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中國需要工匠精神
——訪德意志銀行亞洲區主席蔡洪平
文‖上海國資記者 左沈怡
有志者需要靜下心去做

面對舉國吹響的工業4.0的號角,德意志銀行亞洲區主席蔡洪平顯得頗為冷靜:“相比于德國的工匠精神,中國最需要靜下心來做事。”他告訴《上海國資》。
在這次工業革命中,作為投資銀行家,蔡洪平欲為推動中國工業4.0盡其所能,“這是我們民族最好的機會”。
《上海國資》:您一直說工業4.0是個機遇,但是中國還有很多不足。
蔡洪平:要發展工業4.0,我覺得我們缺了很多。如果繼續按照目前的現狀下去,咱們智能化還是沒有希望的。發展智能制造不能靠一窩蜂的吹和轟。
德國的企業非常強大,他們不喜歡美國那種資本并購,他們有的是一個靠歷史積累起來的制造業生態。過去幾年,我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組織中德企業家論壇,但每次開完會后都不結婚,很少有結果。我們過去都喜歡把技術直接拿來,但德國人告訴我,拿來主義,他們看不慣。所以我總結出德國企業的兩個特點,第一他們并不在乎銷售的增長有多快,認為8%的增長已經足夠,他們在乎的是技術的精深。第二在美國流行的靠資本購買技術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德國企業并不想賣。
《上海國資》:我們要學習德國企業什么精神?
蔡洪平:他們心很靜,用我們的話叫“獨具匠心”。所以我現在要做兩件事,就是要把中國人的任性的和德國的堅韌不拔的“韌性”結合起來,那么我們的制造業就有希望了。
我認為我們中國人是任性的,這是好事。道德上任性就是貶義的,但用在創業上,任性是應該的。我在德國和中國國家領導人當面說過,國家任性是了不起的,因為全世界找不到一個國家像中國公民一樣,所有的人都想通過努力,想改善自己生活的。現在中國所有的首富都是農村來的,這是令人振奮的一個現象。但是我們的這種任性必須要結合堅韌不拔的品質,才能在制造業上走得更遠。
過去我們與德國,以市場換技術,這么多年下來,路上跑的仍然多是外國的汽車,我們真正學到了什么呢?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一場基于互聯網的生產力的革命,對我們是個機遇,因為我們制造業不行,互聯網卻發展極為迅猛。所以我認為,把中國的優秀企業和德國的中小企業結合起來,用我們的市場,用我們整個的發展來向他們學習,跟他們的生產架構,這是唯一的希望。
《上海國資》:中國技術的特點在于應用層面,研發層面缺失?
蔡洪平:中國制造業的特點就是在于迅速的全國普及。往往處于一種德國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但是無法達到更高的檔次。我們那些高端的,特別是目前精密制造的東西,如植入馬達,與德國制造的差距是巨大的,產品大部分進口日本或者德國。德國人曾經告訴我,我們不怕中國人抄。因為即便給了數據,我們也還做不了。里面很大的問題還是工藝,還有操作問題,中國人在工藝上做不了他們的東西,沒法承受這樣一個嚴格的工藝安排。我們這個民族著急,都是短期行為,沒有做很精細的東西。
《上海國資》:中國的工業4.0應當從哪些行業開始?
蔡洪平:有5大產業是我未來會重點關注的領域:智能制造、高端裝備、航空行業設備、醫療診斷和器械和納米技術。但不要以為這些東西中國沒有,其實都有,但國人的本事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簡言之就是拷貝。盡管我們可以制造出很多產品,但是核心是缺失的。
以機器人為例,現在國內機器人已經開始做四個軸的了,我到深圳看到很多。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因為所謂的自動化生產,數據控制后面就是機器人。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工業4.0最缺的,就是自動化還沒有全部實現。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四軸的機器人,但是缺什么,減速器沒有,馬達沒有。
如果中國制造業不用自動化,我認為沒有出路。
《上海國資》:對于另外幾個領域呢?
蔡洪平:航空、通用飛機現在是很大的市場,下一步的小飛機市場打開以后,可以不坐民航,以后的車也好,就是一個智能化的移動器械,理論上都不用方向盤。現在美國交通部正在制作他們的交通法,怎么樣避撞功能,還有包括飛機起飛后的空中交通法。小飛機和民用飛機在中國都有很大的市場,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小飛機不復雜,但是我們缺什么?比如發動機、高精的電子儀器、高強度的集成材料,這些我們都是缺的。很多航空領域現在不斷在海外買東西。當然,我們國家已經開始生產發動機,但是還是存在問題,一是精度不夠,一是強度不夠。不光是材料問題,還有感應器,我們都達不到。這一塊我們缺太多,市場巨大,可是技術就是上不去,會最終影響整個行業未來的發展。
在納米材料這一領域,目前主要的材料還是合成材料,包括碳纖維,特種改性塑料,高性能動力電子材料,我在德國拿到一個非常好的3D打印的材料是陶瓷的。但目前我在常州一帶看到的都是好玩的3D打印,但真正的工業打印,我們差得太多。金屬打印,陶瓷打印根本上不去,還有合成打印。以碳纖維來說,國內目前一萬一千噸,但只能做體育器具,根本無法在飛機等大型裝備制造上使用。
這就是我們在精細化生產上的水平。如果這些做不好,我們是很難趕超日本和德國的。因為所謂的智能化生產最核心的是精細化,一旦有數據產生就應當馬上進行自動化生產,這些數據的產生都是極為精準的,必須要靠材料、工藝來支撐。這些細節不能保證進步,那么產品的質量就遠無法達到。
節能環保方面,汽車尾氣排放、工業廢水處理,這些東西我們都缺,到今天為止變成一個瓶頸。核心技術中我們最缺乏的目前還是在智能化生產方面,但很奇怪的現象是,軍工系統目前很積極,工藝在往上走,主要體現在國企中;而民間來說,在互聯網這一塊很進取,包括華為、中興、小米等,但是關于國家推動的自動化技術,還在停在紙上。
《上海國資》:但不可否認,我們處于一個時代機遇的關鍵點。
蔡洪平:很顯然,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特大的良好機會,那就是與工業4.0接軌。我們國家已經錯過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這一次不能錯過。我們趕上了好的時代,而且這一次工業革命與我們這個國家交叉了,因為我們的互聯網非常發達。
《上海國資》:我們下步應該怎么做?
蔡洪平:我們國家要迎接工業4.0其實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中國的所謂智能化是從上面往下走的,兩頭包抄,這邊是研發智能化,那邊是消費的信息的研發,然后物流上來,往中間穿,包圍生產,可能是在自動化生產的點上來匯合,這將是一個了不起的過程。
但是我們面臨很多的問題,我們創業環境不好,融資成本和法律環境一定要進一步完備。第一我們國家的融資成本過高,全世界沒有見過中小企業融資要超過10%以上的,但在中國居然還在發生。這樣的環境下,根本沒有什么人去做高科技,中小企業無法生存。另外對于專利的法律保護也是創新的關鍵。
總體來說,我認為機會是有的,但是問題不少,有志者還是應當靜下心,不要去管大環境,把自己事情做好。今后,在上述5個領域里面我們要與德國工人階級打成一片,我們將和52萬家德國中小企業,以及瑞士、美國、奧地利、法國東部的企業打成一片。我們要與德國的企業家一起來研究,怎么跟中國企業互動,盡微薄之力為大家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