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軍 董莉莉 李明陽等
[摘要] 目的 探討針灸、超短波聯合肌內效貼治療慢性踝關節扭傷的療效,以供臨床參考。 方法 80例慢性踝關節扭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針灸、超短波治療,治療組在針灸、超短波基礎上加入肌內效貼治療,以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共14 d,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實用骨傷科手冊》進行評定。 結果 兩組患者VAS評分和治療有效率均改善,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P<0.01)。 結論 運用針灸、超短波聯合肌內效貼治療慢性踝關節扭傷能更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踝關節功能。
[關鍵詞] 針灸;超短波;貼扎;慢性踝關節扭傷
[中圖分類號] R8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1-007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sprain for clinical references. Methods All 80 patients with chronic ankle sprai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ultrashort wav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treatment of kinesio taping on the basis of acupuncture and ultrashort wave.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lasted for seven days, and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two courses of 14 days in total.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efficacy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VAS and A Modern Practical Handbook of Orthopedics were applied for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VAS scores and curative effectiv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all improved,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combined with kinesio tap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sprain is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pain and improving ankle function.
[Key words] Acupuncture; Ultrashort wave; Taping; Chronic ankle sprain
踝關節扭傷是臨床常見疾病,發病率較高,尤其在運動損傷中占到首位,急性踝關節扭傷可因處置不當或病情延誤而發展為慢性踝關節扭傷,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常因遇天氣變化或勞累而癥狀加重,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中醫藥在治療踝關節慢性損傷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1-3],其中針灸作為傳統治療方法,在踝關節慢性損傷治療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超短波應用也較為廣泛,肌內效貼布作為一種新型貼布,具有操作簡便、應用廣泛、防水透氣、低過敏性等特點,近年來逐漸被臨床所重視,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骨病康復領域[4,5]。筆者在臨床采用針灸、超短波聯合肌內效貼治療慢性踝關節扭傷4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3年9月~2014年6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并確診為慢性踝關節扭傷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有踝關節急性扭傷史,且休息狀態下無不適感或略感腫脹,運動或行走時間過長踝關節有疼痛、腫脹等癥狀,病程為1個月以上,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18~62歲,平均(36.7±9.2)歲,病程1個月~4年,平均(2.6±0.8)年;部位:外踝26例,內踝11例,內外踝3例。治療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18~61歲,平均(39.7±7.9)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2.9±0.6)年;部位:外踝24例,內踝12例,內外踝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患病部位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①針灸[6]取穴:解溪、昆侖、申脈、照海、丘墟、阿是穴;針灸方法:穴位用75%酒精常規消毒后,用30號1~1.5寸毫針常規針刺,得氣后小幅度提插捻轉1 min,留針30 min,每10分鐘行針一次,針刺5d,休息2d,7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②超短波: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屬物品,選用200 cm2電極板兩塊,兩個個極板在踝關節兩側對置,電極板與皮膚間距離2.0 cm,用微熱量至溫熱量,1次/d,每次15 min,治療 5次,休息2 d,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周,共2個療程。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肌內效貼治療[7]:患足跖屈位,采用爪形貼布(自然拉力),錨固定于外踝或內踝上方,多尾向遠端患足腫脹處延展,如為內外踝則2條貼布如雙手交叉狀包覆于腫脹處,如有疼痛則在最內側以X形貼布貼于痛點處。再以I形貼布(自然拉力及中度拉力)固定踝關節,如外踝扭傷,則錨固定于外踝直上,用自然拉力垂直向下延展,繞過足底后用中度拉力,止于內踝直上處;內踝扭傷患者錨與尾與外踝扭傷相反,以上貼扎1次/d,單次貼扎維持約24 h左右,針灸時去除,6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連續貼扎2周,共2個療程。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不進行激素及藥物等治療,均接受相同的健康宣教:包括避免負重、風寒、長時間行走,盡量休息減少運動等。
l.3 評定方法
