的延長,出現的頻率增加;肝郁氣滯、心脾兩虛、隨著脫毒時間的延長,出現的頻率降低。證型組合常以多種證型組成的復合證候為主,其中以2證組合多見,其次為3證組合,復合證候中多以具體證候合并基礎證候出現;各期證型組合無明顯差異。
2.4焦慮自評量表(SAS)、自評抑郁量表(SDS)標準分值變化,見表3。
3小結
有病先有癥狀,癥狀出現才有證候可辨。疾病的產生發展有一定的規律,癥狀的出現先后也有一定的規律。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稽延性戒斷綜合征的病機應該是虛實夾雜。稽延性戒斷綜合征的證候復雜,不能簡單的以證候出現頻率來定論其證候,也不能以證候嚴重程度來衡量,應該從多方面來考慮。本調查還發現心虛(陰、血、氣)在稽延性戒斷綜合征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這與本病后期癥狀表現主要為心癮和睡眠障礙,應與脾虛、心神的失常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D].2009.
[2]曹家琪.海洛因濫用者脫毒后復吸的若干問題[J].中國藥物依賴性通報,1997,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