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德政思想廣博深厚,它以格言、警句、典故等形式存在于文化典籍之中,“為政以德”“政者正也”就是其中代表。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充分認識和分析它的內涵、精髓、特征和發展脈絡,發現其對當今從政治國的借鑒價值,對維護和促進當代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有著積極意義。
為政以德:中國古代德政思想
我國古代德政思想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輔佐周武王推翻商朝統治,建立西周政權的周公就認為殷商滅亡的原因在于不推崇德政:“唯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辈⑻岢隽恕熬吹卤C瘛薄耙缘屡涮臁钡闹鲝垼珜А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明德慎罰”“大德而小刑”的治國方略。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繼承和總結了周公的德政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政學說”,它是儒家理論道德體系中最寶貴的一筆遺產??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币馑际牵河玫赖露Y義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圍繞著它。言外之意就是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政,群臣百姓就會自動親附于你?!盀檎缘隆币辉~即來源于此。他還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币馑际牵河谜顏碇卫戆傩?,用刑法來整治他們,百姓只會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而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廉恥之心,而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格除自己的不良習慣。這些言論都在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孔子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的
原則。
關于孔子的德政思想,概而言之,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倡導統治者施行德治和仁政,二是強調領導者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三是要尊賢而容眾,選舉德才兼備的人才,四是注重對百姓的教化。如《論語·為政》記載: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本褪钦f只有選舉任用正直有德的人,才能實現“民服”。這是孔子德政思想之一——舉賢任能的體現。又如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子回答:“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睆倪@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當時統治者內部很重視百姓的教化問題,但在孔子看來,統治者以身作則,是教化百姓的最好辦法。所以,孔子勸季康子從“敬、忠、孝慈”的道德方面來加強自身修養。
戰國時期,孟子傳承孔子德政思想,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泵献拥牡抡枷胫饕菍Α叭收迸c“王道”加以闡發,提出行仁政是實現王道的途徑。就內容而言,孟子以唐虞三代之盛世圖景為理論參照,以民貴君輕為德政思想要旨,以仁義學說為施政路徑,建構起一套極具民本色彩的德政思想。正如著名史學家孟祥才所說,孟子“要求當政者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做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同時,還要‘省刑罰,薄賦斂,使‘黎民不饑不寒,百姓的物質生活有了保證,教化的功能就更能顯現出來,‘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百姓就會‘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上下協和,‘王道也就實
現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則繼承了孔、孟的德政思想,同時又融入了法治思想。荀子的德政思想主要體現在重民與惠民上。他認為,百姓的力量不可低估,于是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另外,他還說:“王者之等賦、政事、財萬物,所以養萬民也。田野什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相地而衰政,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边@是要統治者重視百姓的生產,減輕賦斂。荀子還特別強調為政者應當在倡行德政的同時重視法制的作用。他認為理想的施政思想應當是充分運用德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這是荀子德政思想超越孔、孟的地方,也是荀子德政思想在新階段的新
突破。
儒家德政思想,后世又經董仲舒、朱熹等人不斷完善,成為被歷代尊崇的理想政治倫理思想和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的治國方略。
中國古代德政的特征
德政與民心息息相關,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此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從夏朝至清朝,各個朝代的衰亡無不與統治者的殘暴無道、“德政”盡失有關。夏桀王、商紂王、周厲王、秦二世、隋煬帝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歷史清楚地證明:德興國興,德衰國衰,德存國存,德廢國廢。有人對“皇帝”一詞作了如此解釋:“德冒天下謂之皇”,“德穿天地謂之帝”。作為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如果不行德政,也就成了一個毫無價值的空殼,最后下場,往往如漢代賈誼《過秦論》所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因此,歷史上的開明政治家,有鑒于王朝衰亡的教訓,都會對古代德政思想進行總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分析,古代德政有如下特征:
