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嘯

與志平兄交往十年,淡淡如茶,也如同他安靜的笑容,每次從見面到分別,自始至終。
憑一件大字行書作品一舉摘得十屆全國展大獎,湯志平可謂厚積薄發,大器晚成。先后又被評為江蘇省十佳中青年書法家,獲得南京市政府文藝獎,當選江蘇省直書協副主席……
記憶中,見面多在書協辦公室,志平兄總是從拎袋中拿出一疊還散發著墨香的新作,說請我評點。這樣一個有成就,在全國有影響的中年書家,還是這樣謙恭,還是那么勤奮。我每每在觀摩、學習中受到教育。當然作為朋友,我也會真誠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他總是仔細地聽,認真地思考著。我們就是以這樣的交往方式,增進友情,又促進著彼此藝術的共同提高。
說起志平兄的書法,首先是路子正。植根傳統,仰望經典,他喜行草書,浸淫二王,矢志不渝。我看到過他臨寫的古代的各種行草書法帖,心摹手追,用功甚勤,令人敬佩。唯有與古為徒,與先賢耳鬢廝磨,方能不斷通會融通,不斷汲取創作營養,獲取源頭活水。臨帖,永遠是一種對話,是與古人的對話;臨帖,永遠是一種揣摩,是揣摩古人的書寫狀態。志平兄對傳統經典充滿著敬畏,既頂禮膜拜,又勇于繼承,更有一份執著。所以他一路走來,方向明確,步履堅定。
志平兄擅行草書,早期他受明代諸家影響頗深,注重連綿、開合。字形橫向取勢多,偏扁。喜在熟紙上作書,下筆則一氣呵成,痛快淋漓。可以講這個時期,他的這份痛快,讓他草書的氣局打開,覓得門徑,證明了他有書寫草書的情性、天分,也有技法支撐。
眉目分明形質完,無源水怎起波瀾?才知書法獨惟晉,換骨先由漢轉丹。志平兄平靜的外表下,其實也是個心氣很高的人。他并沒有停留于已取得之成就,近年來他心無旁騖,堅持追根溯源,幾乎放棄了原有的書寫方式,大幅度減少創作數量,傾心傾力于對二王各種法帖的臨摹,對《十七帖》更是情有所鐘,深入研習。我感覺對章草的學習,讓志平兄獲益甚豐,不僅使他對草法演革過程有了清晰的認知,同時真正讓我看到,他筆下不僅草法熟諳,而且氣息古雅。他作草由用熟紙逐步轉為生宣,增加了用筆的豐富性。他非常注重用墨,我見過他大字草書,宿墨落筆,漲渴互現,通篇作品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在充滿變化的線條閃展騰挪里,構建黑白和諧;在結構的拆解組合中,創造自然局面。他的草書充滿動感,但給人的感受不是緊張、焦躁,而是文氣的、安靜的,十分難得。志平兄小楷取法鐘王,醇厚清麗,高雅不俗。
蘇惇元在《論書淺語》中寫道:書雖手中技藝,然為心畫,觀其書而其人之學行畢見,不可掩飾。故雖紙堆筆冢,逼似古人,而不讀書則其氣味不雅馴,不修行則其骨格不堅正,書雖工亦不足貴也。可見“雅”與“正”,是靠真正的學問來滋養的。寫字、讀書已然成為他的生活方式。他說,書法家首先是個文化人、讀書人,這是本分。志平兄對待文字非常認真、講究,哪怕寫一篇很短的文字,都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據,成文后還要不斷推敲,反復咀嚼。一個對中國漢字如此敬畏的人,我內心是敬佩的。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楷書委員會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