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華誼投資新材料基金
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華誼集團將探索更多增長點支撐業績發展,無疑新材料基金將起到助推作用
1月20日,華誼集團與亞商資本成立亞商華誼新材料基金,首期管理資金規模1.5億元。華誼集團旗下華誼投資出資3000萬,與亞商作為共同發起人。其余部分由亞商資本出資及募集。雙方為此成立GP,華誼投資持股比例為30%。
華誼集團作為上海國有大型化工企業集團,新材料板塊屬于集團的支柱產業之一,研發新材料和并購同業是華誼集團的戰略舉措。
“此次與華誼成立新材料基金,一方面是亞商資本與上海地方國企的首次合作,另一方面,以聯合投資管理(Co-GP)的模式,突破了過去傳統基金管理的投資路徑。”亞商資本合伙人于偉霞對《上海國資》表示。
雖然牛刀小試,但華誼集團有備而來。
“2014年年通過信用主體評級,華誼集團達到投資級,開始更加注重研發投入和投資。目前作為上海化學工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股東之一,擁有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五家市級的企業技術中心,設有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華誼集團旗下華誼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方廣清表示。
截至2014年年底,華誼投資總資產為25億,凈資產14億,2014年投資公司實現銷售收入超過60億,利潤超過1億。

各地新材料產業的側重點不同,例如廣州地區高分子材料較好,四川新能源材料較為集聚
華誼投資公司是華誼集團非核心資產管理、運作、業務孵化和專業支撐的投資平臺,聚焦新材料、新農化和新服務3大領域。其中新材料領域的研發產品眾多,涉及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高性能環氧樹脂、聚酰亞胺特種工程材料、特種橡膠材料、微電子材料、PVC軟管材料等,產業發展對于新材料基金的運作帶來有力支持。
而對于亞商資本來說,兩年前亞商資本即開始布局新材料產業,為新材料基金積攢底氣。
“亞商投資了很多制造業技術相關的企業,但傳統制造業已逐漸不再是投資的合適標的。根據過去的投資經驗,想要尋找既有制造業基礎、又有未來發展空間的行業,新材料進入我們的視野,有未來且爆發式成長空間。”于偉霞表示。
新材料企業與一般行業不同,企業規模能級可小可大,從幾千萬到百億級企業不等。作為基礎性材料行業,下游應用領域廣泛,產品一旦成熟,投資可謂極具潛力。
兩年內,亞商資本團隊走訪了全國各地新材料協會,例如深圳、廣州、山東、浙江、江蘇、東北、四川等,與各地新材料協會建立聯系,了解行業特點。
“各地新材料產業的側重點不同,例如廣州地區高分子材料較好,四川新能源材料較為集聚,東北的金屬材料更多。各地有各自的特點和產業集聚的傾向性,形成集聚產業群。”于偉霞表示。
另外,亞商資本已建立起20名專家組成的學術專業團隊。目前與上海新材料協會專家、上海各高校的新材料學院院長建立高校合作,聘用專家顧問;以及與中科院新材料所、上海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
在經過兩年的準備,亞商在新材料行業累計完成十幾家企業的投資,例如新能源電池類材料、高端改性工程塑料用于汽車、手機電子等高端塑料等。
2014年8月間,亞商資本開始與華誼集團談判框架協議,確定雙方在1.5億元資金盤子中的出資比例,華誼投資出資30%,70%由亞商資本出資及募集。亞商資本10月份開始向社會募集資金,用一個月左右時間,11月份完成社會募集的份額,之后著手成立合資公司,目前尚處于行政流程。
此次1.5億元資金規模的確定,基于試探性體量的考慮。
“行業內單一投資標的體量不會很大,一個基金做8-10個項目即可。因此最初計劃試探性地成立1億元規模,但是在募集過程中發生超額認購,最后放寬到1.5億。”亞商表示。
由于產業創新型項目基金聚焦于投資早中期階段的項目,因此投資青睞于銷售規模小、3000萬以下利潤的中小企業,目前投資中小企業比例約在70%,體量不大。
“在選擇投資標的企業時,我們有幾個投資選擇的標準。新材料創新型小規模企業的技術在國內必須領先前三位;毛利率至少40%以上的企業;企業項目團隊的執行力和成熟度,也是我們在項目選擇的重要考察標準。”
于偉霞表示,該基金目前的退出機制將以并購退出為主。對于早中期項目來說,如果等待上市,周期則過長,通過將股權賣給第二股東或上下游產業投資人實現并購退出。
據介紹,此次新材料基金首期LP成員以民營企業為主,包括巨力控股、帥特龍集團、永豐環保、大裕勝山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以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為例,其年利潤約1-2億元,與上汽、一汽等下游廠商對接。但其產業鏈上游受限于國外新材料供應商,服務較差,在發現國內出現創新型新材料企業可替代進口產品時,積極參與進來。”于偉霞舉例說明。
另一方面,對于華誼集團來說,他們認識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特征之一,華誼集團無法再通過大量投資擴大產能,做投資基金可方便尋找新技術和增長點。
而更重要的是,華誼集團正積極進行海外拓展,“與亞商資本合作后,通過資本運營、增值服務、收購兼并等方式,打開海外戰略。”上海華誼集團副總裁黃德亨表示。
于偉霞表示,在跟隨華誼集團海外布局的過程中,基金也期待并購具備世界水準的新材料創新型企業或團隊;同時,將國外的團隊引入到國內發展。
亞商創始合伙人陳琦偉表示,華誼集團與亞商的長期產業合作可以看做是一種“互聯網思維”,即強調客戶黏性,實現優勢互補。“亞商資本發揮‘特工隊’的作用,執行特殊任務,而對于‘正規部隊’轉型周期長、資源投入上有掣肘等問題,我們將起到幫助。”
此次雙方成立的Co-GP合資公司,即亞商華誼投資管理公司,按照行業內投資收益分成的慣例,GP管理團隊20%、LP分成80%,GP公司再按照股權比例分配。
實際上,Co-GP并非一個新概念,在眾多跨國企業投資機構中,投資與資產管理并存,并主動參與項目管理和產業鏈對接,不僅降低投資管理成本,且結合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優質項目資源,有限擴大能力邊界。
聯合管理投資模式下的決策機制和話語權,成為很多投資管理方的擔憂。例如聯合投資管理機構通過決策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投資管理方委任,并采取一票否則制以確保投資方利益。
“而對于此次新材料基金來說,由于亞商資本占投資額的絕大部分,對于投資項目的選擇上,不存在混合股權結構下民資話語權缺失的問題。”于偉霞表示。
針對基金的投后管理上,一方面,向被投企業派駐董事會席位;另一方面,每月定期監控財務報表異常;而對于早期項目也會不定期地參加經營會議,監督經營狀況;針對個別項目還設置一些業績指標的對賭條款。
“就基金風險管控來說,大部分風險是在投資項目之前,投資后大部分風險已被釋放掉,其他的投后管理只是保障條款,不能靠風險控制條款來控制項目,而是靠投資之前項目篩選來控制風險。”于偉霞解釋。
顯然,在共同利益一致的驅動下,進一步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提升決策效率方面,國資在參與PE合作的這條道路上,步伐更加自信。
華誼集團整體上市在即,探索更多增長點支撐業績發展,無疑新材料基金將起到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