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分析當前中國面臨的形勢,結合政府提出的“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建設性提出省級就業指導培訓思路,即互聯網+就創業指導研究所模式,通過 APP媒介,面向高校直接提供相應的就創業指導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就業指導培訓
一、背景情況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互聯網+”是對創新2.0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的高度概括。 在2012年11月14日的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先生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目前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我們可以按照這樣一個思路找到若干這樣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業的“互聯網+”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概念是以信息經濟為主流經濟模式,體現了知識社會創新2.0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重塑。可以說,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是信息經濟發展的起步,依托信息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的轉型和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知識社會創新2.0模式是創新驅動的最佳選擇。“互聯網+”不僅意味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演進的新形態、也意味著面向知識社會創新2.0逐步形成演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機遇,推動開放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中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
“新常態”。
互聯網有五個顯著特點:第一,及時、便捷,即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和獲取比傳統方式更快、更豐富。第二,表達的自由度,即互聯網、自媒體的出現讓人們更有可能,也更愿意表達或表現自己,第三,免費,可定制,即可根據用戶需求定制個性化的免費信息推送機制。第四,大數據思維,移動互聯網為大數據的搜集提供了可能,數據的獲取更便捷,數據分析預測的重要價值更為凸顯。第五,注重用戶體驗,互聯網有更友好的界面,更快捷的功能鏈接,更強的互動設計。掃一掃,搖一搖成為客戶喜聞樂見的典型互動體驗方式。總言之,互聯網思維強調細分客戶群、個性化服務和重視人的價值,以滿足不同人群的訴求,最大限度實現人的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互聯網以其獨特的功能和互動體驗特色吸引著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群體。截止2013年底,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三種上網設備的比例分別為86.3%、71.2%和51.2%。其中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21億,較2012年同期增長了12.8個百分點。青少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0.7小時,較2012年,大學生每周上網時增加了2.3小時[1]。可見,作為在網絡影響下成長起來“90后”大學生,其思維模式及求職行為均體現出互聯網思維。順應他們的變化,就創業指導也應符合互聯網的新形勢。
二、江蘇省高校就創業指導現狀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于1908年首次提出“職業指導”這一概念。我國的職業指導可追溯到20年代初期,1916年,清華大學校長周寄梅先生首次將心理測試的手段應用在學生選擇職業中,標志著職業指導在我國開始建立。現在職業指導已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社會科學。
職業指導是指為求職者就業、就業穩定、職業發展和用人單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詢、指導及幫助的過程。高校職業指導作為職業指導的一個分支,是指使學習者順利進入職業社會,幫助個人實現職業發展,提高學習者將來在職業生活中自我充實與自我實現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質的教育活動[2]。
職業指導在高校中有助于高校大學生客觀對待就業形勢,積極就業,合理擇業;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掌握專業知識,鍛煉職業技能;有助于高校大學生轉變觀念,積極創業。
