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淑娟
摘 要:常常驚嘆優秀教師恰到時機地追問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在思考過程中遇到的“斷層”現象。學生在反饋中出現問題,教師如何有效應對,這考驗教師的智慧。從一堂課例淺談反饋中教師如何有效追問學生,讓學生思維不要停頓,理清學生的思路,在思維碰撞中激發強烈征服問題的愿望。
關鍵詞:追問;有效;疑惑
時常會出現這樣尷尬的場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不能做出反應,教室里很冷場,教師不能靜候,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認真分析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問題的要求太高,理解上出現“坑”,學生難以越過。教師也可能在引導中出現問題,學生不明確教師的意思。教師要避免這類現象的發生,有針對性地追問學生,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
一、在學生問題疑惑中進行有效追問
當學生研究了同種材料的物體在水中沉與浮的規律后,自然過渡到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到底跟什么有關,試著讓學生把材料按大小和輕重排一排,放入水中試一試,能否看出不同材料的物體跟輕重和大小的關系。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發現,不能找到明確的證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跟輕重和大小沒有密切的關系。
此時,學生在理解上就會遇到困難,認真分析這種現象,是因為學生顛覆原先腦海中建立的前概念,建立新概念留下了空白點。這時,教師就要引發學生討論:我們同時改變了大小和輕重兩個不同的量,能看出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跟物體的大小、輕重的關系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原先學生已經多次接觸對比實驗,要明確知道跟某因素是否有關系,只能一個條件發生變化,其他條件要保持不變。剛才是因為兩個因素同時在變化,難以判斷出它們間的關系。老師可以把握住學生思維瞬間轉換的過程,分析學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難的潛在原因,采取有效對策加以應對。
二、在學生思維“短路”時進行有效追問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發現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遇到思維聯絡的節點。恰在這時,需要教師在思維理解的節點上去點一點,讓學生鏈接前面的知識,理清事物的緣由,把這些知識像珠子似的串聯起來。如學生用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狀,橡皮泥會浮起來。教師會問學生:“實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了,改變了什么?”學生很清楚認識到是橡皮泥體積發生了改變。這時,如果教師繼續追問一句:“你認為橡皮泥的體積發生改變,你有什么證據嗎?”學生顯然未意識這個問題的本意,學生就會不斷地思考,而不會讓思維停頓下來,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一個學生說:“肯定是體積發生了改變,因為同樣一塊橡皮泥,重量不可能改變。”教師接著說:“你說得很好,但你們沒有親眼看到橡皮泥的體積在發生變化,你們有好的辦法嗎?”此時,學生的關注點轉向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學生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空心的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比實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這時,教師有必要再追問一句:“剛才的發現是不是經得起證實,實際測量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有多少?”引入我們本堂課著重要探究的問題:不同體積大小的橡皮泥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有多少?
三、在學生知識鏈接時進行有效追問
科學課的內容是以單元內容呈現的,針對一個大的主題劃分不同的主題內容,學生在探究新內容時需借助原先建立的科學概念。如學生通過研究沉與浮跟什么因素有關這個問題,在探究中發現:輕重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更容易浮起來。聯系前節課教學的知識點,把握本堂課教學的基點,深入探究排開的水量問題。給學生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實心的形狀,放入水中發現同樣的規律:橡皮泥在水中沉下去。能不能想辦法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這就需要學生前一節課探究獲取的知識,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前一節知識,很難產生符合邏輯的想法,或許還是依據先前老早建立起來的前概念。教師試著去引導學生,橡皮泥重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改變什么才能讓橡皮泥浮起來。當學生想到只能改變體積的大小,教師要順勢引導學生說一說理由。此時教師恰當追問學生,學生會用前一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更加理解知識點。
四、在學生數據處理時進行有效追問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記錄自己觀察的結果,很多記錄的內容會以數據方式呈現出來。當學生匯報完實驗數據,教師覺得符合答案了,活動就結束了,這不是真正的研討。此時,正是教師有效追問的時刻,下面以學生探究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問題為例,我抽取某小組探究之后獲得的數據如下:
[橡皮泥的形狀\&量杯里的量
從數據中獲得發現:空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學生匯報完之后,我追問學生,從數據中你獲得什么發現?學生回答:“沉入水中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小,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說明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什么?我們獲得共同的發現是什么?經過學生有條理的陳述,我做了總結: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空心的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比實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大得多。
學生得出的發現跟數據是否吻合,老師也要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認為?目的是讓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用確鑿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其他學生在傾聽過程中,思考他的觀點能否得到證實,能夠比較牢固地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如果學生的發現跟數據不相稱,這正是老師有效指導的時刻,充分利用學生在匯報交流中出現的困境,采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學生思考、檢驗自己的發現是否有問題,回顧探究過程中有不得當的地方。
當學生靜心聽取其他學生的發言時,他就會思考:我的觀點跟發言者是不是一樣的,我有更好的答案嗎?指導學生交流的目的是通過反饋交流,對學生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處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順理成章地幫助學生建構起科學概念。因此,有效的追問學生,可以恰到好處地排解學生在思維上遇到的窘態。
參考文獻:
[1]蘭本達.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M].陳德彰,張泰金,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
[2]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1).
·編輯 孫玲娟