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傳統中醫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千百年來守護著華夏人民的生命健康,眾多理念深入人心,歷久彌新,在西醫風行的今天,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成為醫學領域獨具特色的中國元素。在發展演進的進程中,中醫學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誕生了無數經典治療病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
中醫起源于原始社會,上古時期關于神農嘗百草和伏羲制九針的傳說,不僅揭示了中醫的源遠流長,也指向了日后中醫學的重要分支—— 中藥學和針灸學的開創。
中醫有三大基本治療方法,即:灸熨、針刺和湯藥。所謂灸熨,即艾灸法和藥物熱敷法;針刺則是以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來達到治病的目的;湯藥就是用水煎服的中藥。不管是艾灸還是針刺,中醫的治療方法都堅持陰陽平衡的原理。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中醫學理論發源于先秦。精氣、五行和陰陽三大學說,構成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五行相生相克,陰陽則是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事物對立的兩面,陰陽平衡是最佳狀態,一旦遇到此消彼長的情況,則需要通過艾灸、針刺或者湯藥來調和。精氣、五行和陰陽三者構成了中醫關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基本觀點,也反映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在中醫看來,人的身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中醫講求醫療的整體性,這和西醫所推行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體醫療理念要求醫生能根據病癥辨證施治,具體來說,就是要在醫治時把握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機等原則。歷史上,名醫華佗給兩個同樣頭疼發熱的病人開出了截然相反的藥方,就是這種辨證方法的最佳詮釋。
中醫講究“四診八綱”。所謂四診,即“望聞問切”。家喻戶曉的“扁鵲見蔡桓公”故事講的就是“望”的診療方法,此外,扁鵲還是切脈診療法的鼻祖。所謂八綱,即表里、寒熱、虛實和陰陽等四對相反相成的元素,用來明確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醫學中蘊含著辯證的哲學思維。
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問世,它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也標志著中醫學理論基礎的奠定。直到今天,《黃帝內經》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兩漢時期,世界上最早記載藥物的專著,也是中醫學最重要的藥物專著之一《神農本草經》成書。該書根據養生、治病和有毒無毒的原則,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并將藥物分為寒、涼、溫、熱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東漢末年,張仲景寫成首部臨床專著《傷寒雜病論》,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同時代華佗創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隋代的王叔和撰寫了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唐代頒行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頒行的國家藥典。及至明代,李時珍以一己之力,寫成百科全書式的中醫藥物著作《本草綱目》,名垂千古。
清末國運衰微,西醫大量涌入,其迅速的治療效果對中醫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中醫一度陷入存與廢的爭論漩渦。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的發展,中醫學開始呈現復興之勢,但是仍存在著服務領域縮小、特色優勢淡化、人才短缺、理論創新沒有突破性進展等問題,值得引起重視。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