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玲
摘要:德育教育,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現如今,初中歷史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歷史教學不僅僅是指導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同時也是指導學生形成愛國主義思想,提升自身道德素質,健全完美人格的關鍵途徑。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出歷史學科的重要作用,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一、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培養初中生的合作意識,促進人格的健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開創了無產階級的新天地,有效證明了合作可以將個人的力量放大,揚長避短。初中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教師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期,利用歷史課堂,通過交流、討論、觀看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勇敢、誠實、堅強、謙虛等多種良好品質,促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二)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品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民族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初中生,覺得發明創造是科學家的責任,離自己很遙遠,殊不知創新其實就在自己身邊。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告訴他們歷史上很多人最初都是普通人,只是他們善于發現常人熟視無睹的事物,對此產生疑問,積極研究,反復推敲,堅持不懈,才取得了創新的成果。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飛機制造者萊特兄弟、改良蒸汽機的瓦特,正是因為他們的不懈努力,才發明出改變生活的東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此類例子,以吸引學生的注意,鼓勵他們積極發現身邊的事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歷史教學具有突出的德育功能
愛國主義是在歷史長期發展中培育和鞏固起來的對祖國的深摯感情及其理性升華,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是歷史學科最突出的德育功能。司馬遷獄中忍辱負重,譜寫出歷史巨作《史記》;張騫不懼路途的遙遠與勞累,出使西域;李時珍嘗遍百草,終于完成《本草綱目》等鮮活的歷史事例,都是培養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教材;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南京大屠殺、火燒圓明園等近代史實是一部西方侵華的罪惡史,也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史。學習中國歷史,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為國家的繁榮、民族的進步作出貢獻。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革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加大德育滲透比例
新課改下提倡動態的教學課堂,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更為關注學生的情感和能力。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德育滲透的效果
在歷史教學中,常用的就是講授教學法,這種方法較為枯燥,不利于營造課堂氛圍,更不利于學生對德育的感知,筆者認為,歷史教學方法應該跳出固化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課堂討論、比較教學、參觀教學、多媒體教學等都可以應用進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參與感知到歷史教學中的德育內容。
(三)與其他學科共同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初中歷史教學本身具有廣泛性和包容性,為與其他學科合作發力打好基礎,例如,初中歷史知識可以和初中政治知識整合,從而提高德育滲透的實效性。初中歷史教學還可以和美術教學整合,達到美育教學的目的。
(四)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道德知識
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只有保證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才能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是“與生俱來”的,特別是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也能夠積極發言和聽講,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沒有過高的興趣,其中包括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家長或教師的影響下,認為歷史的學習并沒有實質性的用處,將更多時間放在語、數、英等學科上。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從根本上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點,讓學生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
(五)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的道德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宣傳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要不斷開發學生的思維,從歷史材料中感悟真諦。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越來越高,特別是對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導致很多初中生出現花錢“大手大腳”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隋文帝提倡節儉、景帝愛惜谷物的事例講述給學生,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真思考,而且能夠讓學生意識到歷史事件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引導學生改善自己的行為。
歷史教育并不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的宣傳和灌輸教育,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基本上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當中。教師真摯的情感很容易讓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與歷史教師之間產生共鳴,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而且能夠讓學生在自己的感受中領悟到歷史蘊含的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書本中的一些文獻材料、圖畫或是地圖來進行教學,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單純依靠文字的局限性,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從而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在講述“南京大屠殺”相關歷史事件的時候,教師自身的語言要悲憤、低沉有力,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正確的認識,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音頻或視頻播放給學生,讓學生對當時我國同胞的遭遇感同身受,加深學生的印象。在講解“四大發明”的時候,教師的語言可以鏗鏘有力,自豪一些,讓學生意識到四大發明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內容。實現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還需要教師能夠在實踐教學中注重教學反思和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想教學手段,切實發揮出歷史知識的德育作用。只有將德育教育與歷史教學做到有效結合,才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身人格和素養,做一名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