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昭,趙小利,任文娟,師娟子
(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生殖中心,西安 710003)
不育影響著大約10%~15%的育齡夫婦,其中由男性因素導致者約占50%,而男性因素中Y 染色體微缺失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1]。Y 染色體微缺失被認為是男性特發性不育最重要的遺傳學病因,這種微小缺失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精障礙,如無精子癥和嚴重少精子癥等[2]。國內外報道的Y 染色體微缺失主要發生于AZFc區,約占各類缺失的60%[3]。AZFc區缺失者表型多樣,從輕度少精子癥到無精子癥等,約2/3的患者表現為無精子癥,其中約50%的患者經睪丸穿刺可獲得精子,余下1/3的患者多表現為少精子癥。因此,理論上AZFc區缺失可以通過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技術獲得自己的后代。但是關于Y 染色體AZFc區缺失是否影響患者ICSI助孕治療的妊娠結局,目前報道較少,且研究結果存在爭議[4]。本研究對我中心確診的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的精子獲得率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行ICSI鮮胚移植的患者(研究組)和同期行ICSI治療、無AZFc區缺失的無精子癥和嚴重少精子癥患者(對照組)的臨床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的妊娠結局。
1.研究對象: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在我中心確診的79例Y 染色體AZFc區完全缺失的患者資料。其中行ICSI治療鮮胚移植的27例患者為研究組,均為嚴重少精子或無精子癥患者;另外,選擇同期在我中心行ICSI治療、無Y 染色體微缺失的嚴重少精子癥和無精子癥患者58例為對照組。我中心診斷為嚴重少精子癥或無精子癥的患者均行Y 染色體微缺失檢測。
研究組患者年齡25~42 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7~46 歲,均為婚后夫妻生活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1年以上未育者。排除梗阻性無精子癥及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嚴重感染的患者。女方不育因素主要包括:輸卵管因素、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粘連等。
2.診療回顧:(1)取精: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獲取精液的方式包括手淫射精、睪丸穿刺和顯微手術取精。一般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進行不育治療前先通過手淫方式留取新鮮精液,行精液常規檢測,確認精液質量是否符合ICSI標準[精液常規處理后前向運動精子總數低于(0.3~2)×106/ml]。如取卵當日男方精液處理后符合ICSI標準,則行ICSI治療;如精液標本不符合ICSI標準,則行睪丸穿刺取精進一步確定是否符合ICSI標準;部分睪丸穿刺后仍不符合ICSI標準的患者,遵循患者意愿嘗試顯微手術取精。本研究中研究組27例患者和對照組58例患者的精液均來自手淫射精。(2)精液分析: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精液評估標準,連續3次精液分析并經離心沉淀均無精子者視為無精子癥,精子濃度<5×106/ml者視為嚴重少精子癥[5]。(3)AZF檢測:使用深圳亞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Y 染色體微缺失檢測試劑盒,通過多重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檢測Y 染色體AZFc區SY254、SY255、SY242、SY239 的表達情況,內控對照為雄性性別決定基因(SRY),每次檢測均以已育健康男性基因組DNA 作為陽性對照。PCR 反應體系及操作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反應條件:95℃預變性6min,95℃變性45s,58℃退火45s,72℃延伸1min,35個循環;最后72℃延伸7min。PCR 擴增產物進行2%瓊脂糖凝膠電泳,100 V 電壓下電泳90min,使用凝膠成像系統(上海天能)觀察并照相,分析條帶結果。SY254、SY255、SY242、SY239表達均為陽性,則判定為AZFc區完全缺失。(3)控制性促排卵(COH):所有患者的女性配偶從黃體中期開始給予短效曲普瑞林(博福-益普生,法國)降調節,0.1mg/d,14d后,測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及黃體生成素(LH)水平,當達到降調標準(FSH<5 U/L,LH<5 U/L,E2<110pmol/L)后,使用促性腺激素(Gn)促排卵,當3個以上卵泡直徑≥18mm 時,注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珠海麗珠)5 000~10 000U 誘導排卵,注射后36h左右取卵。(4)ICSI:精液處理采用密度梯度離心法,卵母細胞經培養液充分洗滌后置受精液G-IVF(Vitrolife,瑞典)中預培養3h,用透明質酸酶消化顆粒細胞,將去除顆粒細胞的卵母細胞置G-IVF 培養液中預培養0.5h。在400倍放大倍數下挑選形態相對正常的精子,常規精子制動后行ICSI。(5)胚胎移植及妊娠判斷:按照Peter卵裂期胚胎評分系統評估第3天(D3)胚胎質量,Ⅰ級、Ⅱ級和Ⅲ級胚胎視為可用胚胎,Ⅰ級和Ⅱ級胚胎視為優質胚胎[6-7]。胚胎移植后2 周尿HCG 檢測陽性者為生化妊娠,移植后5周B 超檢查可見孕囊及胎心搏動者為臨床妊娠。
