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詩平
摘要:在保護古建筑方面,我國還缺乏有效的措施,部分領導人以及城市規劃人員在古文化保護層面上認識不夠。最終,導致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被列在拆遷清單上。因此我國面臨不僅僅是建筑物的丟失,更重要的是古建筑背后文化的流失。在此基礎上,本文筆者從古建筑保護的意義出發,分析了我國古建筑保護現狀,并提出了有效的保護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建筑;保護;意義;措施
一、古建筑保護的意義
(一)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筑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精神的體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見證了一座城市千百年來的滄桑巨變,也是一座城市歷史的印記。一旦古建筑遭到破壞,不僅失去了一座城市的見證者,并且也對我國文化遺產造成損失。古建筑存在的意義并不在于它能住多少人,更在于其自身的歷史遺跡和內涵。如今在很多城市也出現了一些仿古建筑,而外表建造的如何逼真和神似,也沒有歷史內涵,只是一個鋼筋水泥堆砌成的建筑物,文化內涵永遠無法達到古建筑的高度。在研究古建筑時不能僅將關注點放在外在的美學上,更應該重視內在的文化內涵,真正發揮古建筑承載歷史文化的作用。
(二)古建筑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筑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于西方建筑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筑體系。參觀中國古代建筑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位于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筑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墻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三)古建筑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 1400 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 37.4m,在橋兩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兩個券洞。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如果當時沒有數學、工程力學、物理學的發展,這橋是難以建成的。對于建筑史的研究來說,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實物例證,因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所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等。因此,研究中國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證。
(四)古建筑是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如果一個旅游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筑,那么該古建筑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游客的到訪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這些名勝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友人紛紛前來參觀游覽,為促進城市旅游事業的發展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也帶動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務行業等相關部門的迅速發展。由此可見,這些古建筑不僅是各市人民休閑、娛樂的場所,更是發展旅游事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五)古建筑是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的重要借鑒
中國的古建筑在藝術和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著極其豐富而輝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藝術裝飾、傳統風格等方面,是幾千年來無數工匠們在長期建筑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經驗。這些古代技術成就,對現有的有關專業人員,有著極大的啟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國古建筑木結構的構建原理和它獨特的防震方法,對現代結構抗震技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六)古建筑是衡量歷史科學技術發展的工具
不同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不同,而古建筑的保護對于現代的研究具有實用價值,它的內在結構、建設材質與設計風格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科學發展情況以及歷史的風俗習慣等,因此保護古建筑對于研究歷史、吸取歷史發展的精髓具有積極意義。
二、我國古建筑保護現狀
(一)磚體風化
在我國古建筑中損壞最為突出的就是石構件磚體風化,可以采取磚體拆砌換新的辦法,雖然更換成本不高,但隨著修繕規模的擴大,先進技術的使用,使得磚體出現酸堿保護問題,這就對保護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木損毀
古建筑中木質結構相當普遍,也是最容易損壞的,大木結構在環境的作用下,容易變形、腐朽,需要根據毀損程度進行經常性維護工作,導致維護成本不斷增加。在保護資金方面出現了制度不完善、監督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挪用資金等問題,影響并阻礙了對古建筑的及時維修保護。
(三)人為保護不當
我國在對古建筑保護的質量上并沒有太大的提高,因為古建筑保護要求具有較高的技術,但我國目前并不具備這些要求,由于保護人員的水平低下、素質不高,在技術與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得對古建筑保護的工作很難開展。
(四)建筑結構及材料防火性差
