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作為中國最古老、最經典的軍事著作,《孫子》一書所推崇的最完美的用兵是什么呢?是百戰百勝嗎?錯,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不戰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需要通過戰爭的手段就能取得軍事勝利。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正需要這三者的完美結合。這種案例在軍事史上雖然不多,但每一個案例拿出來,都足以成為典范。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例即是楚漢相爭時,廣武君李左車向韓信提出了一個謀劃,不費一兵一卒,便使得燕國舉國降漢。當時,韓信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剛剛擊敗趙國。此時韓信希望能乘勝追擊,繼續攻下燕、齊。但李左車卻勸他說: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再去作戰。不如您現在先按兵不動,只是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然后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向燕王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燕國肯定不敢不聽。如果燕國順從之后,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這樣在外交上各個擊破的方式,比我們親自出兵作戰,驅使兵士親赴死地好得多。韓信認可了李左車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向燕國宣揚漢軍的強大實力和戰略優勢,燕國經過權衡,果然答應歸降。李左車之計謀,堪稱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完美案例。
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攻城陷野,死傷無數,即使戰勝者最終贏得勝利,也會元氣大傷。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睉馉幍淖钕虏卟攀瞧慈撕鹦g、靠死傷無數獲勝的伐城之戰。唐天寶年間,唐玄宗不顧大將王忠嗣的再三勸阻,派哥舒翰率領六萬多人,進攻吐蕃的石堡城。吐蕃守石堡城的僅有六百余人,卻讓唐軍連續數日進攻不下,死傷無數,最后,唐軍雖然取勝,但卻是慘勝,吐蕃方面最后僅有四百人被俘,唐軍方面卻死傷數萬人。唐玄宗一世英名,晚年卻釀成安史之亂的巨禍。關于這一點,歷史往往歸因于他晚年受惑于楊貴妃,或者任用奸佞小人,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玄宗窮兵黷武,常年對西北、西南用兵,攻破一城往往不計代價,視士卒之命如草芥,最終自己的兵力也被消耗殆盡,致使安祿山乘虛而起,大唐盛世不再。
與之相較,三國時諸葛亮正是深諳真正的用兵之道,才會在西南彝族首領孟獲起兵作亂時,在不得不戰的前提下,仍采取七擒七縱、攻心為上的對策,并不窮追猛打,更未趕盡殺絕,因此使孟獲徹底心服口服。西南方面在諸葛亮在世期間,再無反叛,蜀國的后方得以穩固。據說,直到今天,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許多地方仍供奉諸葛亮為神,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善之善者,誠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