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鐘
被逼出來的好學生
石述思在博客上的自述是:在單位為人低調,曾擔任許多著名或非著名電視欄目與活動的策劃,常出現在熒屏上擔任所謂嘉賓,見面覺得臉熟者眾。由于不是名人,謝絕合影及簽名,主要是不好意思。博文均為原創,聊博各位看客一笑。
只要關注時事的人,基本上都看過石述思或他的時政新聞點評。石述思對評論的熱愛更像是一種天性。他從小愛說話,甚至會用零花錢買來冰棍賄賂小朋友,讓小朋友圍成圈聽他說話。那時,石述思的夢想就是當老師,因為他覺得老師在臺上說,大家都得聽著。
石述思出生于河南鄭州,父母都喜歡讀古典名著,石述思的名字由來取自《紅樓夢》——石頭敘說情思。
石述思很小就是學校長跑冠軍,他將之歸功于自己的父親:“人為什么能夠獲得卓越的成績?最高的訴求不是為國增光,而是要保住性命!我的長跑技能不過是為了躲避我父親的‘追殺’。”
和很多家長一樣,石述思的父親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放在孩子身上,很小的時候就逼他背唐詩宋詞、科學文化知識,最麻煩的是還要聽英語廣播。石述思貪玩,總是不把心思放在這些他不感興趣的事物上。因此,在家屬大院窄窄的通道里,經常上演父親腳穿拖鞋,手持掃帚“追殺”石述思的場景。才七歲的石述思已經練就長跑技能,總是能甩開父親一段距離。但是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為了維護自己的威嚴,同樣練就了一手絕活:“掃帚功”——將掃帚狠狠擲向石述思的后背,每發必中。小時候的石述思總在想:父親的“掃帚功”可惜趕上熱兵器時代了,不然在江湖中也該頗有地位。
這樣的訓練是有成果的,博弈中的苦練,讓石述思小學時已經掌握了一千多個單詞,還將唐詩宋詞背得滾瓜爛熟。優異的成績驚動了校長,校長決定見見石述思,班主任不放心,找他談話。班主任說:“校長一定會問你為什么會這么刻苦地學習,你要怎么回答?”石述思回答:“我爸逼的。”班主任說:“這么說不行,你要說‘為祖國四化而學習’”。結果,校長接見石述思,真的一開口就問:“小石同學為什么學習?”石述思馬上回答:“為努力實現四化而學習。”校長正吃午飯,馬上就笑噴了出來。“這是誰教你的?”當時石述思倒是沒出賣班主任,但后來,他把這事當笑話告訴父親時,父親搖搖頭說:“看來我把你逼得太緊了,但是再緊點也無妨!”
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石述思在學習上一路高歌猛進,順利地考上重點大學。大學時代,他勤于寫作,獲得過兩個省部級的新聞獎。1991年畢業后被分配到財政部工作,1994年調到《工人日報》副刊。
在博客里走鋼絲
石述思在升任《工人日報》社會周刊的編輯部主任后,多次獲得各種新聞獎項,并成為央視《財富論壇》《經濟半小時》的總撰稿,同時又是《大家》《藝術人生》《名人堂》等電視欄目的總策劃,被稱為傳媒界的“犀利哥”。
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石述思與陳安之進行PK。陳安之是內地成功學界的“江湖盟主”,他在辯論現場激發全場受眾對成功的渴望。他不斷暗示:老師就是教你怎樣賺錢的,你想要賺錢就趕快來學習成功學。為了讓更多人相信他的觀點,他甚至在節目現場進行了一次手劈木板的演示。石述思開玩笑說:再反對陳先生,下一個被劈的會不會是鄙人?石述思為成功學找了一個更直白的定義——吹牛學。還替它設計了一個口號:不吹牛,毋寧死。他認為,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于走捷徑成為人上人者投身其中,在一種人為營造的集體無意識中不能自拔。石述思認為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是一門磨難學。相比于成功,失敗才是人生的常態,而且真正的成功從來都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石述思在開博客之前,已經算是時評界的精英了,多次在各電臺、電視臺發表評論,同時也在各個平面媒體上對新聞或社會現象做深入剖析與點評。2008年的一天,有朋友說博客很火,力勸石述思開設博客。但他開通博客“老石說”半年后,點擊量只有一萬多,就在他打算放棄時,突然一篇關于足球的評論,獲得了十八萬的點擊量,“老石說”自此發力。此后兩年時間,他的博客點擊量達到3500萬。
石述思的時評,不僅涉及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同時也關注公平、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有時候,石述思的時評會觸及到一些地方利益,網上就會有利益相關方組織網友輪番叫罵。剛開始被罵的時候,石述思被氣得“徹夜難眠,輾轉反側”,但后來就習慣了“就是些純粹的謾罵,沒有邏輯,不講道理,有什么氣可生”?
