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艷青
摘 要 對于電視新聞報道而言,其具備著電視傳播以及新聞報道這兩者各自的特點,甚至是兩者在其各自優點以及特色上的相互結合。為了保障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對于電視新聞其本身的多義性文本特點需關閉。同時,對于電視新聞報道中對于事件敘述的結構也隨之開展了調整,將其文本意義進行單一化解讀。可是對于電視新聞無論如何設計,其依舊具備著某些方面的開放性特征。為了使得電視新聞行業能夠更好地發展,為此本文就電視新聞敘事中所存在的開放性和封閉性進行描述與分析。
關鍵詞 電視新聞;封閉性;開放性;敘事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9-0009-02
電視文本本身具備著多義性的特征。阿伯克龍比(即Abercrombie)在其《電視與社會》這本書中定義,電視是多重音的或者多疑的,其可能產生很多意義完全不同的同一內容,對文本而言,最重要的是其需要的是何種意義或者重音。費斯克在其有關的研究中說明了,正因為電視文本本身是自相矛盾以及其多義的特征,所以其才會出現很多種不同的解釋。為了能夠吸引住觀眾,使得其能夠關注電視新聞,所以需要具備著開放性的電視文本,這樣可以使得各個類型的亞文化群體可以找出與自身亞文化能產生出共鳴的意義。為此,為了能夠使得電視文本能與觀眾之間出現對話關系,所以電視必須要有著多元化的特征。可是新聞文本卻有著其獨特的封閉性。艾柯(Eco)聲稱,所謂的開放文本就是指其內容并未將所有進行解讀的讀者全部規定在特殊的解釋以及意義中。新聞報道的內容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單一性的信息,不能為開放性。薛雷辛格(Schlesinger)等人認為虛構節目以及紀錄片有著較多的變化,而電視新聞則需要具備嚴密性以及封閉性。為此對于電視新聞何時該是開放性,何時該是封閉性進行討論。
1 電視新聞的敘事需要統一性以及客觀性
對于新聞報道而言,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客觀性,所謂的客觀就是指憑藉能夠進行觀察且能進行查證的所有事實對于現實了解的一種方式。為此對于電視新聞敘事的客觀性以及統一性進行分析。
1.1統一性
電視新聞進行報道時,對于其內部敘事結構需要保障其一定的統一性以及完整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電視新聞報道正常進行。麥奎爾曾在其觀點中對于電視新聞的統一性提出以下定義:“電視新聞的客觀性需要由其本身的完整性以及精準性才能有效表現出來,而這點也就是電視新聞報道的統一性。”這是由于一個結構完整的新聞報道才能將整個電視新聞內容的真相如實反映給人們。
另外,完整性指的是敘事邏輯的完整性。電視新聞文本本身并不具備邏輯性,為此需要將電視新聞運用上策略性敘事,從而達到新聞敘事的完整性。所以,電視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限定了電視新聞文本多義性的特征。電視新聞的客觀性指的不是其本質,而是新聞的作法。
1.2客觀性
對于電視新聞的報道,其所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有許多,但是其本質核心之處就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著名的新聞學者彭家發曾經之處,電視新聞報道重點就是客觀的事實,所有的新聞工作者不能夠受到自身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導致原本客觀的新聞事實轉變為非客觀的。此處所提到的客觀性指的是新聞媒體人對于事件所觀察到的情況。
2 電視新聞敘事的限定性
對于電視新聞造成多義性的原因大多數為其在正常發展的過程中,電視文本敘事存在多音性所導致。而所謂的多音性指的是:第一,使用多聲音敘事的方法進行電視文本的描述;第二,電視文本進行多聲音敘事,相互之間的內容存在矛盾之處。
書面文字從古至今一直使用,其具備著廣泛性、清晰性、抽象性、連貫性、單一性的語調以及從因至果對故事開展演繹的特征。電視則具備著明確、短暫、具體、松散以及戲劇化風格等特征。其利用對比的手段,將所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全部并列而置,這樣才能實現電視新聞的價值。對于電視而言,其邏輯是視覺以及口頭的。
造成電視文本多義性發展,是由其有關的解讀手段所促成,例如,暗喻、反駁、反語、玩笑以及過度渲染。這些手段的使用導致了話語之間碰撞。而話語的碰撞將會直接使得意義爆炸,而一旦出現意義的保障將會使得文本失去控制,同時也無法使得人們能夠產生統一的
感覺。
對于電視新聞如今視覺且非邏輯的敘事方式,如何才能將其改變為精準和完整?
