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群上海市產權交易管理辦公室主任
央企產權進場交易評估
沈立群
上海市產權交易管理辦公室主任

關注交易的公開公平和提升產權市場能級,而不應盲目注重“增值率”等數字
國務院國資委選擇確定京津滬渝四地交易機構從事央企產權交易業務活動,并建立了兩年一輪的綜合評審制度。2014年年底實施的第五次綜合評審,對產權交易市場的規范運行、服務功能、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和評估。
第五次綜合評審覆蓋2013-2014年度,據監測匯總數據統計,同期央企產權交易的規模為年均成交宗數近600項,年均成交金額超過400億元。從交易規模的走勢來看,呈現成交宗數趨于減少、成交金額總量相對增長的局面,2014年的單宗項目的平均成交金額為近1億元,與2013年相比明顯放大。
從央企產權轉讓的增值數據——成交價格與評估價值的比較——來考量,成交項目中,增值的約占66%,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項目有所增值;持平的占25.7%;減值的占8.3%。成交項目的交易價格年均增值金額,即項目加總的成交價格減去項目加總的評估價值的差額接近30億元,平均增值率即項目加總的增值金額與項目加總的評估價值的比率達到8%以上。
從市場化服務功能的角度進行評價,競價率,即央企產權產權成交項目中有兩個以上競買人并采用競價方式達成交易的項目比率,為13.5%;競價項目增值率,即央企產權競價成交項目中競價增值金額與掛牌價格的比率,為12.7%。
從業務拓展和創新的要求來衡量,京津滬渝四地交易機構在實物資產交易、增資擴股項目操作、網絡交易方式運作等方面各有特色,進一步形成了交易規模和服務能級居于全國產權交易市場領先地位的區域性中心市場的格局。
如果上述數據作為京津滬渝四地交易機構從事央企產權交易業務活動的答卷要點,那么,對交易規模持續增長、增值金額連續放大、競價率和競價項目增值率不斷提升的要求就必然成為“績效”評價的尺度。
應當如何看待產權交易市場的“業績”并進行綜合評估呢?筆者認為,首要的關鍵是確立正確的理念。
《國資法》及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的行政規章規定,央企產權轉讓應當進場交易。事實上,央企產權交易的規模是以法律法規的支撐為前提、以央企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結構調整為推動力的交易宗數和交易金額的總和;盡管產權交易市場的服務功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是,京津滬渝四地交易機構對央企產權交易規模總量的增長或下降并不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進程,近3-5年,央企產權交易規模的增長是可以預期的。所以,更應該關注的是,央企產權的流動應當進場的是否都已經進場實施公開交易?央企產權制度深化改革的力度是否到位?
央企產權轉讓,成交價格高于評估價值即為增值金額,這是產權交易市場的“自定義”。企業國有產權以評估結果為掛牌價格的參考依據,通過公開轉讓最終形成成交價格,這是對轉讓產權評估結果的市場檢驗和校正。產權交易市場注重的是公平交易的過程和公正交易的結果,只要信息披露真實,征集買家充分,交易對家和價格由市場決定,交易結果就具有合法性。實際上,轉讓標的的價值低估,可能是交易價格“增值”的原因,而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的成交價格與評估結果存在差異,包括高于或者低于,卻往往都是合理的。因此,片面強調增值金額的最大化,要么會不正確地引導對資產評估的質疑,要么會不適當地造成對公允價格的誤解。
至于競價率和競價項目增值率,如果從央企產權轉讓進場交易的十年運行周期來考量,并沒有呈現逐年直線上升的趨勢。2005年以來,央企產權成交項目每一年度的競價率、競價項目增值率的變化,其上升或下降的曲線恰恰與年度經濟增長率和社會投資活躍度呈正相關,這就是產權交易市場正在具備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窗口”功能的客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