當然,網上也有一些非常嚴謹的網民,真誠地給他糾錯或者討論,比如引用錯了一個數據,甚至是一句詩歌,都會被人揪出來,對此石述思抱以感激。他說,自己感激嚴肅、認真地罵自己的人,他們是為了讓自己進步。而對于那些忠實的粉絲,他說,有時候犯懶,幾天不寫時評,粉絲就不答應了,給我留言,甚至推薦選題、爆料,他們逼我更加勤奮。
文字癖,是石述思對自己的總結。他說,自己在網絡上寫時評沒有功利心,是以一種自由的心態來過文字的癮。有人評價石述思的時評頗有氣場,石述思說,在網絡中,我不參與爭斗,沒有先天立場,只注重客觀和理性,寫時評要考慮的,不僅有上層建筑,還有民生、常識、良知和情感,這就像走鋼絲的雜技演員,需要以智慧來平衡。
尋找生活的意思
石述思家里有一萬多盒影碟,還有大量的哲學書籍。“我真不是故意給別人營造高山仰止的感覺。我看文藝片,純粹是因為有病!”石述思有嚴重失眠,但又不愿吃安眠藥。但他發現自己只要一看文藝片就犯困,久了,卻愛上文藝片了。鉆了失眠的空子,石述思每天只睡五個小時。除了報社日常工作、做節目、寫博客,石述思還會去講課。盡管很累,還經常挨罵,但石述思卻樂在其中。
石述思的微博簽名是:意思比意義重要!他解釋:“意思是你個人生活的感受,意義是你死后別人給你貼的標簽。”他認為意思是一種態度,是一種能力,它可以無處不在。
石述思喜歡旅游,對于他來說,旅游就是“世界各地找意思”的過程,他三十多歲時曾長住于巴黎,在巴黎,他除了尋找生活的意思外,還給自己找了個賺生活費的點子。
盧浮宮每周會有一次免費開放日,石述思就坐在盧浮宮“守株待兔”,專門等從國內來的旅行團。那時,國內旅行團參觀盧浮宮基本都直奔勝利女神、斷臂維納斯和名畫蒙娜麗莎,拍幾張照片就算結束。石述思便上前,給他們講解盧浮宮里的作品以及一些典故,國內游客都很喜歡他這個導游,基本上每次講解,他都能收到不菲的小費。可是盧浮宮每周只免費開放一天,剩下的時間,石述思就去塞納河邊有暖氣的咖啡館,十法郎一杯咖啡,一坐一整天,看風景,也看身邊經過的人群,仿佛只有此時,他才能將自己從生活中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發現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并將它們一一映照進自己的腦海里。有了這些星星點點的領悟,石述思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消耗掉的勇氣一一回歸。
2015年5月17日,石述思在北京朝陽公園下沉廣場舉辦了新書《一個社會的悲傷與勇氣》簽售會。現場氣氛火爆,他與讀友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獨到觀點。對于創作的初衷,石述思說:“在這本書中,我沒有替公眾發聲,也沒有替別人發聲的義務,我只是對大家關注的事情發表意見。我也經常遇到謾罵,也從開始的被激怒逐漸變得心態平和。”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