第一,需要利用語言對畫面的多義性以及模糊性產生約束。缺乏語言將會使得電視新聞缺乏了主體定位作用,而畫面進行表達意義時,總是會出現多義以及模糊。語言不單單是將精準的信息點提供給人們,也是將總體的清晰敘事框架提供給人們。電視新聞能夠圍繞提供給人們的框架開展,使得電視新聞的畫面敘述能夠有明確的指向性
第二,將言語之間的沖撞改變為言語之間的協作。作為電視新聞,其有著以下這些特點:電視新聞的鏡頭比影視劇更加斷裂以及跳躍;新聞字幕顯得更加簡單和直接;與廣播媒體或者印刷媒體相比較,新聞解說詞顯得更加清晰簡單。
語言簡潔以及鏡頭斷裂可以使得電視新聞在多音性敘事時產生了良性變化。圖像敘事以及語言敘事在連貫性以及描述性上有所減弱,兩者不能分開進行,應相互結合,這樣才能夠保障整個故事正常開展,使得言語之間的協作能夠有所表現。同時,在此敘事結構中,新聞字幕不僅是對電視新聞中語言陳述的總結,也是對畫面敘事的一種提示作用。新聞字幕年和了鏡頭敘事以及語言敘事,將其整合成一種統一的敘事關系,并將觀眾引導且吸引在其中。
3 電視新聞敘事的開放性
對于內部敘事結構開展控制后,在電視新聞中,對于電視文本的解讀有所控制,使得文本的多義性轉變為單一性。可是電視新聞對于觀眾而言,依舊有著其獨特的開放性,原因如下。
在敘事系統中,電視新聞的敘事可以分為文體風格以及故事敘事這兩種不同的系統。這兩個系統在電視新聞中的區別在于,文體風格是將新聞以電視技術的過程進行呈現,而故事敘事則是將新聞以新聞作品的過程進行呈現。電視新聞是由電視技術以及新聞敘事兩者的結合,所以電視新聞這兩種敘事方式對于電視新聞敘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新聞題材,其將可能產生多義性的情況作了回避處理,這是為了保障新聞的客觀性,但是其作為電視技術,卻有保障了其應有的開放性。
電視新聞在進行鏡頭拍攝時,時常使用多機位、多角度的拍攝手法,拒絕使用機位固定以及視角單一等情況,這樣有效地將拍攝者隱藏。在進行后期剪輯時,利用過度鏡頭以及反切鏡頭等方法,將剪輯的痕跡有所去除。這些操作技巧使得人們不會在意新聞生產者的所在,即造成鏡頭所展示的內容就是實際情況的感覺,而觀眾從電視畫面上觀看的就是新聞事件的原始狀況以及記錄。另外配套的解說詞簡單明了,不會對于畫面中發生的事件產生任何別的影響。經過這些語言技巧的運用以及拍攝畫面的處理,使得電視新聞敘事有著良好的現場感。同時電視新聞的現場直播,即即時性,更加讓觀眾有著深刻印象。
正因為讓觀眾始終感覺自己身處現場,所以使得觀眾能夠輕易地感受到電視新聞的開放性,而這種開放性是由于不斷可能出現變化的客觀事實所提供,加強了觀眾對于電視新聞的參與感,并且也增加了電視新聞本身的吸引力。相比較電視新聞,印刷新聞因為缺乏這種現場感,無法像電視新聞這樣利用圖像所帶來的氛圍,也就缺失了人們所需要的開放性,這也就難以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這也是為何現在許多報紙在版面上附加大量的照片或者圖表,這就是為了能夠提升印刷新聞的圖像感,從而提升其自身的開放性。
4 結論
如今電視新聞的敘事方式發生了改變,其在敘事時不再是使用單一聲音,而是將原先多種聲音的碰撞改為相互之間協作,從而將不同聲音的完整性有所降低,但是它們相互配合,使得整個電視新聞的報道能夠達到應有的完整性,形成了電視新聞的策略性敘事。同時這種策略性的敘事方式,將電視新聞中可能出現的多義性去除,但是將時代所需的開放性有所保留。利用鏡頭的先進處理方式以及新聞本身的即時性,帶給觀眾所需要的現場感,從而滿足了電視新聞所需要的開放性。這樣在確保電視新聞的吸引力的同時,也使得觀眾以往對于電視新聞是否客觀所產生的懷疑有所打消。綜上所述,電視新聞敘事的開放性以及封閉性的研究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對于觀眾的解讀以及新聞報道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趙爽英.電視新聞敘事的封閉性與開放性[J].新聞界,2013(17):29-32.
[2]楊德利.淺談影響電視新聞敘事化發展的社會動因[J].活力,2014(7):140.
[3]郭繼東.淺議傳媒生態視閾下的電視新聞敘事現狀[J].中國傳媒科技,2013(4):122-123.
[4]于笑梅.電視新聞敘事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5(4):206.
[5]楊蕾.淺析電視新聞敘事表象下的意識形態[J].才智,2011(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