①疼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標準:根據患者自覺疼痛的程度來打分,從0分到10分,選取適宜的數值代表疼痛程度,0分為正常,無疼痛感;1~3分為輕度疼痛,可以忍受且不影響日常一般活動;4~6分為中度疼痛,疼痛較為明顯,影響日常生活,影響睡眠,但尚可忍受;7~10分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難以忍受。②療效判斷標準:根據《實用骨傷科手冊》[8]: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功能活動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消失,但劇烈活動或天氣變化,患部有不適感;有效:癥狀減輕,功能較治療前好轉,略感疼痛或腫脹不適;無效:癥狀和治療前無明顯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將上述收集的數據統一采取SPSS17.0進行比較,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疼痛指數等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VAS評分、總有效率方面均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以治療組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分別進行臨床恢復情況的比較,可見兩組患者均在評分方面縱向相比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治療組患者療程前后的差異較大。由表1可見,兩組治療后VAS比較,治療組下降分數要低于對照組(t=8.59471,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患者治療2周后療效比較
由表2可見,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高于對照組(χ2=1.76,P<0.01), 提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踝關節韌帶包括外側副韌帶和內側副韌帶, 外側副韌帶由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跟腓韌帶組成。外側韌帶較薄弱,因此踝關節扭傷多數為踝關節外側副韌帶的損傷。慢性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性創傷之一,主要臨床癥狀是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針灸取穴一般根據損傷部位近取法的原則,以達到行氣、通經、止痛的目的,使受傷組織功能恢復正常。踝關節一旦損傷,其自身修復能力非常弱,從而導致病情遷延難愈[9]。針灸、超短波可疏通氣機、活血化瘀, 配合肌內效貼則可以改善傷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 提高組織的新陳代謝,加速瘀血和滲出液的吸收,有利于損傷組織結構和功能的再生,以盡快促使受傷組織得以恢復。
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筋痹”、“ 痹癥”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吩疲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主要是外傷后脈絡受損所致,局部脈絡瘀阻,血離經脈,使氣血阻滯不暢、血不榮筋、筋骨失養、淤血內停等導致局部經氣不通,不通則痛,故形成慢性疾病,痊愈較慢。針刺遵循局部取穴、臨近取穴以及循經取穴的原則起到疏通經絡氣血的作用,而阿是穴主要是病理反應點,通過針刺,起到祛邪活絡、疏筋止痛之功效。大量的實驗證明,針灸可以改善局部血供,消除炎性水腫,并具有止痛作用[10,11];超短波屬于高頻電磁波,機體在高頻電場的作用下為細胞膜上載脂蛋白等物質振動及擺動獲得能量,使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發生改變而細胞代謝加強[12],可使體內電解質成分發生電離并產生位移電流,效應穩定并可抵達深部組織,具有改善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達到修復組織功能,同時其對表層和深部組織的溫熱效應,可改善組織血液循環,減輕水腫,促進炎癥與病理產物的吸收,并可清除致通物質而減輕疼痛[13],此外超短波還可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和疼痛的閾值,從而使癥狀得到改善,促進踝關節扭傷的康復。肌內效貼,全稱為肌內效布貼扎技術,主要由防水彈力棉布、醫用亞克力膠、離型材料三層組成,具有伸縮力的貼布用在皮膚上時,能適度增加皮膚與肌肉之間的間隙,兩者間會出現拉力、應力、切力這三種交互力來引導皮膚及皮下筋膜組織的橫向流動,從而促進深層淋巴及血液循環,爪形貼布可以將組織間液導引往最近的淋巴結,來改善組織液滯留的情形,X形貼扎方法可促進固定端位置的血液循環,有效達到止痛效果,也就是所謂的痛點提高貼布,Ⅰ形貼布可以對局部軟組織提供單一方向的強大引導力量,起到引導筋膜、促進肌肉收縮及支持軟組織的作用。多爪形、X 形、Ⅰ形貼布三者配合使用均可減少導致疼痛的刺激物質的堆積,并對踝關節起到一定的支撐保護作用[14],同時肌內效貼可以顯著改善運動功能以及姿勢控制能力,而對于運動功能沒有負面影響[15],共同達到舒筋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使踝關節功能盡快恢復、疼痛緩解,故此通過針灸、超短波以及肌內效貼共同起到提高新陳代謝、改善局部循環、促進水腫吸收、止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甄朋超. 踝關節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3,12(12):68-70.
[2] 吳億中. 針灸治療慢性踝關節扭傷145例療效觀察[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3,19(57):45-46.
[3] 王云,傅東明,劉延東. 中藥外敷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的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2):167-168.
[4] 龍志,王人衛,王琳. 肌內效貼布對急慢性損傷引起的疼痛緩解效果探討[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5):39-42.
[5] 余波,馮能,祁奇,等. 肌內效貼短期緩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癥狀的療效研究[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56-58.
[6] 王啟才. 針灸治療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198.
[7] 陳文華.軟組織貼扎技術臨床應用精要:“肌內效貼”即學即用圖譜[M]. 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2:56-59.
[8] 孫江材,彭力平. 實用骨傷科手冊[M].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65,619.
[9] 毛賓堯. 足外科[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98-199.
[10] 趙媛. 針刺配合中藥電離子導入治療陳舊性踝關節扭傷36 例[J]. 上海針灸雜志,2010,29(5):313.
[11] 楊潤成,楊建花. 電針配合中藥熏蒸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1,30(9):622-623.
[12] 吳耀持,汪崇淼,張必萌. 針灸配合超短波治療顳頜關節炎185 例療效分析[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10):823-824.
[13] 黃曉琳,燕鐵斌. 康復醫學[M]. 第5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7-108.
[14] 鄭悅承. 軟組織貼扎技術[M]. 臺灣:合記圖書出版社,2007:18-22.
[15] 柴松,余波,陳文華. 軟組織貼扎技術預防及治療踝關節扭傷的臨床應用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 21(3):284-287.
(收稿日期: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