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瓊 曹鉅榮
摘 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古詩教學應得到充分重視,因為它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古詩教學是當前閱讀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是學生愛好古詩的開端。由于古詩與現代詩文有很大差距,文言詞意較難理解,又缺乏故事情節,教學時教師只是干巴巴地講,學生聽起來會枯燥無味。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必須采用新穎的導入方法,它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負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導入在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導入藝術,不但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為順利展開課堂教學內容奠定基礎,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創情激趣;圖情結合;動畫激趣;音樂激趣
中華古詩詞是我國文學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是最精美、最富于情感性和音樂性的一種文體。她具有情感美、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文辭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祖國燦爛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優秀教材。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贏得眾多人的喜愛。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教材中安排的古詩大多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精湛,趣味濃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去自覺學習更多的古詩,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因此,在進行古詩的教學中,我們不僅在于讓學生學懂,更重要的是利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品味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創情激趣”是古詩“五步”教學模式的第一步,是整節古詩教學課的開端,關乎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有好的開頭,才會有好的過程和結果。創設好情景,激發起興趣,就能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受到古詩情景的熏染,激發學生對古詩了解、研讀的興趣。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積累和研究,現歸納出以下幾種方法,具體方法因詩歌的內容和形式而異。
一、展示積累,誦讀古詩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老師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小學生只要有機會把自己會背誦的古詩文展示出來,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古詩的興趣。(這步作為“創情激趣”的前半步,一般在古詩教學中都運用到,但不獨立使用,而是和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二、圖情結合,營造意境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詩歌中蘊含的美,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陶冶學生的情操。古詩中的意境,往往需要老師運用語言,結合配圖加以描述,把學生帶入其中,因此,教師導語的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
如,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我就采用以上一、二法相結合:
1.師導:同學們,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真了不起,很多同學都能隨時背出好幾首古詩了,誰來展示一下(請兩人各背一首)……古人曾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大家只要堅持下去,也會成為一個個小詩人的。激趣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營造古詩課堂的氛圍,并進一步鞏固已學古詩的背誦。
2.幻燈片出示配圖,師吟讀:“甜不甜,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古往今來多少游子身在外地,時刻牽掛著家鄉的親人、家鄉的一草一木,每當看到明月,思念之情就更加強烈。從而也留下了許多思鄉的名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人王安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以圖片的直觀和吟讀的渲染,營造古典意境及思鄉情景,以達到“未學詩句,先感詩境”的效果。
三、故事簡介,了解背景
介紹詩歌的時代背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詩人,了解詩的時代背景和與詩有關的相關材料,縮短時空的距離,讓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歌的情感靈魂。如,在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我采用第一和第三種方法:
1.展示積累,誦讀古詩。
2.故事與背景簡介: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當時詩人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這對于多年漂泊“劍南”急于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當時淚如泉涌,悲喜交集。在極度興奮中,一掃之前沉郁苦悶的心情,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又如,在教學《七步詩》這首詩,我同樣采用第三種方法:
老師講故事引入:三國時期,魏國曹操有四個兒子,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后,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把曹植叫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七步詩》。老師娓娓道來,學生聽得入了神,激起他們要了解這首詩的欲望。
用講故事的形式導入,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四、動畫激趣,朗讀導入
古代詩歌是文學作品中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花朵,是詩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澆灌而成的,那些膾炙人口的佳句名詩意境深遠,無不寓含著詩人心靈深處的情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古詩有它獨具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古詩的教學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所以我在古詩教學中采用各種形式的誦讀,如集體讀、小組讀、個人讀,配音樂誦讀,運用多媒體調出動畫、圖片,讓學生扮演詩人表演誦讀等。
在導入的時候,我也經常利用多媒體出示圖片、動畫,配以音樂,老師就入情入景地跟著節奏慢慢地、有感情地朗讀,有時還搖頭晃腦,加上一些肢體語言和神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在老師的引領下走進詩的意境。
如,在教學《舟過安仁》時,我就運用了動畫激趣,朗讀導入的方法。我用多媒體播放了《舟過安仁》中兩個小孩收篙停棹坐在船中,大好晴天張著傘在船上玩耍、扇風的天真頑皮的情景。我就配合著動畫的內容,慢慢地、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還學著兩小孩的樣子加一些動作。這時,大部分學生也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我搖頭晃腦地吟誦起古詩來。
五、音樂激趣,畫面導入
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詞不僅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而且由于其獨特的韻味,常被改編成廣為傳唱的歌曲。在學習前,放一段與所學內容有關的音樂也能激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并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順利進入審美心境。
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先讓學生側耳傾聽一段輕快的音樂,在悠揚的樂聲中,老師就開始慢慢地朗讀這首詩,并讓學生閉起眼睛想象畫面。學生邊聽邊想象,腦海之間就會出現一幅靜謐的畫面:在一個山谷中,陽光明媚,一家五口,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有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怡然自得地聊天;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年紀尚小,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他正躺臥在溪邊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聽完之后,老師用投影出現這幅圖畫,讓學生自己看看,跟自己想象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老師因勢利導,讓他們走進詩歌的世界,去感受古詩的魅力。學生有了這個作為鋪墊,就很自然地想更進一步地了解這首古詩。
上面就是我們在教學研究中的一點收獲,當然古詩教學的導入方法多種多樣,貴在靈活多變、不拘一格,但如何做到先聲奪人,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不斷創新,不斷撥動學生求知欲望的琴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只要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健康的思維,從而把中華民族的精華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我想這就是成功的導入。
參考文獻:
[1]楊麗.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探索[J].吉林教育,2011(17).
[2]朱磊,張志遠.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創新古詩教法[J].中學語文,2010(03).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