受到古代建筑工藝水平的影響,當時只能夠利用木材和磚石來建設房屋,這使得古建筑通常都為木質結構合磚木,雕梁畫柱盡管十分美觀,但是在消防安全方面,則防火性較差,易燃物質使得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則火災蔓延速度較快。另外,由于古建筑的建設年代久遠,不少建筑已經經過了百余年、甚至上千年的風霜雕刻,這使得古建筑的結構較為脆弱,不少材料都已經老化,穩定性較差,這也使得在消防安全上,古建筑的結構不夠穩定和完整,火災對其的破壞力較大。
(五)保護資金短缺
古建筑大多經歷了幾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房子的年代越久或常年無人居住,自然損毀日益嚴重,出現了倒塌、破損、無人修繕等情況,加上古建筑維修技術要求非常高,修繕與維護成本也就越高,而且花了錢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修繕效果,傳統村落的原住村民們并沒有認識到,也不理解古建筑的價值和對其進行保護的重要性,為改善生活條件,村民們擅自拆除一些受到保護的老房子的現象時有發生。維修投入的資金要超過同面積新建住宅。據歙縣一位從事40 多年古建筑維修的木工師傅介紹,磚木結構的徽派古民居,除日常維修外,一般 20、30 年應該翻修,50、60 年需要大修,這種頻繁的持續性保護投入,對普通百姓來說不是筆小開支。特別是木構件的保護和防腐問題無法解決,給維修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古建筑保護的具體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公眾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國家應該大力宣傳古建筑的藝術文化價值及其保護的意義,從而從根本上引起公眾的重視,積極引導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分子都參與到古建筑的保護當中,從而共同為保留并弘揚傳統文化而作出努力。
(二)做好城市規劃工作
人們評價一座城市是從建筑上開始的,建筑作為人們對城市的第一映像,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要充分做好城市規劃工作,既要保留古建筑,又要兼顧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因此管理人員首先需要做到提高自己的古建筑保護意識,其次利用發展的目光將古建筑很好的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充分協調好古典美與現代美的關系,為建設出具有特色文化的現代建筑而努力。
(三)做好對古建筑修復工作
任何東西都經不住時間的洗禮,經歷數年、數十年、數百年的古建筑同樣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果沒有專業管理人員發現并及時做到修復,古建筑的損壞可能就發展到了無法修復的階段。而在修復中存在著許多學問,我們不能盲目修復,而是首先要發現損壞的關鍵結構,并通過科學技術,利用有機材料,及時修復變形損壞的結構,盡量恢復古建筑的原貌。
(四)積極培養古建筑保護的專業人才
我國古建筑保護理論知識薄弱,專業性人才缺乏。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城市規劃研究和遺產保護方向等涉及古建筑保護規劃類專業,但是并沒有像熱門專業那樣受廣大學子的青睞,愿意學習此專業的人才也屈指可數。因此,需要加強專業人員培養,提高古建筑保護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向國外學習先進的古建筑保護理念和修復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來解決新時期我國古建筑保護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開創古建筑保護的新局面。
(五)加強對古建筑的消防防護工作
對古建筑的消防工作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減少火災可能發生的概率,發生火災時盡可能地減少對建筑的損壞。加強對電源和火源的管理,對于古建筑內的供電系統設計應該把安全擺在第一位;根據不同的火災撲救需要設置并合理布局不同的消防器材;加大火災預防技術的應用,使用各種有效的探測報警系統。
四、對古建筑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通過翻閱以往我國古建筑的修復文獻,我們可以了解到,對其進行保護與修復的目的是:除了要規劃好建筑內部空間之外,還能充分滿足其現代營業性需求。現階段,很多古建筑被改建之后,被個人或開發商承包,用于經營古玩、字畫、旅店以及辦公等店鋪,在保證其歷史價值的前提下,還將其濃厚的文化內涵與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的體現出來,既清秀,又質樸,既耐看,又頗有韻味,煥發出勃勃生機,建立與周遭環境協調的商業氛圍。但古建筑的保護與維修,不但涉及建筑本身,還與地方經濟市場需求、社會、人文風貌以及歷史淵源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怎樣使其與周圍環境、現代城市生活有機聯系,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與內涵,是目前建筑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開發、利用古建筑的基礎。 再者,在很多古建筑當中,隔熱、保溫、采光與通風,均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即便已利用現代化技術改善良多,然而,不管是使用效果,還是節能要求,均與現代人生活需求不符,倘若能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將會激發其潛在能力,通過開發旅游資源、擴增景區,來增進古建筑的整體效益。但這卻需要很長時間方可實現,也需當地政府和建筑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以及正確引導。
結語
面對古建筑的嚴重破壞,了解其保護意義,掌握其保護措施,對于促進中國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筆者認為,對古建筑的保護不是盲目的保留,這樣只會增加現代化發展的矛盾,同時,古建筑也會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負擔。
參考文獻:
[1]石謙飛,李榮.文物古建筑保護規劃前期調研的內容和方法——以永樂宮保護調研為例[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
[2]王洲,潘可馨. 中國古建筑保護的發展與對策淺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1(08)
[3]張林.淺談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J].遼寧建材.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