一是從道德理念上看,我國古代德政的核心是以民為本?!渡袝ぬ┦摹分赋觥懊裰?,天必從之”,而后的孔子認為“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主張實行“富民”“教民”的政策??梢哉f,自秦漢以后,民為邦本、愛民利民、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執政道德理念占據了主流。
二是傳統治政措施一直存在德與刑兩個方面。在處理二者關系時,古代德政思想的突出特點是主張德刑兼施、德主刑輔??鬃用鞔_指出“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昭公二十年》)。歷代開明統治者在治政措施上大都從“德,國之基也”出發,堅持德高于刑。像漢武帝確立了“務德教而省刑罰”(《漢書·禮樂志》)的治政方針并付諸實踐,而在唐代,“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唐律疏議》)被寫入法典,“德主刑輔”遂成為后世賢明統治者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
三是人才觀念上的賢者治國。治國的關鍵是用人,傳統德政思想一直把賢者治國作為治國的關鍵理念。孔子認為,實行德政,必須有“賢人”,主張“舉賢人”,“遠佞人”,推行賢人政治。漢代賈誼在孔子“舉賢才”主張的基礎上,提出了“君明、吏賢、民治”(《新書·大政》)的思想。北宋司馬光則將德政解釋為“賢賢”“尊賢”,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因此,幾千年來,舉賢才、薦忠良、除貪官、清污吏是德政思想與實踐的核心內容。
政者正也:領導者的職業素養和為官之道
如前所述,古代德政思想強調領導者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起到表率作用,而“政者正也”就是具體表現之一。
《論語·顏淵》記載,魯國大夫季康子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此處所謂“政”,即政事、管理的意思。在古代,“政”字亦通“正”,作“正直”“公正”講??鬃忧擅畹乩昧恕罢弊值亩嗔x性,言簡意賅地闡明了領導者的職業素養和為官之道,就是要先修養自身,做到品行端正、處事公正。作為領導者首先端正了,下屬誰還敢不端正呢?可見,孔子十分看重“正”在從政中的意義和作用?!罢哒病?,主要有三層含義:
首先是正己??鬃诱f:“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論語·子路》)就是說如果領導者以其端正的行為作表率,影響、帶動其他人,便能有效地進行領導,這樣治理國家還有什么困難呢?孔子把端正自己與治理國家聯系起來,明確提出正己才能治國。如果領導者“身不正”,則“雖令不從”,這樣國家如何治理得好呢?所以孔子說“為政在人”(《中庸》),并強調領導者要加強自身修養, 認真對待工作,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其次是先之。領導者正己的目的還在于正人,正人的關鍵則在于“先之”,即起到表率作用。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在社會活動中,領導者要身先士卒,苦在人前,樂在人后,處處起到楷模作用,才能使下屬“勞而無怨”。
最后是無倦,即永不懈怠。“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領導者端正自身、為人表率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終生努力的目標。也就是說,品行端正、為官清廉、率先垂范,只是“正”的具體表現,而永不懈怠,乃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才是“正”的最高追求。實現了這個目標,才能得到百姓發自內心的信賴和擁戴,才能出現政通人和的景象。
“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現代價值
中國古代的德政和“政者正也”思想如同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歷代統治者治國方略的優劣得失。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其思想和精神值得我們繼承。
首先,德政思想中蘊含著“善政”“安民”“以民為本”的思想,強調“為政者”心中有民,處政利民。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作為人民公仆,黨員干部要繼承和發展古代圣賢和仁人志士的善良愿望和美好追求,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建立科學的民主決策機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執政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已不僅僅是從政的道德要求,更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要求。
其次,德政思想中還強調“德刑兼施”“德主刑輔”。歷史證明:沒有道德引導的法治是政治權力的奴隸,而沒有法治保障的道德是空中樓閣。當前強調依法治國,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道德教化,相反,要更加注重道德對法治的促進作用。我們要明確德與法的不同作用,即“德”的自律和“法”的他律,正如前人所言“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禮貴絕惡于未萌”。因此,只有堅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把社會主義道德認同作為法律的社會基礎,把法律作為建立、實行社會主義道德的制度保障,才能構建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良性發展。
第三,賢者治國是傳統德政思想的關鍵要素和實施保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依然要把選賢任能、知人善任作為選拔各級領導干部中必須遵守的政治道德規范。這就要求我們健全德才兼備、舉賢任能的干部人事制度,并將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以德修身、以德服眾。當前被查處的那些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者,能力和學識并不低,卻“德行”不足,最終導致身敗名裂。
最后,“政者正也”是中國德政的一個具體表現。官無論大小、職位無論高低都應該保持一個“正”字。自古以來,如包拯、海瑞,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受百姓的愛戴,其言行也垂范后世。今天,端正自身仍是從政者為政處事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正”與“公”又是緊密聯系的統一體,出于公心才能公正,才能得到百姓的真誠支持和擁護。此外,端正自身才能端正他人。所謂“正人先正己”,尺子因為直,才能去衡量;處處以身作則,才能糾正別人的過失。以行賄受賄為例,受賄的實質是掌握著一定權力的人經不起金錢物質的誘惑,置黨紀國法于不顧,乃至喪失原則。要制止行賄,首先應制止受賄;要求別人不行賄,自己首先要不受賄。人人都在端正自身,社會風氣定會獲得根本
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