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東
摘 要 在農作物的種植和生產的過程中,人們非常重視因為自然災害而給農作物造成的損失,而忽視了其生理病害的發生與預防。其中,玉米作為人們日常種植的農作物,其發生自然病害會給農民造成非常大的損失,但只要在生產的過程中多家注意,這些蟲害造成的損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
關鍵詞 玉米;病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18-0-0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多耕地少,外加玉米的產量高,種植條件要求低。因此,玉米在我國的種植產量占很大的比例,防治玉米因蟲害、病害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減少、絕收等問題顯得至關重要。有效防治玉米病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這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目前,雖然科學技術能夠讓玉米病蟲危害的嚴重趨勢得到緩解,但其蟲害防治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針對不同問題進行對策分析探討。
1 死苗和弱苗
造成死苗和弱苗的原因有很多,土地結構問題、種植過程中過潛、成長過程中水分不足、播種過早等都會造成死苗和弱苗。其癥狀是玉米發芽受阻,幼苗不能正常的生長,葉子出現泛黃或者枯死等。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提高耕作質量,種植時打碎田間的硬土塊。播種時一定要把握好播種深度,天氣干旱時,應適當加深些。從農業技術防治角度出發,主要是從無病果穗上留種,適時播種,加強苗期管理,結合定苗及早拔除病苗,加強栽培管理,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及時中耕、除草施肥,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抗病力。
2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發生在氣候比較涼爽的地區,特別是北方,比如西北、東北等地方。發病時間主要是玉米抽穗開始,先從下部葉子開始,逐漸向上發展,當田間濕度變大時,就會產生黑色的霉素,分生孢子或者菌絲形式附于病殘體上,通過氣流進行傳播。發病的條件是在氣溫20~25 ℃時,濕潤度達到90%時,是易發階段[1]。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選擇優良的品種進行種植,播前增加磷鉀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期間也可以進行人工的摘葉,把已經產生斑點的葉子摘除,達到防治傳染的目的;也可以用農藥進行防治,適宜的防治藥劑是彎孢菌葉斑病可用50%百菌清、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大斑病可用50%多菌靈、75%代森錳鋅等藥劑500~800倍液,間隔5~7 d噴1次。連續噴2~3次[2]。
3 黑穗病、黑粉病
黑穗病和黑粉病近年來有上漲的趨勢,主要分布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帶。主要是種子產生胚芽后,遭到病原菌的侵染,并隨著種子的生長而生長,知道抽穗期才顯現。主要的表現就是穗變黑、短粗,外觀為球形,沒有花絲,當氣溫潮濕時,會產生粘稠的感覺。當果穗苞葉自行裂開,就會產生大量黑粉。有的則是過度生長,不結實,有的則是畸形生長。這種病一般都是幼苗時期侵染,除了在前期加強栽培管理和預防外,也可用2%立克秀或20%粉銹寧按種子量的0.2%拌種進行預防。
4 空稈
我們經常見到的植株不結穗或者結穗卻沒有籽粒,一般的空稈在幼苗期基部為圓形,葉子發紫。訂單濃綠發紫,葉脈相間有白色透明的斑點或者條痕。一般空稈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有稈沒果相當于勞而無獲。玉米產生空稈有多種誘因:一般都是發穗期間缺乏碳、糖等有機營養,如過度密植、播種過早、播種深淺不一及施肥不均等都會造成空稈。要解決玉米空稈,首先要在玉米品種選育或引種,選用適合當地的綜合性狀好的品種。如北京北部山區春玉米現以掖單13為主,平原地區春玉米以農大60、沈單7為主。平原地區夏玉米以唐抗5、90-1等綜合性狀好、豐產、穩產性品種為主。其它地區應因地制宜確定適合當地的品種;還可以平衡施肥,合理澆水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并補施微肥。加強拔節孕穗期管理,遇高溫干旱天氣及時澆水,滿足雌、雄穗對水分的需要,遇陰雨連綿天氣要及時排澇,并進行人工授粉[3]。
5 玉米蟲害
蟲害是很多農作物病的來源,玉米也一樣。玉米主要的蟲害并有蛀莖夜蛾、旋心蟲、切根蟲、玉米螟、黏蟲、棉鈴蟲、蚜蟲、玉米葉螨等,我們就簡要講講常見的蛀蟲和粘蟲。
其中粘蟲主要危害玉米收獲后粘蟲轉移到玉米上,如果不及時防治,粘蟲將會將玉米葉片全部吃光,要防治粘蟲,最好在六月底七月初小麥收割前進行。
而玉米蛀蟲體長5~6 m,主要吃食玉米植株,一般的成蟲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大部分在松散的玉米表地產卵。而幼蟲一般在苗的基部取食,潛伏在根基周圍,在玉米苗期幼蟲能夠對多株產生危害,使葉面產生排孔,形成花葉,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夠使玉米畸形,無法正常結果。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具體是通過合理輪作的方式使連茬種植的現象得以避免,將危害降低,也可通過適當的藥劑進行防治[4]。
6 玉米全蝕病
玉米全蝕病是一種傳統的病害,幼苗期染病并不明顯,抽穗期間上部開始出現癥狀,剛開始葉的邊緣泛黃,慢慢向中間蔓延,最后整體變為黃褐色,嚴重時根部腐爛,須根減少,根部屬于子囊菌,一般在土地里能夠存活3 a,主要重播途徑就是通過土壤蔓延,危害玉米整個生育期和成長期。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選用合適的抗病品種,或者收獲時將根部翻出來燒掉。
為提高玉米產量,確保正常生長,應該因地制宜選抗病雜交種,合理布局。提高土壤肥力,科學施肥。應重視施用農家肥,克服偏施氮肥,追施多元肥和復合肥,特別要注意增加鋅、鉀肥的數量。提高田間栽培管理水平,壓低菌源。葉斑病菌會在病殘株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侵染來源,所以要在玉米收獲后及時秋翻,將遺留在田間的病殘體翻埋土中,適時早播,促進早熟,建立無病制種、繁種基地,提高農作物幼苗質量;藥劑防治相對而言是一種輔助手段,由于在病害期間防治困難較大,所以只能選擇藥劑防治。
參考文獻
[1]寧國華.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科技傳播,2012(20):120,112.
[2]郭德洋.淺談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2011(13):25.
[3]李探林.常見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1):64-65.
[4]王麗麗,王麗先,王麗梅,等.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J].吉林農業,2011(8):75.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