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孟郊《讀經》中有一句:“垂老抱佛腳?!惫湃讼嘈欧罘鹂梢员S蛹沂铱到?,增積福祗,免受輪回之苦。孟郊的“抱佛腳”就帶有祈福求祥的意識,而暮年抱佛腳又帶有詼諧意味。所以人們便把平日不早作準備或努力,到事情緊急時才匆忙設法稱作“臨時抱佛腳”。
“臨渴掘井”與“臨時抱佛腳”的意思相似,說的是等到饑渴難耐時才開始挖井,當然已經晚了。這個詞語也是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這個典故起源很早,《晏子春秋·內篇》中記載:春秋時期魯昭公被逐出國,逃亡至齊。齊景公對他的出逃原因感到好奇,魯昭公便詳加解釋,將不得已出逃歸咎于自己疏遠賢臣以致無人支持。他把自己流離失所的境況比作秋日的飛蓬,根莖枯萎而隨風飛轉。齊國大夫晏嬰聽說后,感慨說:“臨難而遽鑄兵,臨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意思是,臨到戰亂已經爆發時才急著鑄造兵器,遇到吃東西干噎得想喝水時才急著去挖井,雖然快,可也已經晚了。
這句話后來被提煉為“臨難鑄兵,臨渴掘井”,常常被引用。如我國古代醫書《素問》中就說:“病已成而后藥之,譬猶渴而掘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生病后才吃藥治療,禍亂已經釀成才打算治理,就如同饑渴后才打井取水,準備打仗才鑄造兵器,已經晚了。明代思想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里也有句名言:“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备岣吡恕芭R渴掘井”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