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積極擁抱建筑行業的新變革
——訪現代設計集團董事長秦云
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傳統的建造方式正面臨變革,建筑工業化的趨勢已是必然
2014年2月,上海現代設計集團收購了美國威爾遜公司,實現自貿區跨境收購首單;當年12月31日,棱光實業召開股東大會,現代設計集團借殼棱光實業上市,獲股東大會通過。2014年現代設計集團以98.4%的高票在推進改革發展方面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
“集團如能實現改制上市,各方面都將得到很大的提升,集團向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更進一步,未來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代設計集團董事長秦云告訴《上海國資》。
《上海國資》:改制上市的過程是怎樣的?
秦云:根據上海國資委的總體安排,從去年5月開始,現代設計集團啟動與棱光實業的重組。此次棱光實業的重組方案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股份無償劃轉,棱光實業的原控股股東國盛集團將其持有的棱光實業172,060,550股A股股份(占棱光實業總股本的49.44%)無償劃轉給集團;二是重大資產置換,上市公司擬以全部資產與負債(96,926.90萬元)與集團持有華東院100%的股權(108,927.41萬元)進行置換;三是棱光實業將以10.85元/股的價格向集團發行11,060,377股支付資產置換差額。上述重組事項將互為前提、互為條件、同步實施。
《上海國資》:收購威爾遜是現代設計海外拓展第一單,能否介紹相關情況?
秦云:在美國當地時間2014年2月28日,現代設計集團在紐約順利完成了交割手續,實現了對位列全球酒店餐飲室內建筑設計領域前三甲的美國威爾遜室內設計公司的全資控股。通過全資控股威爾遜公司,可以填補集團在酒店等高端室內建筑設計領域的業務空白,向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前端延伸,以實現集團加速向國際化模式運營的轉變及向項目全過程服務的轉型的戰略目標。
此次全資控股威爾遜公司,是自貿區跨境收購第一單。這是現代設計集團借上海市國企改革20條的東風,搶抓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歷史性機遇,也是集團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步驟,還是立足本土、融入國際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從大半年的對接融合情況看,在經歷了短暫的相互適應期后,威爾遜公司已經進入了健康向上的發展軌道,集團和威爾遜公司之間正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我們派出了兩批設計師進行了雙向互訪,對集團和威爾遜公司之間的業務協同、文化溝通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我們在新五年戰略上、品牌宣傳上實現聯動,推進中西方品牌、文化的有機融合。半年內,集團和威爾遜強強聯手,在超過40個重大室內建筑設計項目中合作。去年北京APEC會議主場,美國威爾遜室內建筑設計公司擔當了其中雁棲酒店和6棟別墅的室內建筑設計。

集團和威爾遜公司的成功融合,我認為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案例。對建筑文化、公司治理結構、未來互利共贏的良好前景的尊重和認同,在雙方之間構建起一座合作互通的橋梁。
《上海國資》:目前集團在外地有哪些布點?未來的發展模式是什么?
秦云:集團在全國有31個分公司,境外有8個分支機構。2014年我們成立西北區域中心,采取區域化管理、區域化運作的模式。初步形成了區域中心運營管理和市場開拓的新模式。在國內市場全面布局的同時,集團也制定了明確的海外市場開發戰略,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實現向國際化運營模式的逐漸轉變。
《上海國資》:現代設計集團是一家非常專業化的集團,目前的運營情況如何?
秦云:現代設計集團作為以建筑設計為主營業務的現代科技服務型企業,截止2013年,其工程設計、工程技術管理服務、工程承包及工程勘查業務占公司主營業務比重分別為67%、23%、8%及2%。集團積累了豐富的建筑項目經驗,承接了大量標志性建筑的設計,創造了多項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之最。目前集團業務遍及全國29個省市、20個國家與地區,完成了工程設計及咨詢項目達3萬余項。
近年來,我國建筑設計行業發展迅速,不論是企業規模、從業人員規模、經營規模,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都有較大的發展。隨著眾多區域規劃的出臺,必將帶來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對建設設計行業來說也意味著無限商機;另外由于政府投資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增多,這些項目也將帶來包括醫院、航空港,博物館、美術館和高校建筑等大型民用公共建筑項目的建設高潮,作為建筑設計行業的領軍龍頭企業,集團在未來基礎建設大潮中將大有可為。
《上海國資》:您認為,現代設計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秦云:現代設計集團主要依靠人才戰略+技術支撐的雙輪驅動。人才方面,我們集團擁有一支強大的技術人才隊伍,其中具有高級及正高級以上的技術人才近1100人,占比23.5%。現有國家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勘察設計大師6人,教授級高工110人,高級職稱近1300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等各類專業注冊從業資格的人員近1500人。技術方面,集團至今獲得包括詹天佑獎、全國優秀勘察設計獎等在內的各類國家級和市(部)級獎2000余項。集團公司及下屬華東院、上海院、水利院、現代環境、MATI公司等是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技術中心是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華東設計院在建筑設計行業各領域積累了大量專業核心技術,全國例如超高層建筑分析與設計技術、軟土地區建筑深基礎設計關鍵技術、大跨空間結構分析與設計技術、建筑聲學技術、BIM數字化技術、建筑工業化、綠色建筑技術、建筑機電技術、3D打印技術等為代表的核心專業技術,在提升和保持集團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方面,起到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作用。
集團最近完成的重大項目有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建筑即國家會展中心、世博中心的改造項目、大劇院的改造工程、徐家匯中心美羅城的改造、長灘老碼頭改造等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工程。
《上海國資》:建筑業可能會面臨下行壓力,現代設計集團如何應對變化的市場?
秦云:在技術上,我們有三大突破。一個是建筑工業化建造,一個是BIM,即建筑信息模型,還有一個是綠色建筑,即全生命周期耗能、材料循環利用。
工業化建筑,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像造汽車那樣造房子。就像去宜家買家具,很多東西都可以現場拼裝起來。所以工業化的建筑,就是包括墻、柱、梁、樓梯、陽臺等材料,都可以當場組裝。要達到這種技術,其中包含了很多內容,一是信息化,二是一體化,包括EPC總承包及運維。EPC總承包即設計、拆分、制作、運輸、堆放、組裝。工業化建筑的優點在于速度快、質量好、節省成本,大大提升了社會效益。現在國家出臺多項支持政策,有產業化的配套政策,也有稅收優惠等。
國內沈陽、深圳等地已經率先開始試點,而在國外日本、德國都已經做得很好。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傳統的建造方式正面臨著變革,建筑工業化的趨勢已是必然。
現在上海市成立了建筑工業化專家委員會,未來工業化建筑項目將要通過這個專家委員會評審。我們集團也成立了建筑工業化委員會,幫助制定相關行業標準,全面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
《上海國資》:現代設計集團已經實踐BIM技術了嗎?
秦云:BIM技術,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三維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這種三維模型區別于過去的二維模型,可以自動計算、分析的軟件系統。在這一模型上,所有的尺寸、用料、結構,都可以清晰還原,消除理解誤差,是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
2005年,在央視大樓項目,我們集團就開始使用三維技術輔助設計。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項目中BIM更是被大量應用。截止目前,集團承接了國家及上海市有關信息技術研究的課題共29項,并有超過100個項目運用到BIM技術,專業技術人員超過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