近幾年,江蘇省越來越重視對高校大學生的職業指導,各大高校相繼設立了專門的職業指導機構,或是在原有的招生就業處新增職業指導功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開展職業指導過程中,高校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校職業機構不成熟,大部分高校職業指導機構主要為大學生提供招聘信息發布、就業協議簽等方面的服務,側重單一的就業指導,并沒有把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擺在重要的優先地位。又如,職業指導教師隊伍不夠完善,大部分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是由各年級的輔導員、校學生管理處工作人員負責,他們背景知識迥異,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理論知識不足,在實際職業指導工作中捉襟見肘。加之從事職業指導工作的教師由于缺乏對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趨勢的了解,缺乏有效職業信息的搜集,使就業指導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發展思路
當前就業指導工作的環境面臨新的變化,外有“互聯網+”的宏觀經濟背景,內有“90后”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特點的變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用互聯網思維破解就業指導的困境,建立高度信息化、互動、便捷的立體式就業指導體系。
省級招就中心作為省級就業主管部門,應在繼續做好高校服務工作的前提下,提升就業科研指導能力,成立江蘇省高校就創業指導研究所,依托智慧就業平臺,充分利用已在省內高校推廣的91Job APP媒介,直接提供相應的就創業指導服務。
該研究所服務對象分為高校就創業指導教師和高校大學生兩個類別。負責制定大學生就創業指導課程體系和教學考核標準;負責培養省內講師隊伍,通過各類競賽打造特色示范課,遴選核心導師團;提供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全程指導服務。
就教師而言,幫助他們提升就業指導能力,提高就業指導效率。建立大數據庫,挖掘數據在就業指導中的價值;實現高校、政府和社會組織三方的數據聯動;注重對行業、崗位的數據調查、研判,增強對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趨勢的了解,有效搜集職業信息,切實提升自身職業指導能力。利用91Job APP推送真實有效的就業信息,實現就業信息的私人定制;細分學生群體,如構建生涯教育課前學生自主學習、課中教師個性化授課、課后學生自主完成在線作業的全程就業指導模式。一年級,通過網絡課堂激發興趣,普及職業生涯發展理念。二、三年級通過規劃大賽、創業大賽引導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網絡自學和第二課堂活動。四年級學生可參與就業能力提升的團體輔導和現場模擬。搶占學生碎片化時間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如時下招聘的新潮流“微招聘”“微簡歷”“微求職”,開展職業生涯發展的“微輔導”,實現就業指導“微而精”“小而美”。
就大學生而言,提供大學生職業發展在線分析,幫助大學生明確出國深造和在國內就創業2個路徑。相關培訓中心對接有出國深造需求的大學生,量身定做培訓服務,保證順利出國;相關學院對接在國內就創業的大學生,根據個性化要求,提供素質、能力等職業培訓。通過職業發展分析,職業生涯發展服務,重點訓練大學生聚焦思維、平臺思維、職業思維等三種就業的思維
方式。
“90后”大學生對新事物、新媒體、和新技術的適應和接受能力較強,但面對海量的信息沖擊沒有前別和選擇能力將是一張巨大困擾。在市場越來越細分,社會分工越來越精專的背景下,成功不僅重在把握機會,還在于拒絕誘惑,更要有聚焦堅守的定力和專業主義精神。到底是畢業選擇出國深造,還是留在國內就業,創業,是每個大學生都必須明確的事。
互聯網世界里有黃沙也有黃金,有陷阱也有餡餅,當他們有了明確的職業定位和合理的生涯規劃,就可以在萬能的互聯網世界淘課、淘金,通過互聯網平臺聚集和整合資源,培養塑造優勢特長和專業功底。如金山網絡CEO傅盛說,“互聯網帶來的是一個極客時代,而不是以前的好學生時代。互聯網特質不要求全面,只需你在某一點上很特別。一旦找到這個點,它就會像一把小錘子一樣,在很平的世界上一下子讓你突顯出來。”
職場的本質就是交換和交易,付出才能杰出、有為才能有位、有價值才能有資格,有資本才能有資格。“90后”大學生要樹立一種長遠的職業發展思維,而不僅僅是“先就業,再擇業”的權宜之計的考慮。可以互聯網平臺進行專業化積累、社會化適應與職業化修煉,加強自我營銷和自我管理能力,豐富職業體驗,逐步與職場對接,提升職業形象,打造職業品牌[3]。
省級高校就創業指導研究所擔負著為全省大學生提供甄別互聯網、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和服務模式。它是高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即要便于高校老師教學研究,更要有利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修煉素質。它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才能適應新時代下高校的不同需要。
參考文獻:
[1] 陳璐.《互聯網思維下的“90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創新》.《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04)—0036-05.
[2]王曉霞.《職業指導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02)—0025-05.
[3]葉心宇.《新生代大學生就業的互聯網思維》.《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
作者簡介:陳登峰(1978–),女,江蘇省高校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就業服務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