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1.Y 染色體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的精子獲得情況:79例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中,38例患者取到精子,精子獲得率為48.10%,其中手淫射精33例,占86.84%;睪丸穿刺2 例,占5.27%;顯微手術取精3例,占7.89%。
2.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平均年齡、女性配偶年齡、不育年限、精液濃度、基礎FSH值、基礎E2值、促排卵周期獲卵數、注射MⅡ卵數、移植日子宮內膜厚度、移植胚胎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3.兩組妊娠結局比較:兩組受精率(65.05%vs.70.07%)、卵裂率(97.34%vs.96.02%)、優胚率(44.81% vs.40.88%)、可 用 胚 胎 率(79.23%vs.78.45%)、種植率(39.13%vs.43.27%)、臨床妊娠率(51.85%vs.58.62%)、流產率(7.14%vs.5.88%)及異位妊娠率(0%vs.2.94%)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組 別 周期數 男方年齡(歲) 女方年齡(歲) 不育年限(年) 精液濃度(106/ml) 基礎FSH(U/L)研究組 27 31.26±4.02 28.77±3.55 3.74±2.52 3.81±1.45 6.44±1.65對照組 58 30.81±3.76 28.12±3.81 3.66±2.68 4.66±2.31 6.75±1.83組 別 周期數 基礎E2(pmol/L) 獲卵數(個) 注射MⅡ卵數(個) 內膜厚度(mm) 移植胚胎數(枚)研究組 27 145.74±68.17 13.22±4.52 10.56±5.78 11.28±2.41 1.81±0.42對照組 58 137.98±63.14 12.41±4.92 9.62±4.39 11.71±2.08 1.83±0.50

表2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n(%)]
近年來,眾多研究表明男性不育的遺傳學病因主要包括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單核苷酸多態性及Y 染色體微缺失,其中Y 染色體微缺失較為常見[8],有研究表明中國男性不育患者中Y 染色體缺失率約為10.8%,其中無精子癥和嚴重少精子癥患者中缺失率分別為11.75%和8.51%[3]。Y 染色體長臂的AZF區是微缺失的高發區域,該區域的基因微缺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精子發生障礙,繼而導致男性不育。AZF區域存在4個亞區,分別為AZFa、AZFb、AZFc和AZFd,不同區域的缺失所導致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AZFa區微缺失,臨床表現一般為無精子癥,伴隨睪丸體積稍小;AZFb區微缺失,生精過程阻滯在精母細胞階段,亦無精子生成;AZFc區微缺失,表現為偶見少量的活動精子,其中精子畸形數量明顯增多;AZFd區微缺失,表現為輕度少精子癥或精子數量正常,但形態異常[9-10]。
國內外研究報道的Y 染色體微缺失主要發生在AZFc區,約占總缺失的60%[11]。我們先前的研究對616名無精子癥和重度少精子癥患者進行Y染色體微缺失檢測,其中AZFc 區缺失率為60.9%[12],和 文 獻[11]報 道 基 本 一 致。隨 著 精 子 獲取技術和ICSI技術的發展,一部分AZFc區完全缺失的患者可以獲得精子并通過ICSI技術使女性配偶受孕成功,Choi等[13]在研究中對21 名AZFc區完全缺失的無精子癥患者進行睪丸穿刺,其中8名患者獲得了滿足ICSI操作質量標準的精子,精子獲得率為38%。本研究中我們對79名AZFc區完全缺失的患者進行取精,其中38名患者獲得精子,獲得率(48.1%)高于Choi等的研究,且大部分患者是手淫射精,這可能與該79名患者中無精子癥患者所占比率較少有關系,該79例患者大部分為嚴重少精子癥。Liu等[4]比較了AZFc區完全缺失和無Y 染色體缺失患者的ICSI結局,發現AZFc區完全缺失會降低受精率,但不影響妊娠率。吳畏等[14]選取Y染色體微缺失的患者48例56個周期和同期治療的未發現Y 染色體微缺失的嚴重少弱精子或無精子癥患者90 例94個周期,兩組妊娠率分別為37.5%和35.1%,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比較了AZFc區完全缺失患者和無Y染色體微缺失的無精子癥和嚴重少精子癥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優胚率、可用胚胎率、種植率、臨床妊娠率、流產率及異位妊娠率等,結果表明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Y 染色體AZFc區完全缺失可能并不影響ICSI的妊娠結局。已有研究表明AZFc區缺失會遺傳給男性后代,但女性后代不孕的風險通常不會增加,患者可以選擇進行種植前遺傳學診斷(PGD),選擇女胚進行移植[15]。由于Y 染色體AZFc區完全缺失行ICSI治療的病例資料仍然有限,分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之后的研究應進一步積累資料,擴大樣本量進行深入探討。
