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樂
摘 要:長期以來,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得到不斷完善。而隨著4G網絡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全面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為高校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對如何結合移動互聯網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討論,希望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詳細指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同時需要堅持以大學生為核心,貼近大學生實際。”[1]“90后”大學生相對于以往任何時代的青年來說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成長起來,他們享受著父母的關愛、時代的嬌寵,而且擁有前所未有的物質條件。總體來看,“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更加社會化、經濟意識更強
相對于90年代以前的年輕人,“90后”大學生的思想更成熟,他們能夠通過運用各種關系,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社會的各種變革,能夠很好的把握各種機會。從各個大學校園的總體情況來看,大部分“90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創業的人較多,相比以前的大學生更加重視金錢的作用。在他們眼中年輕時創業即使失敗了,也能成為一種重要的人生經歷。“90后”大學生更加敢闖敢拼,用于對抗風險,他們的目標定位明顯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呈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
(二)自我選擇性很強
“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性,他們喜歡自主展示思想,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不喜歡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目前,隨著經濟的快發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絡的普及,教育更加民主,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產生了極大的變化,“90后”大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途徑獲取信息和知識。從某種程度來講,“90后”大學生在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方面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渴望成熟獨立、崇尚自由,不喜歡受到傳統觀念的約束,而希望能夠與老師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在交流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但與此同時,“90后”大學生自我為中心觀念較重,缺乏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差。
(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內心脆弱
“9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社會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同時加強網絡的發展和普及,他們能夠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獲取知識和信息,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更強。因此,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使得他們的心智發展超前。但是同時,網絡帶來的依賴性使高效中網絡成癮現象不斷加重。“90后”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在遇到問題時情緒波動更加強烈,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移動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隨著近年來4G網絡的發展,移動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90后”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2]。移動互聯網憑借其獨特的便攜性、及時性、交互性等多種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一)有利于擴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間和空間
移動互聯網的獨有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90后”大學生獲取信息以及表達信息的方式,能夠有效擴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間和空間。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固定的地方才能進行,教育活動實施的時間和空間相對有限,很難充分利用老師和學生的零散、碎片化的時間段;而移動互聯網獨有的便攜性特點,使得老師和學生能夠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在有網絡信號覆蓋的地方,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通過各類交互軟件隨時隨地進行交流,快速傳播所需要傳達的信息。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移動網絡隨時查詢自己所需學習內容。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同時,傳統的包括電視、固定電腦、平面傳媒等教育載體,由于受到體積等方面的限制,即使在課堂中也很難被學生充分共享,學生在課后則更難使用。而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能夠隨時獲取海量信息,而且能夠將重要的信息存儲起來,方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資源共享。
(二)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在報刊、雜志、書籍以及廣播等傳統媒介中,思想教育資源具有固定的更新周期,而且涵蓋的信息量有限,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展產生了極大的制約[3]。而在移動互聯網中,學生能夠掌握大量的信息資源并進行充分的共享,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世界,打破了學生以往接觸教育資源的被動性。同時,移動互聯網的獨有特點,能夠使學生隨時隨地掌握最新、最快的相關信息,在網上相互交流,能夠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渠道閉塞的問題得到大幅度環節,從而為大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資源。
三、依托移動互聯網創新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移動網絡新平臺
隨著4G網絡的發展和推廣,移動互聯網對傳統寬帶互聯網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同時,傳統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也需要基于4G網絡進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級,從而滿足新的形勢需求。目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流行的QQ、微信等IM通訊工具與學生進行隨時、隨地在線交流,還可以利用微博與學生建立“雙向關注”的溝通模式[4],這樣不僅有利于聚焦于工作者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同時還可以縮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有效促進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提高。教師還可以通過微博中的“評論”功能,進一步深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針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積極組織討論,并在討論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另外,手機短信也是大量使用的功能之一,而不法分子通過手機短信大量傳播暴力、色情和犯罪信息,甚至對大學生進行詐騙。對此,高校應該加強相關監管技術的開發,加強對各類負面短信內容的過濾,引導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短信。教師還可以通過手機短信與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的交流,短信功能有效彌補了部分移動互聯網絡盲區存在的信息無法及時送達的缺點,從而為構建更加完善的移動互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提供了充足的技術保障。
(二)加強移動互聯網信息審查,凈化網絡環境
高校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更應該對校園網絡信息進行依法審查,凈化校園網絡環境,為大學生的成長把關,目前在國內很多高校開始積極采取措施對校園網絡行為進行規范。移動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存在較大的差異,移動網絡在給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技術困難:一方面,手機移動客戶端的IP地址是由服務器動態分配的,會不斷變化,使得對不良信息的追蹤難度大大增加,同時,開發商缺乏信息檢測意識,技術薄弱,存在較大的信息監控盲區。對此,高效需要積極制定專門的網絡學生網絡運行規章,比如規范網絡語言、移動網絡信息審查等,同時積極貫徹落實,加強學生使用移動終端文明上網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學生手機上網安全意識。其次,需要與公安、司法和網絡信息部門積極配合,加強對手機輿情分析的重視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變能力。另外,還應該加強對校園網絡的日常維護管理工作。高效校園移動網絡的建設、運行及維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較長的建設周期來完成,其中很多方面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各個環節需要緊密配合,才能更好的保證校園移動網絡的信息安全。
(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隊伍的建設
移動互聯網絡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需要技術的現代化,更需要觀念的現代化。當前,移動互聯網逐漸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及對移動終端的運用能力,充分發揮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及時轉變教育方式,從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轉變為引導性教育,引導學生資助學習,同時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特點拓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也更具科學性。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提神自身的專業素質,同時,對各類先進網絡技術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也至關重要,首先需要掌握各類即時通訊工具以及各類手機端多媒體軟件,并需要了解移動互聯網的基礎原理。另外,教育者還要善于對各類和學生有關的高價值信息的收集和整合,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及使用粘性,提升學生的滿意度,充分發揮出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育人功能。
(四)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
移動互聯網在幫助大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的同時,也容易使學生發生自我迷失。移動互聯網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同時移動互聯網絡中充斥的大量犯罪暴力、色情等負面內容,容易對大學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大學生在長期接觸之后容易導致學習下滑、甚至誘發犯罪。對此,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中的積極信息,提高學生在移動互聯網中對正面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斷及吸收的自覺性。同時,教育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自覺抵制移動互聯網中的有害信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結束語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面臨極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結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提出了一些建議。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平臺,為學生提供安全、高校的移動網絡環境,結合移動網絡對思想政治知識進行宣傳,同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引導學生為主,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參考文獻:
[1]杜亮.3G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山東大學,2010.
[2]杜亮.3G時代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0(01):82-86.
[3]劉成榮.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20):51-52.
[4]趙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