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楓逸
每年高校招生季,國內各大名校都會使盡渾身解數搶奪優秀生源。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組和清華四川招生組為搶奪優秀生源,在官方微博上公開“掐架”,相互指責對方爭搶優質生源。在前一天,一名自稱北大招生組成員的網友爆料稱,北大招生組已經接到考生,卻遭到清華招生組師生強行攔車,造成交通堵塞,雙方發生沖突。(6月28日 《法制晚報》)
這并非清華、北大為爭搶優秀考生第一次“交手”,梳理近幾年的報道可以發現,兩校搶人的花樣不斷翻新,招數也日漸充滿“火藥味”。“攔車搶人”“微博掐架”,哪里有半點高等學府的斯文?從北大、清華“微博掐架”透露的信息來看,兩校搶生源已然有僭越底線之嫌。
首先是花錢“買”生源。雙方在自證清白的同時,又紛紛指責對方砸錢搶自己的新生,北大四川招生組甚至舉出“過去五年清華砸錢買走的唐某、郭某”作為證據。可見,高校對花錢“買”考生的不當之處心知肚明,這種潛規則在現實中確實或明或暗地存在著。
其次是承諾錄取。北大四川招生組在微博中表示,“招生組的承諾,一諾千金”,同時又指責清華方面,“從近5年的歷史看,恰恰是某校多次毀約,沒有兌現其承諾”。事實上,四川省今年高考錄取工作從7月4日才開始,高校提前向考生承諾錄取不符合相關程序。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我國高校采取集中錄取的方式,大學是要根據考生的分數、結合考生的志愿投檔錄取的。“每年不到錄取結束,學校是不知道本校的具體錄取分數線的,也就難以確保某名考生一定被本校錄取”。
近年來,各地招生部門多次規定,高校招生宣傳不得使用“保證全部錄取”“任選專業”等承諾性語言,但現實卻是,使用承諾錄取吸引考生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容易誤導考生和家長,還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前些年,有媒體曝出廣東順德一中16名考生達到了華中科技大學招辦人員承諾的分數線,但沒有被錄取,引發很大的爭議。
搶生源現象在國外高校同樣存在,但人家靠的是實力說話,而不是重金誘惑、漫天許愿。在美國,大學會邀請學生和家長參加“開放日”,通過展示學校最有特色的一面,讓學生和家長在最短時間內對學校有所了解并產生好感。在校學生還會與被錄取學生主動聯絡,邀請其參加大學的社交網,或者校友聚會,感受大學的氛圍。據報道,有一名美國華裔女孩杰西被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在內的十余所大學錄取,最終杰西選擇的卻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大學,因為她參觀該校時,一位教授拿出一本書,第一作者是自己,后面兩位作者則是兩個本科生,這名教授說:“我們可能不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有名,但有哪一所學校的教授能夠給本科生這樣的培養?”杰西正是被這一點打動。
兩相對照,國內高校的差距可見一斑。時下,北大、清華等高校都把發展目標定位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但從“掐架事件”來看,兩校要想躋身國際名校行列,還得從學習國外高校的招生理念做起。高校愛才,還必須取之有道,這既是對考生權益和錄取制度的尊重,也是大學精神的體現。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