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還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的首都與其周邊地區組成的經濟圈對經濟發展是具有很強影響的。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實質性落實階段。本文概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歷程,分析了對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意義,并提出了有關發展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京津冀地區的改革概念一直在不斷變化,也曾出臺過各種改革方案,從“京津冀一體化”到“大北京地區”,到“京津冀經濟圈”,從建議區分各自功能定位到京津合并、津冀合并,然而并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014 年2 月,習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重點指出了區域一體化創新與京津冀經濟圈發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黨中央、國務院在新時期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
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獲得通過,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實質性落實階段。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意義
京津冀位于環渤海地區中心,是中國北方地區最重要的核心區,是有效協調東中西、特別是平衡南北方的中心地。北京作為一個超大規模城市已經積聚了太多的功能,承載了太重的負擔,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物價飛漲等“大城市病”問題突出。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具有較明顯的沿海優勢,但濱海新區的開發與其他多個行業的開發依舊處于探索階段。北京天津在迅速發展的同時沒有起到帶動“鄰居”共同發展的作用,河北省屢屢出現工業轉型困難,資源利用效率低、人民生活質量不高等問題。相對于長三角、珠三角來說,京津冀地區整體競爭大于合作,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城市規劃,協調性、一致性有待加強。這不僅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增添了阻礙,也導致整個華北地區的發展缺乏活力。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與世界經濟主要結合部之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會讓區域差距縮小,北京周邊城市向北京看齊,提高發展標準,這種提高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特殊區位、經濟實力與科技潛力,三方的內部協同不僅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也有利于推動各地的產業升級換代,加強良性合作,對帶動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通過城市功能的協調定位和轉移,根據各自角色解決好各自目前遇到的發展問題;二是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科學發展;三是為帶動北方產業結構調整創新提供了重大機遇。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下的發展建議
現在北京周邊地區熱情的很高,各個區縣城市熱情都很高。但是要理性思考,正確認識,整體謀劃、統籌謀劃、穩步推進。并不是要與每個周邊城市都對接,一定要做到統籌規劃,有重點有計劃的對接,優先對接具備條件的城市,規劃這些地區承擔相應的功能和產業布置。
(一)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協調機制
由于京津冀各方的發展基礎差距較大,產業轉移和城市功能疏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如何做好頂層設計,并建立運行良好的區域協調機制是確保順利實施的基礎。通過搭建寬松的交流平臺,定期召集專家學者甚至是企業家、市民等參與研討會,汲取各方觀點、利用各方優勢,尋求協同發展的切合點。以提升區域整體經濟發展為原則,規劃協調政策標準并盡快實現京津冀三地在市場、稅收優惠等方面的同一性。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和監督機制,定期評估考核各地工作進展。
(二)要做好產業布局和投資的科學規劃
合理的產業布局是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中的重點。不同層次的產業齊聚北京,導致住房、交通、環境等不堪重負,迫切需要“減負”; 而河北的低端制造業污染嚴重,當地的環境承載力已無力支撐,迫切需要產業轉型升級。要想統一產業規劃,就必須突破行政界限,加強規劃協調。具體來說,北京應集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天津可著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和高端制造業,河北則應在自身產業與資源的基礎上提升基礎制造業與特色產業發展。三地在產業布局上要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發揮好各自的資源、區位、人才、技術等優勢,堅決放棄和淘汰與本區域發展定位不相協調的產業,根據三地在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分工明確投資項目,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統一開放、協作競爭的經濟體。
(三)要解決好交通、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便捷的交通運輸是發展的先決條件。借鑒長三角、珠三角的發展經驗,高速公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現代交通運輸網絡的有效連接是促進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合理分配也將為未來三地的均衡協同發展奠定基礎。
(四)建立綠色發展模式,實現生態環境一體化
當前,嚴重的環境污染迫使京津冀地區不得不尋求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綠色環保發展模式。通過編制生態建設規劃、建立減污治污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尋求開發替代性新能源與綠色環保能源,加速生產技術的升級,開辟一條高技術含量、低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只有各方政府共同監管、三地企業共同配合,全民參與社會監督,建立長效與獎懲措施機制,推出節能減排與產業優化的新舉措,才能更快地改善京津冀地區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推動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曉春.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03:102–104.
[2]張桂芳.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8.
作者簡介:佟金霏(1988–),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省委黨校保定工作站2013級在職研究生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