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珍
摘 要:該文通過對黃山區古樹名木的現狀分析,提出了黃山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策和建議,為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樹名木;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4-126-02
古樹名木長期經歷了當地極端氣候的考驗,對當地立地條件、生長環境有極強的適應性,它們客觀地記錄和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歷史和自然界氣候與物種變遷,是研究當地社會與自然領域的活標本、活文物,具有重要的社會、生態、經濟價值。因此古樹名木的保護與管理具有重大意義。
黃山區地處安徽省南部,是全省21個重點山區縣之一。古樹名木眾多,資源豐富,多分布在黃山、太平湖旅游區,座落在公路沿線,村莊周圍,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和旅游價值,是我區珍貴的林木資源。
1 古樹名木現狀
1.1 資源現狀 2014年黃山區開展了全區古樹名木普查,查明全區現有古樹名木2 041株,其中散生古樹341株,古樹群26個群,1 700 株。其中一級古樹115株,二級古樹361株,三級古樹1 565株,隸屬24科38屬46種,株數多、分布比較廣的主要樹種有香榧、桂花、南方紅豆杉等,其中最大的1株銀杏胸徑達3.5m,樹齡高達1 200a,胸徑1m以上的古樹有98株。譚家橋鎮中墩村聶家山村民組南方紅豆杉古樹群占地面積達10hm2,平均年齡350a,平均胸徑達70cm以上。
1.2 生長現狀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古樹長勢一般,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還有一小部分的古樹長勢衰弱,瀕于枯死。導致這些古樹名木面臨困境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5類:一是自然災害,如強風、雷擊等造成枝干斷裂、損傷;二是水泥路面等鋪裝的大量使用,導致地面通氣透水性差,根系生長環境惡劣;三是土壤理化性質惡化,行人、游客的踐踏導致土壤板結,不利于樹木根系伸展;四是病蟲害危害;五是人為損傷,不合理的采伐,以及在樹上亂畫、亂刻、亂釘釘子等。
1.3 保護現狀
1.3.1 基本摸清了全區古樹名木家底 通過2014年全區進行的古樹名木普查,對全區的2041株古樹的分布位置、生長情況、保護現狀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請專家為每株古樹進行了鑒定、拍照并建立了電子檔案,及時進行了掛牌保護,保護牌上注明了古樹的名稱、所屬科、屬、保護責任單位、責任人、掛牌時間等。
1.3.2 群眾保護古樹名木意識有所增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古樹名木的價值日漸顯現,保護與管理工作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很多座落在村頭宅旁的古樹名木都有美麗的傳說或者積極向善的故事,庇佑著廣大村民,成為神樹,得到廣大老百姓的虔誠敬,主動擔負古樹的保護者。在這次調查中,當地群眾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主動帶路,介紹古樹的當地名稱和相關歷史、傳說或故事。
1.3.3 政府和林業部門對古樹名木保護力度有所加大 2009年9月區林業局專門制定了《黃山區加強大樹古樹移植管理暫行辦法》,2010年3月安徽省政府出臺了《安徽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使得古樹的保護工作有了政策保障和依據。2014年3月,在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區林業局拿出10萬元用于全區的古樹名木普查工作,抽調技術骨干力量,組織各鄉鎮林業站、林場開展全區古樹名木普查,深入本調查區域內進行全面踏查,并到當地居民中走訪,了解本區域內的古樹名木大致的數量、位置和分布情況,然后深入到每一株古樹名木(古樹群)進行調查,包括位置、小地名(包括GPS值)、樹齡、樹高、胸徑、冠幅、生長狀況、樹木特殊情況描述、立地條件、民間傳說(包括歷史典故、觀賞價值等)、保護責任單位等相關數據和資料,對無把握識別的樹種,則采集葉、花果或小枝作標本,供專家鑒定。林業局組織專業拍攝人員對每株古樹和古樹群用單反相機拍攝高質量的相片,盡量做到有花有果。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古樹名木檔案。
2 存在的問題
2.1 社會總體關注度不夠,宣傳不到位 由于政府和林業部門的宣傳不到位,人們普遍對古樹名木的認知和保護意識還很薄弱,對古樹刻劃釘釘、纏繞繩索、攀樹折枝、剝損樹皮等破壞行為時有發生,一些長勢衰弱、根系裸露的古樹也難以得到復壯和保護。同時由于少數群眾受眼前利益驅使,挖掘出售桂花、銀杏、香樟等名貴古樹銷往外地,或擅自移植,甚至砍伐古樹,致使古樹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2.2 管護資金嚴重不足 當前,古樹名木沒有設立專門的管護資金,更沒有納入區政府財政預算。由于管護資金的嚴重不足,古樹名木的保護未能有效落實管護單位和個人,使絕大部分古樹未得到有效的管護,很多古樹在遭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雙重摧殘下,長勢很差,甚至處于瀕死邊緣。在普查工作中發現很多古樹名木急需進
行修復處理,除了常規的樹木修剪、傷口處理和樹洞處理外,還要進行樹體加固、樹系周邊土壤處理、白蟻等病蟲害防治,預計修復費用達174萬元,除了林業部門和一些管護單位籌措了部分資金外,大部分資金都沒有著落,資金缺口大。
