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珍珍
【摘要】《日用家當》是非裔美國黑人女作家艾麗絲·沃克的短篇小說。國內外學者對小說中人物看法趨于一致:褒揚瑪姬對文化傳統的保護,譴責迪背叛本民族文化傳統。本文針對文化傳統的繼承提出一些相異的看法,瑪姬和迪都有局限,應該把迪對文化繼承的重要性的的認識和瑪姬傳承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技能結合起來,在日常生活中繼承和發揚黑人傳統文化。
【關鍵詞】黑人傳統文化 文化繼承
美國當代非裔女作家艾麗絲·沃克在美國文壇的地位舉足輕重,短篇小說《日用家當》取自她出版于1973年的短篇小說集《愛與煩惱:黑人婦女的故事》。艾麗絲·沃克的作品大都描寫美國黑人尤其是黑人婦女的生活和命運。她敏銳的洞察力及細致入微的刻畫深受讀者和評論家的喜愛。《日用家當》講述的是接受白人教育的非裔美國黑人女孩迪回到家鄉,與過著傳統簡樸生活的母親和妹妹瑪姬之間發生的沖突。小說的故事情節簡單,但主題卻發人深省,探討的是非裔美國黑人的文化繼承。國內外的學者長期以來對小說的文學主題認識趨于一致:贊揚母親和瑪姬是黑人文化傳統和種族身份的守護神,譴責迪是本族文化傳統的叛逆者(李潔平,2007:37- 39)。本文則認為在對待黑人傳統文化,迪和瑪姬都有局限性,應該把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保護結合起來,在認識到文化傳統的重要性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傳承文化傳統。
迪作為受過白人教育的非裔美國女孩,回到家鄉拜訪母親和妹妹。在她眼里,所有的這些日常家用——攪拌器和百納被都是非常貴重和值得紀念的文化傳統和遺產。迪似乎非常了解本民族文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盡管迪改變自己的服飾和發型,把自己塑造成非洲人的樣子,但是她已經接受了白人文化和思想意識。她改變了名字,自以為接納了非洲文化,然而正是她的語言,名字,發型,服飾和男朋友顯示出她對非洲文化的淺薄和狹隘的認識。迪改變名字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一些非裔美國人中流行的到非洲大陸尋根的潮流。美國民權運動中出現的黑人權力運動發生在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早期,正好是故事發生的時期。黑人權力運動的最大特點就是擯棄美國黑人在美國的文化傳統,尋根于非洲文化,而其中不少追隨者只是盲目的追趕潮流。而迪的言行舉止也表明她盲目追隨潮流想要在非洲尋找所謂的文化根基。迪放棄了父輩起的名字而選擇非洲部落的名字。據Helga Hoel考證:她的新名字是拼錯的東部非洲幾個部落名字的混合,她的服飾風格是西部非洲的風格。迪伊不了解非洲文化,也無法真正追尋她宣揚要追尋的所謂“她的文化”。她的非洲文化尋根只能是膚淺的、盲目的。
迪是接受白人文化教育的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想要擁抱白人文化,在白人統治的社會找到一席之地。然而,當時非裔美國人仍生活在偏見和歧視下。遭到白人世界排斥后,迪試圖在本民族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根,但這種努力是徒勞的,因為迪深受多年的白人文化教育。在故事中,迪重復最多的就是:“你不了解你的文化傳統”在她眼中,是“你們的傳統”而不是“我們的傳統”,這就反映她從本民族文化中已經抽離出來,成為生活在兩種文化傳統邊緣的邊緣人。沒有文化之根可依存,迪的人生就是一場悲劇,這不僅僅是迪的悲劇更是所有失去自己文化身份的邊緣人的普遍悲劇。獨立、大膽、自信的迪似乎擁有了整個世界最好的東西。在瑪姬眼中,她的姐姐“總是能把生活掌握在手掌心。”但迪失去了自身發展的基礎和根基——本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在沃克筆下瑪姬很普通而且對姐姐“既羨慕又敬畏”。在迪到來前,瑪姬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是無意識的。文化和傳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了解這個家族的歷史,知道家中每一件物品的來源,更為可貴的“是祖母迪和大迪教會她縫被子”。她對過去的事情記得很清楚,這些回憶正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在縫制被子這一鮮活的過程中,瑪姬繼承了黑人的歷史和傳統。瑪姬與被子的聯系反映了瑪姬并不看重物質所具有的經濟價值,不在乎物質外在的審美裝飾,而是更看重體現在百衲被和攪拌器背后的黑人家庭的血緣關系和它們所折射出的黑人傳統文化的精髓(劉英,2000:60)。在這個層面上,瑪姬比迪更富有和幸福。這些被子使她意識到她擁有迪所沒有的,她比迪更加了解過去,這使她自信,因此迪的拜訪讓瑪姬重新認識了自我和自己繼承的黑人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對于瑪姬而言是全新的開始。
通過沃克在文末處理矛盾的方式,能夠猜測到她對本民族傳統繼承的態度:不要把文化傳統作為藝術品收藏和展覽而在日常生活中傳承和發揚。文化不是遠離生活的抽象概念而是存在于并來源于生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才能得到繼承和發展。瑪姬和迪都有局限性,迪意識到保護非裔美國文化的價值和重要性但對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在迪眼中,文化傳統應該像百納被一樣當做藝術品展覽。迪錯誤的把實物當做是文化遺產,以為擁有了百納被就擁有了黑人文化傳統。瑪姬繼承縫被子的技術去保留文化傳統但在迪拜訪之前她對保留文化傳統的價值和重要性是無意識的。
小說最后,迪說“今天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一天”。對于迪,這一天是她重新發現本民族文化傳統的新開始,對于瑪姬而言,這是她了解本民族文化傳統重要性的全新的開始。
參考文獻:
[1]李潔平.《日用家當》中女性形象解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3):37-39.
[2]劉英.被子與遺產——《日用家當》賞析[J].名作欣賞, 200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