[1] Babu SR,Swarna M,Padmavathi P,et al.PCR analysis of Yq microdeletions in infertile males,a study from South India[J].Asian J Androl,2002,4:265-268.
[2] 李座祥,汪朝暉,王媛媛,等.無精子癥和嚴重少精子癥患者Y 染色體微缺失和基因缺失研究[J].生殖醫學雜志,2006,15:217-221.
[3] Fu L,Xiong DK,Ding XP,et al.Genetic screening for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and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Chinese infertile men[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2,29:521-527.
[4] Liu XH,Qiao J,Li R,et al.Y chromosome AZFc microdeletion may not affect the outcomes of ICSI for infertile males with fresh ejaculated sperm[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3,30:813-819.
[5]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男性不育標準化檢查與診療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1-133.
[6] Brinsden PR.A textbook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assisted reproduction[M].New York: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Group,1999:1996.
[7] Gardner DK,Lane M,Stevens J,et al.Blastocyst score affects implantation and pregnancy outcome:towards a single blastocyst transfer[J].Fertil Steril,2000,73:1155-1158.
[8] Asero P,Calogero AE,Condorelli RA,et al.Relevance of genetic investigation in male infertility[J].J Endocrinol Invest,2014,37:415-427.
[9] 李座祥,王琳,唐文豪,等.Y 染色體無精子癥因子區及男性不育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生殖醫學雜志,2005,14:176-181.
[10] 叢學文,涂向東,嚴愛貞,等.精子生成障礙患者Y 染色體AZFc區部分缺失分析[J].中華男科學雜 志,2010,16:594-598.
[11] Wang RX,Fu C,Yang YP,et al.Male infertility in China:laboratory finding for AZF microdeletions and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infertile men from Northeastern China[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0,27:391-396.
[12] 李明昭,施文浩,李偉,等.無精子癥和重度少精子癥不育患者Y 染色體微缺失率的臨床研究[J].生殖醫學雜志,2015,24:125-128.
[13] Choi DK,Gong IH,Hwang JH,et al.Detection of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 is valuabl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and oligoasthenoteratozoospermia:sperm retrieval rate and birth rate[J].Korean J Urol,2013,54:111-116.
[14] 吳畏,周作民,林敏,等.Y 染色體微缺失患者與無精子或嚴重少弱精子癥患者ICSI治療結局比較[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1,17:771-774.
[15] Patrat C,Bienvenu T,Janny L,et al.Clinical data and parenthood of 63infertile and Y-microdeleted men[J].Fertil Steril,2010,93:8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