2.3 法律體系不完善,管理水平低 我國古樹名木保護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法規,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致使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工作松懈,管理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肆意濫挖、盜賣,非法移植現象屢禁不止,古樹名木破壞行為時有發生。
3 古樹名木管護對策
3.1 加大管護資金的投入 古樹名木保護屬于公益性事業,古樹名木所產生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是造福于全社會的,因此建議區委、區政府要設置古樹名木管護專項資金,并納入政府財政預算,以保證古樹名木日常保護和管理的經費開支,同時鼓勵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古樹名木保護,開展古樹名木認養活動,設立古樹名木救護基金,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和資助,多渠道融集古樹名木管護資金,使那些瀕臨死亡的古樹名木救護工作得到資金保障。
3.2 廣泛宣傳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性 黃山區古樹名木數量多,分布廣,光靠林業部門的保護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應大力宣傳古樹名木的生態、旅游、觀賞、科研和文化價值,讓全社會的大眾充分意識到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性,讓當地群眾自覺加入到保護工作當中來。可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進行宣傳,同時可制作一些宣傳小冊,宣傳單、標語、宣傳專欄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對中小學生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知識講座,讓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家喻戶曉,建立廣泛的群眾基礎。
3.3 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健全古樹名木管理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安徽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因地制宜制定有關古樹名木保護的規章制度,同時加大執法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嚴厲打擊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使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為切實加強我區現存古樹名木的保護和管理,應盡快明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獎懲措施,制止一切破壞古樹名木的行為,觸范法律的一律依法查處。對工程建設確需移植古樹的要經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批準,采挖的綠化大苗憑林木采伐許可證或其他合法來源證明以及植物檢疫證明等有關手續方可外運,樹齡100a以上的古樹名木嚴禁銷售外運。落實古樹名木管理責任制。通過掛牌,明確管理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實行以獎代補。分級管理。在普查的基礎上,建立檔案,掛牌管理,實行分級養護。
3.4 通過復壯技術,提高古樹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通過這次普查,發現不少古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比如樹干中空、部分樹干枯死、受病蟲害危害、樹冠長勢不遠均衡、生長環境差、人為危害等。林業部門應積極組織專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復壯救護措施,改善古樹的生存環境。古樹多樹身高大,雷雨時極易遭雷劈,在較高大的古樹上安裝避雷針,可以使其免遭雷擊。對樹干空朽,樹冠生長不均衡,枝條易下垂,有偏重的古樹,應在樹干一定部位加撐三角架進行保護,對受病蟲害侵襲的古樹名木給予對癥施藥救治,及時截除枯枝,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古樹的生存環境;對主干空洞(樹干直通到基部的腐朽部分)實行開敝處理,刮去腐爛的木質部,表面盡量平滑,先用5%硫酸銅溶液刷涂殺菌消毒,減少病蟲害滋生,再涂環氧樹脂或生桐油密封防腐;定期進行檢查,保證洞體內干燥和上下貫通,防止洞內積水。通過設置地下透氣管,加設圍欄,松土培土、施肥等一系列的管護措施,提高古樹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5 培養更多的專業管護人員 眾多的古樹名木僅靠幾個專家來實施復壯是很難做到的,要通過培訓和現場指導的方式,在基層和管護單位培養出一批專業的管護人員,讓他們熟練掌握基本的復壯技術,在日常管護工作中,可以隨時解決古樹存在的問題。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